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来源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ee1982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思想困惑和心理冲突,及时有效地化解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的基础学科,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心理疏导机制能够明确大学生在求学期间的心理状态,从而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素养和文化素质.因此,文章结合心理疏导机制的价值内涵,探究了心理疏导机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并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
其他文献
通过英语阅读焦虑量表和阅读策略问卷进行调查,并结合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探讨阅读焦虑、策略、成绩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英语阅读焦虑及其四个因子均处于中等水平;英语阅读策略及其六个因子的使用频率均处于中等水平;英语阅读焦虑、阅读策略以及阅读成绩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目前从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一直以来存在着雇主“招人难”和毕业生“求职难”的“两难境地”.而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高校对大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未能贯彻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往往关注点在于完成就业工作、提高就业率,存在短视性和功利性.文章提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雇主思维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采取多种有力、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秉持以终为始的原则,反向推理到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提高的具体能力方向,普及大学生职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当下网络舆情背景,阐述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及网络舆情的归因,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并梳理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困境,提出通过畅通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优化网络监管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对策,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素养备受关注.文章通过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方法,提出心理健康素养的三维概念结构,包括“心理健康促进-心理疾病预防”“助己-助人”和“知识-技能-态度”.以在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心理健康素养的三维概念结构,发现在校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知识片面化、心理健康技能实践不足、心理问题认识相对充分但主动解决的态度欠缺等问题.阐释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并从校园、社会两个角度着手,提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路径.
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以体育专业理论课“运动生理学”为例,分析课程性质和教学现状,探究体育专业理论课“学习通”等网络平台教学实施现状,研究归纳体育理论课“学习通”等教学模式优化建议.高校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等方面下功夫,开发新型教学模式,提升专业理论课的内涵力,提升体育理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体育专业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理论知识学习效果.
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寻求公共英语教学的整体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高职英语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文章以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为例,展示分层教学模式下开展“以考促学”的实施方案.
依托思政课实践教学,树立好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观,是高职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径.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能较好地弥补其在教学中出现的“课程建设不成体系、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实践考核未成标准、实践成果效果不佳”等不足.面对这些问题,在融入的过程中要聚焦“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核心理念,以开设独立课程、突出实践质量、追求长期效益、丰富实践方式等渠道开展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更加注重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
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崛起背景下,世界人民愈发强烈想要全面了解中国,了解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不懈奋斗的中国人民.对中国百姓故事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汉语言文化的传播,也能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消除误解、增进共识.文章选择《柴米油盐之上》这部纪录片的英译本作为研究样本,从目的论角度出发,探析相关的翻译形式与对策,以期给同类翻译提供借鉴,进而能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在向着立德树人的方向发展,大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育人方面具有相同的育人理念,都是为了实现在教育教学中落实思政育人,因此在大学教育中二者的协同育人成为了立德树人的主要教育模式.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意义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进而具体探究了大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日本近代史上,由于通航的便利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大量日本人来华游历.其中,尤以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成为日本旅人往来最多、停留最久的区域,相关游记文献也最为丰富,游记中的“江南”意象被突出和放大.日本近代著名汉学家青木正儿曾于1922年游历江南,并留有游记《江南春》.运用文本细读对游记中的江南书写进行细致解读,发现青木用温情、客观的笔调,从都市景观到民俗风情展现了一副立体的民国初期的江南图景,为江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域外史料.通过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其时的江南,亦可了解青木认识中国的思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