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由一维向多维转变。校园文化与大千世界的碰撞,引发了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更替与重组。针对现状,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中学抓住课堂主渠道,在推进新课程德育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前不久,在该区召开的德育工作现场会上,我注意到这样两个关键词——课程德育、寓德点。
学校认为:课程德育与寓德点组成了认识与实践往复循环、互联互动的环,树立了正确的课程德育观,就会自觉地在教育教学环节上找到寓德点;教师抓住寓德点不懈实践和体验,就会深入感悟课程德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认识课程德育?从学术角度讲,课程德育指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设置专门的学科课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以及法制教育等。从实践层面看,当前影响课程德育实施的一个重要瓶颈是认识上存在误区,比如,课程德育会增加师生负担、是文科领域的专利、只能在挖掘教材上下功夫等等。针对这些误解,学校引导教师讨论,在“三个要知道”上形成共识:一要知道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有其必然性,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是科学的、系统的、正确的,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育教学不是两张皮,课程德育不是在教学之外另起炉灶,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二要知道理科德育并不是没有优势,理科的精髓在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方法、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的教育,如做事精益求精、严谨务实、注重实践、敢于质疑、尊重规律等;三要知道教师在学生面前一站,德育已经开始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衣着、风度、气质,对学生的态度,对应急情况的艺术处理等都是德育,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受教育者,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潜移默化的。
如何找到寓德点,有效地实践课程德育?学校采取的措施有三:
一是将寓德点作为课程德育的实践方向。学校将寓德点归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如历史、地理、语文等教材中,有关国情、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都有着比较强的外显性;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教材,若从爱国主义教育角度看,则往往是隐性的,需要从深层挖掘才能获得,或从发展史、发现史上挖掘,或从知识、技能在经济、军事、科技的应用上挖掘。如讲到勾股定理、祖冲之的圆周率,可见古人的物质可分观点和对地磁偏角的发现,讲到数学和物理在航天技术上的应用,就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如果变换一个角度看,讲到数学中的正负数,物理中的正负电荷,化学中的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映,在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观方面,理科反而具有了比较强的显性。这样分析后,各学科教师都重视了寓德点的挖掘。
二是立足于学科课堂教学,抓住主渠道落实寓德点。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工作意见》,鼓励教师与学生一道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学科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同时,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比如,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得出的结论:信息效果=7%文字 38%音调 55%面部表情,引导教师以丰富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声调、幽默的语言以及恰当的体态上好每一节课,自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德育的效果。
三是靠制度保证课程德育的实施。其有效做法是: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将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关注尊重情况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一课一得”活动,引导教师每节课后都进行反思,在《教学反思录》上记下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得失;重视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强化德育,并逐步生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德育内容;讲求课程德育实效性,学校德育、教学干部联手工作,通过听课、评课、教学设计、教学观摩研讨等形式组织教师交流,已经成为常规管理。□
编辑 王雪莉
学校认为:课程德育与寓德点组成了认识与实践往复循环、互联互动的环,树立了正确的课程德育观,就会自觉地在教育教学环节上找到寓德点;教师抓住寓德点不懈实践和体验,就会深入感悟课程德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认识课程德育?从学术角度讲,课程德育指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设置专门的学科课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以及法制教育等。从实践层面看,当前影响课程德育实施的一个重要瓶颈是认识上存在误区,比如,课程德育会增加师生负担、是文科领域的专利、只能在挖掘教材上下功夫等等。针对这些误解,学校引导教师讨论,在“三个要知道”上形成共识:一要知道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有其必然性,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是科学的、系统的、正确的,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育教学不是两张皮,课程德育不是在教学之外另起炉灶,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二要知道理科德育并不是没有优势,理科的精髓在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方法、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的教育,如做事精益求精、严谨务实、注重实践、敢于质疑、尊重规律等;三要知道教师在学生面前一站,德育已经开始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衣着、风度、气质,对学生的态度,对应急情况的艺术处理等都是德育,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受教育者,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潜移默化的。
如何找到寓德点,有效地实践课程德育?学校采取的措施有三:
一是将寓德点作为课程德育的实践方向。学校将寓德点归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如历史、地理、语文等教材中,有关国情、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都有着比较强的外显性;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教材,若从爱国主义教育角度看,则往往是隐性的,需要从深层挖掘才能获得,或从发展史、发现史上挖掘,或从知识、技能在经济、军事、科技的应用上挖掘。如讲到勾股定理、祖冲之的圆周率,可见古人的物质可分观点和对地磁偏角的发现,讲到数学和物理在航天技术上的应用,就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如果变换一个角度看,讲到数学中的正负数,物理中的正负电荷,化学中的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映,在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观方面,理科反而具有了比较强的显性。这样分析后,各学科教师都重视了寓德点的挖掘。
二是立足于学科课堂教学,抓住主渠道落实寓德点。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工作意见》,鼓励教师与学生一道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学科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同时,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比如,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得出的结论:信息效果=7%文字 38%音调 55%面部表情,引导教师以丰富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声调、幽默的语言以及恰当的体态上好每一节课,自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德育的效果。
三是靠制度保证课程德育的实施。其有效做法是: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将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关注尊重情况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一课一得”活动,引导教师每节课后都进行反思,在《教学反思录》上记下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得失;重视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强化德育,并逐步生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德育内容;讲求课程德育实效性,学校德育、教学干部联手工作,通过听课、评课、教学设计、教学观摩研讨等形式组织教师交流,已经成为常规管理。□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