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出现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控制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人值班变电站在业界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关于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探讨,也成为城市电网能否进一步提升稳定性的关键。本文将从无人值班管理模式的特征入手,深入研究无人值班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变电站 无人值班 管理模式 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380-01
相比有人值守的变电站,无人值班变电站是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新型变电站的运行模式,具有成本低廉、人员管理便利的优势,因此无人值班变电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本文将立足于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现状,结合实际,就无人值班运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学习。
一、 无人值班变电站的优势
(一)建设工期短
无人值班变电站最大的优势,表现在投资少,建设工期短。相比同等规模的有人值守变电站,无人值班变电站免去了工作人员生活设施的建设,因此投入的资金远远低于有人值守变电站。此外,无需建设厨房、休息室,也减少了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工程量,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建设周期。[1]例如,建设一座小型的无人值班变电站,一般需要投入一百五十万到两百万,这个价格水平远远低于同等规模有人值守变站点。有人值守变电站在基础建设竣工一年后,需要对设备进行长时间的调试,而无人值班变电站从安装到调试只需要七个月左右。
(二)供电质量较高
一般来说,无人值班变电站都采用完全户内式的设备布局,因此在运行成本上,要远远低于常规变电站的维护成本。同时,新型的高压设备与控制技术相结合,能够在远距离实现对有载调压主变压力的遥控,从而使变电站的安全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此外,无人值班变电站采用的电器多為全封闭组合类型,因此通过无功补偿装置能够实现遥控,将电压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自动化的无人值班变电站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优势,例如变电站能够通过微机保护,从而提升二次系统连接与母线电压的可靠性,同时,在减轻变电站的维护工作量的基础上,还有效控制了变电站日常管理的费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人员管理便利
无人值班变电站,将原来分散于各环节的工作人员集中起来,实现了统一管理。[2]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方便了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保证设备基本处于健康的状态。同时,人员的高度集中,还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相应的降低了城市电网的管理成本,能够将成本更多的用于改善运行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生活上。
二、无人值班运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班组长承受任务与压力
随着监控中心所管辖的变电站数量不断增加,也在无形之中给无人值班变电站负责运行管理的班组添加了压力。负责运行管理的班组要承担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监控、操作、巡视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失误的可能性。因此在分派人员的工作中,班组长需要根据每一个人的工作量,知识背景,专业水平综合分析之后,公平合理的分配任务,才能保证无人值班变电所的运行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全面。[3]
(二)容易导致员工的“低强度疲劳”
随着无人值班变电站数量的增加,监控中心在负责运行的过程中,越来越容易出现人员分工固化的情况。年纪大、反应不够敏捷的工作人员会被安排负责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监盘与调度工作。长此以往,会给变电站的运行造成不利的影响。由于工作内容枯燥、工作环境低调,会让员工染上低强度疲劳的症状,一方面,不利于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容易在高度集中工作的情况下,让相关工作人员对工作过程产生厌倦。
三、 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 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监控模式
按照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规模来划分,一般可以划分为调度集中监控模式、分区分级监控模式以及监控站监控模式。在调度集中监控模式下,变电站的管理工作主要有控制中心负责,相关工作人员通过监控设备对变电站内部的电器与高压设备进行监控,根据电网运行的实际需求对无人值班变电站施行远程调控,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行。[4]然而这种监控模式本身也具有局限性,例如在无人值班变电站较多的地区,工作人员无法应付多个变电站的统一调度。而分区分级监控模式尤其适用于一些较大的城市,通过将整个电网进行区域划分,来建立一个复杂的监控系统,将区域内的无人值班变电站按照其规模,安排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负责,从而实现在同一调度中心下的统一管理。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注意几个问题,在该监控模式的管理下,容易出现职责模糊的现象,因此在建立分区分级监控模式之前,要求相关部门弄清权责关系,尽量规避在实际的操作中出现失误。监控站监控模式也是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式是分区分级监控模式与调度集中控制模式的一种综合模式,既能够对单一的变电所进行运行维护与设备管理,又能在集控站的指挥下对区域内的无人监控变电站进行统一监控管理。
