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不想引诱你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4468738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格中有一类非常著名—表演型人格,也称癔症人格。它的出名在于精神分析最早的来访者是癔症患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癔症开启了精神分析之路。可有趣的是,尽管精神分析早期多为癔症患者,但这种人格类型却在整个心理障碍的门类里不算常见,甚至人们常常忽略这种类型的存在,并不熟知其特点究竟是怎样的。
  表演型人格的人格特点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如下:
  ◎ 在自己不能成为他人注意的中心时,感到不舒服;
  ◎ 与他人交往时的特点往往带有不恰当的性诱惑或挑逗行为;
  ◎ 情绪表达变换迅速而肤浅;
  ◎ 总是利用身体外表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 言语风格是印象深刻及缺乏细节的;
  ◎ 表现为自我戏剧化、舞台化或夸张的情绪表达;
  ◎ 易受暗示;
  ◎ 认为与他人的关系比实际上的更为亲密。
  以上八点都属于表演型人格的显著特点,而诊断一个人是否为表演型人格也正是由此而来。
  尽管做出诊断是个严谨的过程,但我们仍旧可以从一些关键词尝试着去理解这种人格。比如夸张、诱惑、注意。也就是说,表演型人格的最大特点就是施展一切能力以得到他人的注意。如果这个“他人”为异性,就会更不惜代价。
  可这样去理解表演型人格还是有些表面化的,正如此类特质的人给我们的印象常常很肤浅一样,我们也需要从更深的角度去体会其内心。因为只有走近他们,才能知道在夸张和过度的需求背后,有着怎样的复杂心境。
  引诱的困境
  我的来访者小爱,正面临着如此的困境。她是一个重点大学的研究生,专业方向是艺术史。她发现自己迷恋上了自己的导师,不自觉地就想去接近他,吸引他。导师早已结婚,孩子也很大了,甚至他的年龄都接近小爱的父亲。而且,小爱并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他,因为她更迷恋导师在讲台上的样子,却又不觉得他符合自己内心中理想对象的形象。
  所以她困惑了。而且最近流言四起,周边的人都看出了小爱的主动,开始纷纷谣传她正在引诱导师。引诱,可不是一个让人感到舒服的词。从道德层面讲它本身就带有贬义、批判和嘲讽。但小爱无从解释,因为就连她自己都觉得:自己的确在释放魅力,极度渴望导师的注意、欣赏和肯定。而这种渴望早已超出一般的程度,让她都恨不得时时和导师在一起,看到他对自己关注的眼神。
  “所以,我是喜欢他么?我都不懂自己了。”此刻的小爱在咨询室里,一脸困惑地对我说。
  小爱的困惑我能理解,那是一种对自己内心冲突的茫然。她虽然能确定自己的冲动和欲望,但却无法确定自己的情感。或者说,她的内心冲突正源于情感和冲动的博弈。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小爱也很清楚这样下去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也会给导师带来什么。
  所以小爱的困惑不单单是困惑,她更期待一个答案,一个能将自己解救出来的答案。
  可当我理解到这一点,我就意识到小爱的困局究竟在哪里了。尽管她明白自己在做些什么,但她的冲动却仿佛独立于她而存在,并且如同一团熄不灭的火,既强大又热烈。那显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一定有着很深的根基。
  于是我將这些体会反馈给了她。小爱听下来最初是愣住的,但沉思良久后,她对我说:“的确,我很早就想得到一个男性的全部注意力,那个人就是我的父亲。”
  一个控制和爱并存的人
  小爱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亲是理科教授,母亲则是一个艺术气息极其浓郁的画家。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原本是值得羡慕的,可只有小爱自己清楚,她是怎样长大的。
  首先是母亲,她在这个家里基本等同于不存在。因为她这个人特别理想化,也过度沉浸在艺术世界中不能自拔。即便结了婚、有了孩子,她也很少将注意力放在家人身上,并且她的日常生活也更多在自己的画室里。这让这个家庭表面上看似完整,实际上却有很大的缺失。
  母亲的缺失,让父亲在这个家里的位置就变得异常关键,可小爱的父亲却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也许正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安抚住自己的妻子,让她“留在”这个家,他的控制欲就变得愈加强烈。至少在小爱的印象里,她是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的,一切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情都由父亲来决定。如果有不同意见,父亲就会勃然大怒,然后好几天都不理小爱,这让原本就觉得没有人会在乎自己的小爱无比害怕。
  一个拼命想获得大人注意的孩子是怎么炼成的,小爱的经历就能充分地诠释这一点:一方面在她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父亲,所以她必然会依赖和在乎他。可另一方面如果这个人控制欲极强,也就意味着他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爱,而是包含了“你没有自我,你只是我的一部分”的概念。所以这种爱是有条件的:如果你听我的,我就会对你好,我甚至会成为一个无比慈爱的父亲。可若你不听我的,你就对我毫无意义,我就将你视作无物。
  所以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无比的渴望和恐惧来。她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和在意,同时也会非常害怕失去这些。而这种渴望和恐惧的级别都非同一般,因为在一个孩子的感觉里,如果既无法得到母亲,又可能失去唯一的父亲,她就没办法活下去了。
  而这,就是小爱一直以来的症结所在。
  这让她即便在长大成人后,只要遇到一个类似父亲的权威男性,她都会不自觉地想要去接近对方、吸引对方、不惜任何代价。因为在她的心里,这是一种没有办法抗拒的强烈愿望,这个愿望既在早年的幻想中关乎生死,却也是她存在的唯一价值所在。
