制度变革释放“改革红利”

来源 :现代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m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制度变革的发生是由于存在着制度的非均衡,制度变革会使“制度的决定者”和“制度接受者”的利益发生改变,从而释放出“改革红利”。中国的二元户籍制度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二元户籍制度同时也带来中国其他方面的二元结构,二元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弊端亟待解决。此时制度决定者与制度接受者的矛盾也越来越大,各个利益阶层都在围绕现今户籍制度带来的利益间博弈,这就必然需要户籍制度的改革。本文以最近新公布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例,通过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户籍制度变革的行为逻辑以及户籍制度变革所带来的改革红利的结果预期。
  关键词:二元结构;户籍制度;改革;人口福利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7-0000-02
  一、研究背景
  二元户籍制度结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时国内外环境的特殊产物,二元户籍制度表明了中国以市场经济的思路来进行资本要素的配置,卻以计划经济的思路来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显然这种方式不能真正的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计划经济下人为的控制人口资源的流动使得人力资源要素不能充分的自由流动,人力资源要素的不能自由流动又使得这种要素的利用效率低。近年来由这种二元的户籍制度带来的二元财政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医疗制度等中国独特的二元结构给中国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人口红利不能真正的被充分利用等众多的问题。
  在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通过户籍制度的变革,真正实现中国人口的自由迁徙才能释放出中国潜在的人口红利,带来更多的改革红利。
  二、城乡户籍制度变革的行为逻辑
  1.开始启动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
  以前户籍制度的改革重点为小城镇级别,对于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的户籍门槛还是太高,一般农民工即使在这些城市工作服务十几年也不能真正的被这些城市所接纳,也不能享受一般的社会保障。一方面,自己所交的税费成为了有当地户籍人民的保障经费,这样就造成了社会的巨大的不公平性。另一方面,由于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的准入门槛过高,使得想进入这些大城市的农民工望而却步,这样一些大城市限制人口的进入但却同时又存在着用工荒的问题。这种限制大城市户籍准入的制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交通拥挤、医疗困难以及住房拥挤等“城市病”的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却又限制了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此时制度接受者与制度决定者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出现利益博弈的状态,制度决定者政府就应该采取改革达到重新的制度均衡。
  《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合理的确定大城市落户的条件以及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一举措表明了中国开始启动了对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的户籍制度的改革。运用积分政策逐步放开大城市的准入门槛,有利于使得大城市的户籍的含金量降低,在表面上看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的公共福利减少,然而实际上总的福利并没有下降,而是享有这种福利的人增多,总的福利是在上升,这样既不会引起已经在享受户籍福利的市民的责难,又可以逐渐缩小不同城市户籍之间所附带的福利差距。
  2.由户籍制度改革到附加制度的全面改革
  原本户籍只是应当起到人口登记的作用,但是现在户籍制度被附加上如低保、医疗、教育、住房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制度,这样户籍制度越来越成为一种可以享受更高福利的身份的象征。仅仅改变户籍制度对于户籍制度引起的各种弊端是不够的,由户籍制度带来的附加制度的改革更加重要。
  “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表明了国家要改革户籍制度的各种附加制度的决心。人们现在之所以对户籍制度重视,是因为隐藏在户籍制度下的各种福利制度的吸引,逐步进行相关的福利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但没有就业失业保障的问题。此外,逐渐剥离各种附加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关联程度,有利于放开人力资源市场,最终实现市场有效配置人力资源要素,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仅仅需要户籍制度的改革,还需要其他制度如财政支出等的改革。
  3.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保障体系
  完善农村的产权制度尤其是完善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很大的作用,拥有未确权土地的农民只能享受由耕种土地带来的收益,却不能获得由土地作为资本进行增殖的收益,而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却能享受由土地增殖带来的收益,在这方面体现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不公平的状态。而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土地确权的问题,建立农村产权的流转交易市场。这种做法有利于使农民也能享受到其拥有的土地价值增值所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有利于农民自己权衡利弊,对是否要向城市转移做出自己的决定。
  因为农民没有完善的养老制度和就业失业保障制度的体系保障,所以土地被拥有土地的农民认为保障自己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因此即使国家将农村土地完全确权后,要想实现农村土地的交易流转市场化,也会面临困难,因为农民也不会轻易的将自己的最后一道保障放到市场上进行交易,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热情不高就会导致土地确权的目标不能达到。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逐渐剥离户籍制度与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关联程度,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保障了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同时另一方面又给出农民一种信号:土地并非唯一的最后的保障。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热情,也就有利于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通过对土地的流转买卖进行财富增值的收益。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結果预期分析
  1.人口逐步趋向自由流动
  户籍制度作为工具性目标就是以对流动人口权利的严格限制为手段,放开户籍制度的各种约束,必将带来人口的逐步自由流动,人口的自由流动有利于满足城市劳动力的需求,人口自由流动表明市场可以重新配置人力资源这种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于市场的配置,人力资源要素必然利用率会增高,而且可以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可以减少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带来的各种寻租行为的产生。但同时会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制度决策者希望达到的社会稳定、粮食安全以及工业化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如果农民都涌入城市,那么城市病就会显现出来。制度决策者认为城市人口的增多会影响城市的稳定程度,而农村人口的减少又会导致农业的衰退。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格机制的作用,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会逐渐趋向均衡。但是价格机制的发挥作用的时间是缓慢的,因此现在户籍制度不宜采取立即取消的方式进行改革而是逐步慢慢的调整制度决策者和制度接受者之间的利益,最终达到均衡的状态。
  2.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完善流动人口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农民工以老家土地作为唯一的最后一道失业或养老保障的思想,进而有利于推进中国土地确权后的土地流转问题,从而解决中国现存的乱征地现象。而且土地确权问题解决后可以极大的改善我国现在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农民工可以不仅仅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也可以通过土地来获得收益。同时,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制一体化也有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3.推进城市化进程