(二) 无人值班变电站操作模式
无人值班变电站操作模式通常划分为两类,第一是集控操作模式,第二种是操作监控独立操作模式。一般来说,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操作模式都是由集控站、无人值班变电站与调度中心组成的,集控操作模式与操作监控独立操作模式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操作监控独立操作模式的操作站与监控站是完全独立的,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倒闸操作事故,从而在日常的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管理中,保持一个较好的状态。而集控操作模式,是通过调度中心根据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对集控站发送调度命令,来满足变电站运行管理的根本需求。在限电操作与倒闸操作中,采用集控操作模式比操作监控独立操作模式更有效果,能有效地节约人员成本,提高工作效率。[5]
(三)无人值班变电站设备检修和处理模式
站内设备检修模式是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检修人员需要向调度中心提交检修计划,并按照计划,对变电站内部的无功率补偿装置与高压设备进行检修,从而确保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电力系统在安全、稳定的范围内。此外,在检修结束之后,监控中心需要派人进行检查验收,从而保证城市电网的正常运转。线路的检修工作,将直接影响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因此加强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线路检修,需要提前向调控中心提出申请,在获得批准之后,由站内的管理层,对维修单位进行统一的调动,规避指挥混乱的情况。同时,日常的巡查与定期的维护,也是保证无人值班变电站正常运行的重要途径,例如每周进行一次电压设备的巡视,每月进行一次设备的维护与检修,从而提高变电站及其系统的可靠性。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如何解决运行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成为了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模式探讨的当务之急。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开展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确保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张俐,张长勇.110kV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01:190-192.
[2]熊茜,唐睿.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J].四川电力技术,2011,01:74-76.
[3]燕宝峰,楼书氢,刘世欣,王晓冬.无人值班变电站运维管理模式及其应用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115-116+121.
[4]程爱莉.无人值班变电站运维管理模式分析及其应用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3:45-46.
[5]王超,陈力.35kV无人值班变电站安全运行管理技术分析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111-112.
[关键词]变电站 无人值班 管理模式 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380-01
相比有人值守的变电站,无人值班变电站是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新型变电站的运行模式,具有成本低廉、人员管理便利的优势,因此无人值班变电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本文将立足于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现状,结合实际,就无人值班运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学习。
一、 无人值班变电站的优势
(一)建设工期短
无人值班变电站最大的优势,表现在投资少,建设工期短。相比同等规模的有人值守变电站,无人值班变电站免去了工作人员生活设施的建设,因此投入的资金远远低于有人值守变电站。此外,无需建设厨房、休息室,也减少了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工程量,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建设周期。[1]例如,建设一座小型的无人值班变电站,一般需要投入一百五十万到两百万,这个价格水平远远低于同等规模有人值守变站点。有人值守变电站在基础建设竣工一年后,需要对设备进行长时间的调试,而无人值班变电站从安装到调试只需要七个月左右。
(二)供电质量较高
一般来说,无人值班变电站都采用完全户内式的设备布局,因此在运行成本上,要远远低于常规变电站的维护成本。同时,新型的高压设备与控制技术相结合,能够在远距离实现对有载调压主变压力的遥控,从而使变电站的安全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此外,无人值班变电站采用的电器多為全封闭组合类型,因此通过无功补偿装置能够实现遥控,将电压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自动化的无人值班变电站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优势,例如变电站能够通过微机保护,从而提升二次系统连接与母线电压的可靠性,同时,在减轻变电站的维护工作量的基础上,还有效控制了变电站日常管理的费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人员管理便利
无人值班变电站,将原来分散于各环节的工作人员集中起来,实现了统一管理。[2]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方便了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保证设备基本处于健康的状态。同时,人员的高度集中,还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相应的降低了城市电网的管理成本,能够将成本更多的用于改善运行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生活上。
