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慈善认知和参与度的调查分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xfly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以东莞三所民办高校学生为样本的调研,当代大学生的慈善认知及行为存在不足,但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理性思维。本文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慈善认知和参与现状的主、客观因素:大学生个性特征、文化素养、多元价值观及所处的人际交往圈等,从外部环境和大学生自身两个层面建构了相应的改善路径。
  关键词: 慈善现状 改善路径 东莞民办高校
  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接受的不应只是从事工作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通过对慈善的认知和积极参与,培养和传承古代圣贤提倡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天下为公”精神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1],成为能够关心社会、愿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本文通过对东莞三所民办高校大学生慈善认知和参与意愿的个案调查,一来探讨本地大学生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度、参与意愿和影响他们慈善参与的主要因素等各个方面;二来丰富关于大学生慈善的研究课题,把握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使研究内容常谈常新而非拘泥于已有论断。调查问卷以广东科技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三所高校的大二、大三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取问卷形式为主、个案访谈为辅的方式进行,并通过随机抽取完成本次调查。调查问卷共计发放300份,回收问卷293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7.6%。
  一、大学生慈善认知和参与的现状调查
  1.慈善认知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东莞大学生对慈善事业的整体认知度是较高的。绝大多数能够基本了解慈善事业的内容、捐赠方式、各级慈善组织等,有部分学生相当熟悉东莞本地的慈善组织,对东莞市慈善会的社会捐赠活动及资助的慈善超市、慈善助学等项目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体到理性认识这个层面,几乎所有学生对捐款的使用去向表示关心,并认为捐赠的同时会更看重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无疑表露出一个信息,大学生的慈善捐赠已不再是盲从和“形式主义”,而是有了一定的判断和甄别,尽管这种主观判断有时并非那么准确,但至少慈善关怀的理性思维已逐渐显现。不过,期望值并不能过高,大学生对慈善内涵的理性体认仍然有待提高。当问及“慈善是一种什么行为?”时,25%的大学生认为慈善是政府救济、47.1的大学生%认为是民间帮困、5.8%的大学生认为是富人施舍、16.7%的大学生认为是个人爱好,还有5.4%的大学生认为是其他行为,几乎有半数的学生对慈善本质的理解存在偏差。而且,受调查大学生对所捐善款的使用去向仅是表示关心,并没有采取积极的具体行为做进一步的了解,这一比例达到96.9%。
  2.慈善参与现状
  大多数学生对慈善事业的参与意愿并非那么强烈。在调查问卷中问及“大学生是否愿意参与校内外慈善活动”时,占48.5%的学生表示愿意,39.4%的学生表示有点愿意,但有12.1%的学生表示不情愿。无疑,程度不一的主观意愿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慈善活动的频率和深度。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受调查学生均有过慈善捐赠的经历和行为,但参与频率却不高,64.9%的学生仅是偶尔参与,24.3%的学生表示几乎不怎么参与。这种肯定而参与程度不高的现象值得关注。大学生慈善参与度不高的原因是否意味着学校或者社会提供的参与机会信息的不足,抑或学业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需要大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充实自己,又或深受亲朋好友、网络社交朋友的双面影响等不一而足。这些都需要做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而且已涉及慈善主体参与动机的深层次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慈善认知和行为上已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理性思维,但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中就有相当比例(23.6%)的学生认为慈善应当受到奖励和得到好处,无疑和“施者感恩受者”[2]的现代慈善基本理念存在一定差距。而且,这种认知现状势必会关乎大学生主体的参与意愿和实践程度,有必要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大学生慈善认知和参与的主要成因
  据调查问卷及访谈所得,影响大学生慈善认知及实践的因素是复杂的,可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剖析。
  1.主观因素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大学生主观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包括个性特征、文化素养、多元价值取向等三个方面。
  一是个性特征。个性特征是指“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其中以性格为核心。这些特征影响着个体的言行举止,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3]。对于大学生而言,那些愿意、乐于参与慈善事业的人群,可能本身就会选择相关慈善事业方面的工作。
