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与持久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也暴露出了许多与新课程思想理念相违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 过分注重形式,轻视教学内容;(2) 过分强调讲授,轻视自主学习;(3) 过分设计练习,轻视及时矫正;(4) 过分达成计划,轻视落实效果;(5) 过分落实教学任务,轻视习惯养成;(6) 过分运用媒体,轻视板书作用;(7) 过分重视过程实施,轻视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不难看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教学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要求的标准,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发展,倡导研究性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其具体要求主要是:(1) 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与达成;(2) 强化教师教学行为的设计与效益;(3) 注重学生有效学习的实施与落实。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对话、合作与探究,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并亲历学习的过程和掌握学习的方法。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更应当有信心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同的策略来提升有效教学。
一、悉心预设,提升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课堂生成”被一些教师盲目拔高,导致一些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寄托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还要考虑到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同其他教师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商讨有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语文教师忽视,而学生没有高质量的预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通过课堂反馈来提高预习质量,以学定教。预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 善于设问,提升教学问题的有效性
有研究表明,我们的教学中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主要是不能激活学生的思想。其中,许多问题是 “假问题”,是 “浅问题”,是无价值的,而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说,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语文教师要努力设计出 “好问题”: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具有拓展性,能给学生思维发展提供空间。如我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打算从本文揭示的道理入手,因此课始需要出示这个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文后说出这个道理,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读明白了什么?”由于这个问题答案是多元的,学生天马行空地说了很多,就是没有说读课文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公开教学时,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修改,直接问:“这篇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一下子就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节省了不少时间。由此可见,课前精心预设好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师生互动,提升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教学应像河流一样,有序性和波动性相结合,既目标如一百折不挠奔向大海,体现有序性;又迂回曲折,体现波动性。教学应避免平铺直叙,在教学过程中有矛盾冲突,有思维碰撞,有智慧启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当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时,是知难而退,指望教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 多元整合,提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才是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元素,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教师应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将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这些目标也应有所侧重;再次,教师应及时主动地对目标的达成度作自我评估。
2. 师生角色的定位。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探索、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教学结构的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教者要始终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我们倡导多元的组块教学设计,但也不放弃一定范围内的线性教学设计。
4. 教学方式的运用。传统的课堂,往往只注重教师教法的研究与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两方面。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如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适于对文章作粗线条的处理,以导读之: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适于对文章的精彩细致部分进行研读。
5. 教学资源的开发。《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活化教学内容,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我在教《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部分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时就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理解“对话叙情”。从两个人的对话中挖掘隐性资源,表达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其次是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如教学《水乡歌》一课,就充分利用学生见过的木船、货船,在初始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千只船,万只驳”的“驳”的意思。教师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适时地向课外沿伸,在课末为学生设计了实践的平台,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也来夸夸自己的家乡。学生以读引说,从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与本诗情感共鸣。
第三是生成的资源。真正的备课是反复读懂课文,再结合参考资料和学生情况确定目标,写出教学流程。这样可以为重点训练留出空间,为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留出空间,为师生张扬个性留出空间。
最后是网络资源。网络把世界缩小了,在课堂上轻点鼠标,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资源。我在教《海底世界》时,搜集到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了一部分,使得从没见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积累。
五、 善于反思,提升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教学监控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课堂教学监控行为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向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教师自觉形成教学内省力的一种方式。教学监控行为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之后的一个教学反思。
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涉及对学生课堂学习实效的监控,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评价。这种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引导,这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评价,同时还应该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教学监控行为也涉及对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应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方面来入手。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要养成教后反思的习惯。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同时寄寓着教师职业的人生价值。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机制,教师既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适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还能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取得专业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滨海县正红镇第三中心小学)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不难看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教学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要求的标准,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发展,倡导研究性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其具体要求主要是:(1) 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与达成;(2) 强化教师教学行为的设计与效益;(3) 注重学生有效学习的实施与落实。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对话、合作与探究,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并亲历学习的过程和掌握学习的方法。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更应当有信心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同的策略来提升有效教学。
一、悉心预设,提升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课堂生成”被一些教师盲目拔高,导致一些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寄托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还要考虑到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同其他教师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商讨有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语文教师忽视,而学生没有高质量的预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通过课堂反馈来提高预习质量,以学定教。预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 善于设问,提升教学问题的有效性
有研究表明,我们的教学中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主要是不能激活学生的思想。其中,许多问题是 “假问题”,是 “浅问题”,是无价值的,而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说,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语文教师要努力设计出 “好问题”: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具有拓展性,能给学生思维发展提供空间。如我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打算从本文揭示的道理入手,因此课始需要出示这个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文后说出这个道理,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读明白了什么?”由于这个问题答案是多元的,学生天马行空地说了很多,就是没有说读课文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公开教学时,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修改,直接问:“这篇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一下子就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节省了不少时间。由此可见,课前精心预设好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师生互动,提升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教学应像河流一样,有序性和波动性相结合,既目标如一百折不挠奔向大海,体现有序性;又迂回曲折,体现波动性。教学应避免平铺直叙,在教学过程中有矛盾冲突,有思维碰撞,有智慧启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当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时,是知难而退,指望教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 多元整合,提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才是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元素,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教师应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将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这些目标也应有所侧重;再次,教师应及时主动地对目标的达成度作自我评估。
2. 师生角色的定位。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探索、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教学结构的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教者要始终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我们倡导多元的组块教学设计,但也不放弃一定范围内的线性教学设计。
4. 教学方式的运用。传统的课堂,往往只注重教师教法的研究与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两方面。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如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适于对文章作粗线条的处理,以导读之: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适于对文章的精彩细致部分进行研读。
5. 教学资源的开发。《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活化教学内容,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我在教《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部分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时就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理解“对话叙情”。从两个人的对话中挖掘隐性资源,表达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其次是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如教学《水乡歌》一课,就充分利用学生见过的木船、货船,在初始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千只船,万只驳”的“驳”的意思。教师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适时地向课外沿伸,在课末为学生设计了实践的平台,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也来夸夸自己的家乡。学生以读引说,从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与本诗情感共鸣。
第三是生成的资源。真正的备课是反复读懂课文,再结合参考资料和学生情况确定目标,写出教学流程。这样可以为重点训练留出空间,为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留出空间,为师生张扬个性留出空间。
最后是网络资源。网络把世界缩小了,在课堂上轻点鼠标,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资源。我在教《海底世界》时,搜集到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了一部分,使得从没见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积累。
五、 善于反思,提升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教学监控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课堂教学监控行为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向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教师自觉形成教学内省力的一种方式。教学监控行为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之后的一个教学反思。
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涉及对学生课堂学习实效的监控,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评价。这种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引导,这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评价,同时还应该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教学监控行为也涉及对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应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方面来入手。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要养成教后反思的习惯。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同时寄寓着教师职业的人生价值。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机制,教师既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适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还能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取得专业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滨海县正红镇第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