二、无人值班运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班组长承受任务与压力
随着监控中心所管辖的变电站数量不断增加,也在无形之中给无人值班变电站负责运行管理的班组添加了压力。负责运行管理的班组要承担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监控、操作、巡视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失误的可能性。因此在分派人员的工作中,班组长需要根据每一个人的工作量,知识背景,专业水平综合分析之后,公平合理的分配任务,才能保证无人值班变电所的运行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全面。[3]
(二)容易导致员工的“低强度疲劳”
随着无人值班变电站数量的增加,监控中心在负责运行的过程中,越来越容易出现人员分工固化的情况。年纪大、反应不够敏捷的工作人员会被安排负责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监盘与调度工作。长此以往,会给变电站的运行造成不利的影响。由于工作内容枯燥、工作环境低调,会让员工染上低强度疲劳的症状,一方面,不利于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容易在高度集中工作的情况下,让相关工作人员对工作过程产生厌倦。
三、 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 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监控模式
按照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规模来划分,一般可以划分为调度集中监控模式、分区分级监控模式以及监控站监控模式。在调度集中监控模式下,变电站的管理工作主要有控制中心负责,相关工作人员通过监控设备对变电站内部的电器与高压设备进行监控,根据电网运行的实际需求对无人值班变电站施行远程调控,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行。[4]然而这种监控模式本身也具有局限性,例如在无人值班变电站较多的地区,工作人员无法应付多个变电站的统一调度。而分区分级监控模式尤其适用于一些较大的城市,通过将整个电网进行区域划分,来建立一个复杂的监控系统,将区域内的无人值班变电站按照其规模,安排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负责,从而实现在同一调度中心下的统一管理。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注意几个问题,在该监控模式的管理下,容易出现职责模糊的现象,因此在建立分区分级监控模式之前,要求相关部门弄清权责关系,尽量规避在实际的操作中出现失误。监控站监控模式也是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式是分区分级监控模式与调度集中控制模式的一种综合模式,既能够对单一的变电所进行运行维护与设备管理,又能在集控站的指挥下对区域内的无人监控变电站进行统一监控管理。
(二) 无人值班变电站操作模式
无人值班变电站操作模式通常划分为两类,第一是集控操作模式,第二种是操作监控独立操作模式。一般来说,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操作模式都是由集控站、无人值班变电站与调度中心组成的,集控操作模式与操作监控独立操作模式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操作监控独立操作模式的操作站与监控站是完全独立的,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倒闸操作事故,从而在日常的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管理中,保持一个较好的状态。而集控操作模式,是通过调度中心根据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对集控站发送调度命令,来满足变电站运行管理的根本需求。在限电操作与倒闸操作中,采用集控操作模式比操作监控独立操作模式更有效果,能有效地节约人员成本,提高工作效率。[5]
(三)无人值班变电站设备检修和处理模式
站内设备检修模式是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检修人员需要向调度中心提交检修计划,并按照计划,对变电站内部的无功率补偿装置与高压设备进行检修,从而确保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电力系统在安全、稳定的范围内。此外,在检修结束之后,监控中心需要派人进行检查验收,从而保证城市电网的正常运转。线路的检修工作,将直接影响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因此加强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线路检修,需要提前向调控中心提出申请,在获得批准之后,由站内的管理层,对维修单位进行统一的调动,规避指挥混乱的情况。同时,日常的巡查与定期的维护,也是保证无人值班变电站正常运行的重要途径,例如每周进行一次电压设备的巡视,每月进行一次设备的维护与检修,从而提高变电站及其系统的可靠性。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如何解决运行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成为了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模式探讨的当务之急。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开展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确保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张俐,张长勇.110kV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01:190-192.
[2]熊茜,唐睿.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J].四川电力技术,2011,01:74-76.
[3]燕宝峰,楼书氢,刘世欣,王晓冬.无人值班变电站运维管理模式及其应用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115-116+121.
[4]程爱莉.无人值班变电站运维管理模式分析及其应用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3:45-46.
[5]王超,陈力.35kV无人值班变电站安全运行管理技术分析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