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不断推广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并能有一定的读图能力以及一些基础技能。可是,许多中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过于重视,反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这是当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另外,地理課还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因此,构建高效率的地理课堂成为了每位地理教师的目标。唯有科学、恰当的策略才能帮助教师构建出高效的教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知识点掌握;师生互动;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2-069
学生步入初中后才初步接触地理,开始学习地理知识。由于教材上的内容繁多、琐碎,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满堂灌”,且将灌输式教学贯穿于一节地理课的始终。这样的教学方式用久了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从而影响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做到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使课堂保持高效率呢?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初中地理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策略,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一、加强薄弱知识掌握
同在一个班级里,所有学生的地理成绩是有一定差距的,有的学生基础好,而有的较差。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之所以无法构建出一个高效的课堂是因为在课上花费了过多时间去讲解难点,忽略了对薄弱知识的巩固教学。地理教材中每一章节里的知识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牢固,后面的学习很容易感到吃力、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应当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先了解清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在课上夯实了薄弱知识后,再去突出重点知识的教学,并分散难点的教学。备好课后,教师应当严格按照备课的内容,使其有效地落实在教学过程里。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中国在世界中”这一章节时,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初步领会地理环境的重要性、中国国内各个区域的差异性、明确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世界的发展趋势。我在课上先用多媒体设备将中国地图投影在了屏幕上,接着我向学生发出了提问:“我国东、西、南、北各区域的差异是很大的,谁能说说东、西、南、北四个区域主要具有什么特点?”点名叫到的学生以东北三省、青藏高原以及三亚为例,指出了不同区域的气候差异,也指明了不同区域中人口的不同。但是,关于西北地区的气候,他只说明了高原山地气候,要知道我国的西北地区不止青藏高原一部分,这名学生的描述显然对西北地区的总体描述的不够全面。从这个学生的回答中,我能了解到学生在本学期学西北地区时对一些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于是我就西北地区又向学生简要的回顾了一下,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加强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印象。确保全班学生对这些早已学过的知识点都牢牢记住后,我才继续教学。
二、增加课堂师生互动
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首先应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由于地理在初中阶段所占分值并没有语数外多,课程安排也比语数外这类重要课程少,因此许多学生在听地理课时就会把精力松懈下来。地理教师应当采用一定的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课堂互动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地理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的频率,当课上一旦有学生出现了明显的不认真听课的现象,教师就可以向这名学生发起互动,或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互动,使那些没在状态的学生立刻回到认真听课的状态。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这一节时,在这一节里,我国主要的铁路线是全班学生都应该牢牢记住的内容。于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我与学生展开了丰富的互动。首先,我让学生一边看着铁路干线分布的图,一边回答我的问题:“北京周围的铁路线有哪些?”学生按照顺序一条一条地念了出来,接着我又提问学生:“这些铁路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不难看出京广线、京包线这些铁路线都是以“京”开头,以终点“广”或“包”来命名的,接着我让学生找出除此之外的铁路线有哪些命名规律,并让学生自主总结命名方法不同的铁路线在走向上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积极地回答了我哪条线的命名规律与“京广线”的命名不同,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立即对他们进行了纠正。师生互动的次数相比以前明显增加。在让全班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一两名不积极参与的学生,于是我用有关铁路线的问题点名提问了他们,这两名学生很快恢复了积极听课的状态。整节课的听课效率良好。
三、培养优秀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的复习一直是两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教师还未讲新课时,学生如果能做到自主预习新课,那将会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莫大的帮助。经过预习,学生可以自主掌握那些略微简单的知识点,教师就不必再去花费大量课堂时间去进行讲解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利用课上时间。同理,地理教师一般会在课上前几分钟对学生进行上一堂课知识的提问,若学生也认真完成了复习,那在提问环节花费的时间就能大大减少,课上时间利用率优化后,教学效率自然就更高效了。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疆域”这一节之前,我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教材上这一节共分为了三个部分——优越的地理位置、海陆兼备的大国、行政区划。在正式授课时,我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描述我国所在的地理位置,许多学生很快就能利用学过的经纬度知识把教材上图1.1表示的中国位置读出来。接着,我提问学生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全班学生也都能很快地回答出来,并指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书上的第几页。经过预习,学生听课时的反应速度快了许多。把本节知识讲完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复习的任务,为了检查学生是否做到了复习,我在之后的地理课上都会进行提问,比如:“海陆兼备对我国有什么积极影响?”,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就可以判断学生是否进行了复习。后来,许多学生为了防止自己被叫起来后回答不上问题,他们都会落实我布置的复习任务,渐渐就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了以上提供的策略外,教师还可以改变课上的授课方式,用与以往不同的授课方式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新课标的大力改革诞生了许多适用于中学课堂的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了解这些教学方法,再加以实践。总而言之,教师要始终以生为本,从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学生习惯等多方面进行探究,从而更好地构建出高效的地理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再香.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构建高效生本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