  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虽然加快,但是严格的户籍管制制度也还是制约农村人口城市化步伐,并对农村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农村人口城市化引发了城乡的矛盾冲突。稳健的进行城市化同时也是现今中国的一个重大的课题。户籍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以前进行了多次户籍制度改革,而以前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影响很小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户籍制度改革附加的一系列严苛的条件还是对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城市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户籍制度下附带的各种福利条件也使得真正落实国家政策的每个相关政府落实的不够到位。《意见》上的相关政策指出的要对户籍制度下的各种附带的制度进行同步的改革和完善,这种做法有利于减轻户籍制度下的附加的各种制度对农民工进行向城市流动的影响,从而促进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四、结论
  户籍制度限制的人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降低了人力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导致了我国的人口红利不能真正的全部释放出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力要素的流动程度有利于释放我国的人口红利,同时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其附加制度的相关改革可以促进中国的各方面的发展带来相应的制度红利。综合起来看,户籍制度的改革既可以带来人口红利的增加又可以带来制度红利的增加,因此,中国进行户籍制度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1992.
  [2]郭秀云.大城市户籍改革的困境及未来政策走向-以上海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
  [3]胡星斗.中国户籍制度的命运-完善抑或废除[J].学术研究,2009.
  [4]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及解释[J].农业经济问题,2010.
  [5]宋嘉革.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D].2006.
  [6]赵徳余.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及其渐进式特征[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提高产出效益,土地流转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2010年,XX县开始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制约该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择该县农村土地流转作为研究对象,吸取国内其他地区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和该县的现实情况和需求,因地制宜,设计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信托机制,该机制以信托产品为核心,包含
摘要: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梳理后,从空间客源维度(国内与国外游客)、时间发生维度(原生意象或访问前意象、感知意象或访问后意象)综合测度了郑州旅游地意象。研究结果显示:(1)原生意象方面:国外游客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少林寺、豫剧,国内游客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二七塔和少林寺;(2)感知意象方面:国外游客认为旅游活动因子、品质服务因子方面吸引力较强,“空气质量”、“是否安静”等指标较差。对国内游客来说,感知意象中
摘要:案例教学是我国目前提倡的大学教育方式,也是大部分法律类、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发展方向。“国际贸易实务”是实务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比较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手段的课程之一。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引发兴趣,开阔思维,同时锻炼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国际贸易;选用  中图分类号:F74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决策层开始对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经营重视。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我国将越来越重视三农及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土地流转制度不仅关系农民和各个经济主体利益,更是牵扯到一国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本论文结合了蚌埠市土地流转动因及现状,分析了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问题,阐述了农村土地流转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望有助于全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营;农村土地流转;安徽
摘要:为促使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并适时满足公共财政的需求, 地方政府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举债。以武汉市地方政府为例,通过研究发现,时下的武汉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大,文章通过对武汉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量并且探讨其形成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武汉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量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7-000
摘要:中国的公共资源丰富,但不可否认,其在利用问题上存在着较大问题。为了减少公地悲剧的出现,使得资源可以可持续利用,本文以海洋资源和草场资源的利用为例,分析我国的公共资源管理现状,寻找现有公共资源利用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寻找到解决方法,从而探索出使中国的公共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而长期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根据问题的存在,本文提出可以从产权制度和监督体制入手进行合理改革,并且奥斯特罗姆的
摘要: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既给高校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又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探索新途径,开拓新思路,不断创新学生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使网络成为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生管理;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与地方围绕着收入分配不断进行着调整与改革。分税制改革是中国建国以来规模范围最大的一次财政制度创新,也是对中央与地方之间利益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笔者将从分税制改革的背景以及对分税制改革的关键政策措施进行分析评述,通过对政策的深度剖析挖掘目前分税制改革现存问题,提出完善措施。  关键词:分税制;事权;财权;转移支付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这项依托于网络的消费行为在全球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进行购物的重要场所,但是在网络进行网络购物时却具有虚假性、不确定性、全球性、低控制性。所以在进行网络购物时正确的分析相关数据,做出理性判断就显得极为重要,数据挖掘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数据分析技术,为我们在网络上进行购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对于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购物;数据挖掘;策略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生力军,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现状令人堪忧。文章认为,应该从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立法、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监督机制、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促进农民工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入手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发展。本文描述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以及各种导致农民工参保难的主要原因,并对其进行了透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