  二是文化素养。相较而言,文化素养较高的大学生不仅容易理解和把握慈善事业的内涵和意义,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更积极、更能有效地与他人、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一定程度上也能调动其他群体参与的积极性。此外,文化素养较高的大学生,通常能够进行自我陶冶和自我完善,较容易成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后备专业人才。
  三是多元价值观。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尤其在新媒体环境熏染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多元的价值追求,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对慈善事业的认知程度和外在行为。有的大学生就能够探索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成立自己的基金,抽取利润为西部地区农民捐助文化设施[4]。
  2.客观因素
  外部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慈善认知结构和行为的重要层面。当论及这一层面时,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以“家庭—学校—社会”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展开探讨,阐述三者对大学生慈善意识养成的积极作用和这当中所存在的不足。然而,在调查访谈中学生提出了另外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思路:以往的研究成果较少关注舍友、亲朋好友圈子及网络虚拟交际圈对大学生慈善的客觀影响力,这一影响力已然伴随着虚拟社交网络的成熟而日益凸显。基于此,这里重点探讨和分析人际交往圈对大学生的慈善影响,暂不论及其他的客观因素。   大致来说,大学生人际交往圈包涵甚广,不仅有亲朋好友、师生同窗、舍友等传统的人际圈子,而且包括日益平民化、大众化的新媒体社交平台。其中,后者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日趋增强。据调查,大学生互联网接触率高达99.4%,其中日均上网时长集中在1小时—4小时的占比61.3%,还有14.0%的受访大学生每天接触互联网的时长超过6小时[5]。无论是传统人际交往圈还是如QQ群、微博、微信等基于新媒体的网络社交圈,都对大学生的慈善价值观和实践有着深远影响。例如,“东莞爱心1”公益慈善团队的班底即为大学生朱晓明和身边好友,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等发布倡议书并得到了亲朋和爱心人士的热心支持,并建立起监督及定期回访等制度[6]。这类见诸报端的慈善爱心接力,几乎大都由大学生的亲朋好友圈扩散至网络人际圈,而处于圈中心的大学生则深受这种良好慈善氛围的熏陶。此外,根据调查问卷中“您身边的亲朋好友是否参加慈善活动”和“您参加慈善活动的频率”两个问题结果的比对,大学生身边亲朋好友参与慈善的多寡和大学生参加慈善活动的频率成正比,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三、改善大学生慈善认知和参与现状的路径
  通过对影响大学生慈善的主、客观因素分析,可循此思路进一步建构出相应的改善当前大学生慈善现状的路径。
  一是在外部环境上,高校和社会可利用各种资源协同搭建与慈善有关的实践教育平台,而且可以通过设立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开设慈善方面的选修课、邀请慈善家和专家学者做演讲、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来积极营造慈善文化的“软”环境,从而使大学生或多或少接受慈善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另外,针对大学生深受人际交往圈影响的特点,注重培养一批既懂慈善知识、又懂社会工作的后备慈善人才群体,发挥其在大学生中的示范和榜样作用,营造出优良的慈善氛围,从而更好地影响和带动舍友同学、亲朋好友、网络朋友等更多人投入慈善事业,达到以一带十、以十带百、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更重要的是高校应着力完善相关的慈善行为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等各类保障制度,使慈善教育实践科学化、有序化和常态化,而非一时的应景之举。
  二是具体到大学生自身,可通过“知行合一”这一辩证统一的过程达到提升和塑造。一方面,大学生要认真学习慈善事业的基本知识、理念及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各方面,加强“心”的体悟,懂得慈善不单是爱心的传递,也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更能体现近代中国的民族精神[7]。另一方面,在“行”的层面上,大学生可充分利用社区、慈善教育实践基地、社团组织、大学生公益慈善创业项目等现有的各类平台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把习得的慈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同时,大学生应努力突破原有的慈善思维定式,一改以往的被动参与为主动创新,积极探索类似“一元”基金这种新的模式。“一元”慈善基金由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发起,设有管理委员会,下设领导小组、募集小组、管理小组、监督小组,由学生组织爱心协会运作,并有一套透明的运作制度。在募款方面,每个向捐款箱投钱的人都会被记录(匿名捐款除外),爱心协会每月统计各个班级的捐款数目和支出,通过班级学生干部向全体学生公示,还在学校宿舍公告栏和校园内部网络平台公开。监督小组成员多达50余人,可以随时监督基金会运作情况[8]。
  参考文献:
  [1]中国慈善发展的战略思考:历史与现实[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5-20.
  [2]王振耀.现代慈善的十大基本理念[J].当代社科视野,2011(6):60.
  [3]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28.