[2]袁玉凤.浅谈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知识点掌握;师生互动;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2-069
学生步入初中后才初步接触地理,开始学习地理知识。由于教材上的内容繁多、琐碎,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满堂灌”,且将灌输式教学贯穿于一节地理课的始终。这样的教学方式用久了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从而影响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做到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使课堂保持高效率呢?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初中地理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策略,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一、加强薄弱知识掌握
同在一个班级里,所有学生的地理成绩是有一定差距的,有的学生基础好,而有的较差。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之所以无法构建出一个高效的课堂是因为在课上花费了过多时间去讲解难点,忽略了对薄弱知识的巩固教学。地理教材中每一章节里的知识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牢固,后面的学习很容易感到吃力、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应当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先了解清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在课上夯实了薄弱知识后,再去突出重点知识的教学,并分散难点的教学。备好课后,教师应当严格按照备课的内容,使其有效地落实在教学过程里。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中国在世界中”这一章节时,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初步领会地理环境的重要性、中国国内各个区域的差异性、明确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世界的发展趋势。我在课上先用多媒体设备将中国地图投影在了屏幕上,接着我向学生发出了提问:“我国东、西、南、北各区域的差异是很大的,谁能说说东、西、南、北四个区域主要具有什么特点?”点名叫到的学生以东北三省、青藏高原以及三亚为例,指出了不同区域的气候差异,也指明了不同区域中人口的不同。但是,关于西北地区的气候,他只说明了高原山地气候,要知道我国的西北地区不止青藏高原一部分,这名学生的描述显然对西北地区的总体描述的不够全面。从这个学生的回答中,我能了解到学生在本学期学西北地区时对一些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于是我就西北地区又向学生简要的回顾了一下,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加强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印象。确保全班学生对这些早已学过的知识点都牢牢记住后,我才继续教学。
二、增加课堂师生互动
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首先应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由于地理在初中阶段所占分值并没有语数外多,课程安排也比语数外这类重要课程少,因此许多学生在听地理课时就会把精力松懈下来。地理教师应当采用一定的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课堂互动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地理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的频率,当课上一旦有学生出现了明显的不认真听课的现象,教师就可以向这名学生发起互动,或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互动,使那些没在状态的学生立刻回到认真听课的状态。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这一节时,在这一节里,我国主要的铁路线是全班学生都应该牢牢记住的内容。于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我与学生展开了丰富的互动。首先,我让学生一边看着铁路干线分布的图,一边回答我的问题:“北京周围的铁路线有哪些?”学生按照顺序一条一条地念了出来,接着我又提问学生:“这些铁路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不难看出京广线、京包线这些铁路线都是以“京”开头,以终点“广”或“包”来命名的,接着我让学生找出除此之外的铁路线有哪些命名规律,并让学生自主总结命名方法不同的铁路线在走向上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积极地回答了我哪条线的命名规律与“京广线”的命名不同,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立即对他们进行了纠正。师生互动的次数相比以前明显增加。在让全班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一两名不积极参与的学生,于是我用有关铁路线的问题点名提问了他们,这两名学生很快恢复了积极听课的状态。整节课的听课效率良好。
三、培养优秀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的复习一直是两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教师还未讲新课时,学生如果能做到自主预习新课,那将会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莫大的帮助。经过预习,学生可以自主掌握那些略微简单的知识点,教师就不必再去花费大量课堂时间去进行讲解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利用课上时间。同理,地理教师一般会在课上前几分钟对学生进行上一堂课知识的提问,若学生也认真完成了复习,那在提问环节花费的时间就能大大减少,课上时间利用率优化后,教学效率自然就更高效了。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疆域”这一节之前,我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教材上这一节共分为了三个部分——优越的地理位置、海陆兼备的大国、行政区划。在正式授课时,我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描述我国所在的地理位置,许多学生很快就能利用学过的经纬度知识把教材上图1.1表示的中国位置读出来。接着,我提问学生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全班学生也都能很快地回答出来,并指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书上的第几页。经过预习,学生听课时的反应速度快了许多。把本节知识讲完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复习的任务,为了检查学生是否做到了复习,我在之后的地理课上都会进行提问,比如:“海陆兼备对我国有什么积极影响?”,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就可以判断学生是否进行了复习。后来,许多学生为了防止自己被叫起来后回答不上问题,他们都会落实我布置的复习任务,渐渐就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了以上提供的策略外,教师还可以改变课上的授课方式,用与以往不同的授课方式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新课标的大力改革诞生了许多适用于中学课堂的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了解这些教学方法,再加以实践。总而言之,教师要始终以生为本,从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学生习惯等多方面进行探究,从而更好地构建出高效的地理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再香.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构建高效生本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
[2]袁玉凤.浅谈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