  当我们谈到这里,小爱整个人都从困惑、急迫变得平静了,尽管我能看得出,在这种平静之下是带着失落和难过的。但对于一个表演型人格的人来说,能走到失落和难过却是一个很大的进展,因为这会让她从表面的“浮夸”和“失去理智的追求”平稳下来,走入情感的深处,而这将是她治愈的基础。于是我们约好继续咨询下去、探索更多,因为只有对自己的人生有主宰,一个人才会未来可期……
其他文献
晓东走进我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班里一个跟他关系还不错的男同学搞起了对象,这个男同学经常给他看那个女生给他写的小纸条,还怂恿他也搞对象,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我心里既轻松又不轻松,轻松在于晓东还算个明白人。他说看到同学在搞对象,自己心里也有些想法,也有种蠢蠢欲动的感觉,想去那么做。  我问:“那你为什么又纠结呢?”  他说:“一是这是学校的红线不能碰。二是他觉得也挺麻烦,学业
期刊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讲述了沿海小城的三个孩子在景区游玩时无意拍摄、记录了一次谋杀,扑朔迷离的案情将几个家庭裹挟其中,带向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故事。这三个孩子尤其是朱朝阳的成长经历给我们带来不少关于家庭教育的觉察与思考。家庭教育的根本在于对孩子价值信念的正确引导  当观众看着朱朝阳这个乖巧学霸走向罪恶,不禁可惜又困惑。一个看似谦逊有礼又能力过人的孩子为何会一步步黑化,最终走上邪恶?记得家长会后,老师与朱
期刊
21世纪应用心理学关注全人健康,关切人类知善不行、晓恶偏作的认知、情绪、意志三重困境,根据科学心理学研究证据提出并大力推广存在主义心理学乃至积极心理学,一系列新概念、理论与技术成为新知、前沿,广受欢迎。比如生命叙事、生命意义,再比如心流、兴盛。这种回归人性的趋势让我们想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维护与促进全人健康的实践与传承,值得关联梳理向读者朋友介绍。兴盛是什么?  兴盛(flourishing)
期刊
一场疫情改变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轨迹,原本快节奏的工作、学习、生活被强制按下了“慢放”键。疫情造成的破坏和负面影响有目共睹,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疫情的发生也帶来了一些积极方面的影响。从个人层面来说,生活被“慢放”后,一些每天忙于工作、学习或忘我娱乐,迷失自我的人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层面,思考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或怎样才能活得更有价值。  在本期策划栏目中,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谈一谈,在当下后疫情时
期刊
站在时光的码头,回望2020年,这一年是很特别的一年。我们从来没有想到,也没有预见过这样的未来。各种焦虑、迷茫、烦闷、疲惫、痛苦、无聊等在心里起起伏伏。当我们终于有时间来关照自己,来审视自己的这些情绪,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又如何在新的挑战里寻找生机呢?  “稳下来” —练习注意控制,让自己稳下来  在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的春夏两季,不确定性造成的焦虑时刻影响着人们。“什么时候开学?”“什么时候可以不
期刊
我们有时会感到无法拒绝他人—明明不是自己想要的、想做的,但却无法拒绝他人的请求。同事来寻求帮忙,尽管不是很方便心里不太愿意,想着“不,不,不,我的工作还没做完”,但脱口而出“好啊,没问题”。打车遇到了绕路的司机,本想询问原因,但话到了嘴边却又觉得算了吧,没法掉头了说了也白说,只好支付额外的金额。  在处理社交冲突时全部接受或全部反对,都并非是适应性的应对策略,这不仅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会
期刊
父母不理解你,可能是因为他们也不曾被理解  我们依然从小z的来信说起。小z在信中多次问到:“为什么他们(父母)不能理解我?”。我感受到她的这句话更多的不是在寻求答案,而是一种倾诉,一种抱怨。但是,包括小z在内的孩子们,是否真正想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呢?为什么很多父母做不到理解自己的孩子呢?是他们不愿意?碍于面子?还是,他们也许根本不具备理解别人的能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尝试过去真正地理解一个人?理解
期刊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过去一年所有的欢乐、难忘、遗憾、伤痛将随着时间一点点淡去,对于即将到来的2021年,你有什么愿景吗?  众多《心理与健康》杂志读者通过微信公众号与邮件互动方式给我们留言,以下是从众多留言里选中的新年心愿。  @喵喵:2021年,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考取心理治疗师中级的目标,不断助人且自助,逐漸摸索出适合自己走的路。不求迷雾完全散去,只盼看得见远方的灯塔。然后,脚踏实地,满载着希望与
期刊
想过辞职吗?想过的。  工作了五年,突然想辞职了。冲动之下,洋洋洒洒写下了几千字的辞职信。写完大哭了一场,觉得轻松了许多。  始终觉得做心理老师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各种不被理解,各种被边缘化,各种被动。  我们需要理解别人,但很少有人能理解我们  同事  不理解  很多人都觉得语数外忙,但一想到心理,就觉得我们很清闲。其实,我们的忙是看不见的忙,是隐形的忙。做了无数个咨询,不能说。做完咨询
期刊
小周是个20岁的大三女生,近一个月饭量明显增加,虽然每顿吃的是以前的一倍,可还是感觉饿得心慌、手抖、出汗、乏力。经常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加,整个人也消瘦了不少。因为临近期末考试,小周猜想可能是因为考试压力太大造成的,一直也没放在心上。近一周开始出现失眠,容易紧张,经常感到心慌、心悸,坐立不安;敏感,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大的情绪波动,经常跟同学、舍友发生摩擦;话多,声音大,活动多,经常半夜起床看书或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