  [4]靳博.新媒体下大学生的“心”变化[N].人民日报,2014-8-7(14).
  [5]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EB/OL].http://news.sjtu.edu.cn/info/1022/264578.htm,2014.6.25.
  [6]陈武东.莞一“90后”大学生有颗“慈善心”[EB/OL].http://news.ifeng.com/a/20140716/411 73746_0.shtml,2018.11.26.
  [7]周秋光,曾桂林.慈善事业与近代中国的民族精神[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114-117.
  [8]石長峰.大学生运作慈善基金6年募得41万元[N].南方都市报,2014-3-4(DA16).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考点、题型分值、试题特点等方面,对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古诗词阅读试题进行分析,探究其命题的特点与趋势,提出相应的备考策略,以为2019年古诗词阅读备考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古诗词鉴赏 阅读试题 备考策略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试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要求很高的创造性活动。一些考生在阅读鉴赏时会有一种“开目不见路,常如夜中行”的感觉,这除了
摘 要: 翻译硕士专业自2007年开设以来,已经培养出一大批翻译人才。但是,与医学相关的翻译硕士培养数量远远无法满足翻译产业对高端医学翻译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出更多能满足医药行业所需的应用型高级翻译人才。本文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分析医学翻译硕士培养模式,并对此专业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 翻译硕士 重庆医科大学 MTI 培养模式  2007年,国务院学位
摘 要: 当代美国爱尔兰裔作家科伦·麦凯恩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以水门事件、越南战争为背景,以在世贸大厦双子塔之间走钢丝的人为中心,串联起十几位生活在纽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心灵孤独,渴望交流,彼此扶持,寻求救赎。本文运用阿皮亚的世界主义思想,分析小说中人物在交流中形成的被边缘化社区。母亲“互助会”,凯兰和莱拉爱的家园,走钢丝人脚下的纽约城,认为它们都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责任建立的共同体。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负面文化的冲击,研究这一群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深入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的特点及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总结这一模式对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并就相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中西文化相辅相成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社会主义价值观 现状与对策  中外
摘 要: 作者通过对《围城》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比较性分析,从悲剧性等方面揭示生命的悲哀、人生的悲凉,并指出即便如此也要正确地面对生命,积极地生活,而不是消极地逃避。  关键词: 悲剧 《围城》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1.引言  《围城》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两部作品都以战争为背景,讲述知识分子不能为自己掌控的命运。尽管后者的政治色彩更强烈一些,但它和前者一样感喟的都是严肃的生命话题。《围城
摘 要: 新形势下强化社区教育专干能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升专干能力,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环节。长沙社区大学基于OBE需求导向理念,根据社区教育专干急需提升的能力和培养层次制定了培训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五大模块课程组合和培训菜单,逐步构建了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和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社区教育专干能力提升培训的“1 2 4 5”模式。  关键词: 需求导向(OBE) 社区教育 专干能力提升
摘 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各高校更重视阅读推广工作,但是存在缺乏系统性,没有核心点,分散性强,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等问题,导致效果不佳。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使阅读推广系统化,统一围绕育人这一核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图书馆 育人功能 阅读推广 
摘 要: 古籍数字化是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古籍进行电子化扫描录入管理,实现古籍的再生,将古籍的原貌展现给读者,让读者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手机等载体快速阅读古籍。古籍数字化有利于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很好地解决古籍保护和使用之间的矛盾,避免人为因素对古籍造成的损害。  关键词: 古籍 数字化 江门市五邑图书馆  1.古籍数字化的目的  古籍是前人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虽然古籍
摘 要: 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的农科博士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博士生的写作问题及对英语学术写作工作室的需求进行调查,发现农科博士生英语学术论文存在用词表达、语言逻辑等问题。本文基于上述写作问题,就学生对工作室的需求进行调查总结,协助学术写作工作室更好地满足农科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写作需求。  关键词: 学术论文写作 农科博士生 英语学术写作工作室  国内当前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存在较多问题,对
摘 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详细还原了孔门教学的真实场景,记录了一次经典的教学活动。本文从叙事研究角度探究孔子的教学艺术,发现孔子在教学评价体系与课程内容设计上具有多元性、针对性的显著特征。质性评价与连续性评价相结合,言志教育与礼乐教育相融合,对当下教学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教育叙事 教学评价 课程内容 孔子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式,能够基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