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文空洞无物的解决策略的探究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lyz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在作文训练中,如何解决初中学生胸中无“米”的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观察能力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积极主动地积累材料,对于写好作文非常重要。生活丰富多彩。置身于其中的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生活,感受生活。你看:上学放学的路上、学校、家里、社区……每天、每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身处其中的学生们可能因某个同学的滑稽动作而笑得前仰后合;可能因老师的不理解或批评而痛哭流涕;也可能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垂头丧气;也可能因班级在运动会上夺冠而欢呼雀跃……显然,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生活,是作文的 “源”,这“源”里充满了童趣,充满了天真,充满了情趣,充满了人性。可有的学生却往往因这些事太普通太琐碎而将它们忽略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把学生从单调的课堂和课本里解放出来,走进生活,面向社会。因此,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写周记,写随感。平时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教学中,我问学生:“这些词,作者运用得恰当吗?作者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这对你写作文有何启发呢?”通过提问,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思考和感受,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二、提倡学生关注典型素材,长见识开视野
   学生写作文时普遍存在着作文资料储备少,选材缺乏典型的人和事,内容不真实,讲空话、大话。事实上,要写好作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因此我平时要求学生多听多看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它就是一个能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生活的大窗口。在家里,早、午、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收看新闻,关心时事。通过听、看新闻节目,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好新闻,善于将媒体传播的好新闻巧妙地溶入作文中,以提高作文质量。
   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读报刊,增长见识,同学们都争相阅读,认真做读书笔记,积累了不少的典型素材。我还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尝试着写读后感,写评论等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的。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关注新闻报刊,让学生学会用观察新闻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人与事,去思考生活,写出想要说的话,从而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鼓励学生多读多写,丰富文学知识
   要使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多积累写作材料,多阅读好文章。学生要想写好文章,光靠从教材中汲取的能量是不够的,必须把视野开阔到课外读物中去。因为大量地阅读课外书可以为写作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写作材料,思维材料和文学知识。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深化阅读,为学生写作积累奠定基础。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课外书籍可以是中外名著: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等,也可以是精美的散文,迷人的科学小品,富有哲理的诗歌,甚至是自然科学知识等。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班级或学校可组织一些关于读书的专题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或以故事会、辩论会等形式来开展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积累,又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此外,积累写作材料除了观察感悟,阅读发现,还应养成练笔的好习惯。学生读书笔记写多了,随之便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作文时,自然就会左右逢源,辞随意出。
其他文献
一、 把握源头,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二是从书本、他人那里获取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前人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形成的精华。我认为积累材料也是如此,要重视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第一手材料,但也绝不能轻视间接获取的第二手材料。因为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都是名篇佳作,是学生阅读的极好范文。教师应抓住课文的主导地位,深
期刊
一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标,都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促进作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的拓展设计:“说出古今中外能证明本文论点的典型事例。”课内课外紧紧围绕本文中心联系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加深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拓展延伸:“读了这首诗,你能够想起哪些具有同样情怀的人以及他们的某些名句?”这一设计则紧扣情感目标,对学生理解诗人的博大情怀有
期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看,它是基础工具学科,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工具,所以研究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即教学活动程序。它是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总结,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理论是系统化的教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都需要积累什么?  (一)课内积累,就是学习好语文课文,具体步骤:  1、预习课文:此环节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听课的质量的好坏。  (1)读课文   读课文可以分为朗读、快读、默读…… 通过读课文,可以对于课文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听课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听,这样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还可以带着问题读课文,从原文找出答案或者圈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课堂教学主要的辅助手段。实践证明,作为新一代的语文教师,只有把“知识”转化为“信息”“智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不是凭空臆想的无本之源,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内容需要,利用网络制作动画,将文字变为可动可换的
期刊
一、原因  社会实践活动少,生活经验不丰富,这是初中生写作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这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是许多学校把学生关在学校里,传授书本知识,而很少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虽然课本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是有限的,是不能满足学生写作需要的。因此,初中生写作时常常是绞尽脑汁,或虚构,或拼凑,或抄袭,敷衍成文。
期刊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  原生态这个词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原生态冰箱,原生态蔬菜,原生态玩具,原生态唱法……现在教育也在呼唤原生态,那么,原生态是什么?原生态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  对原生态的解释较多,我比较赞同的是:原始之态,自然之态,自然、生命、原始是原生态最大的特征。原生态教育就是要回归原始教育,传统教育,自然教育。原生态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尊重
期刊
一、直接导入法,即一上讲台就开门见山,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就可以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欢乐,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近四年了,也在努力探寻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是我们的教学却没有带给我们应有的期望。当我看到课堂上那双没有求知欲的眼睛,看到瞌睡连天的表情,看到作业本上雷同的答案。我不禁在想,我们现在的教学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有的学生为什么一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就昏昏欲睡在课间却激情四射?本来应该在课堂上积极汲取知识的他们为什么那么茫然?   为了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深思
期刊
日记是把每天遇到的事情及个人的感想进行文字记录。聋生生理的特殊性使他们在语言水平、词汇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相对不足,多数学生存在“说不好、读不通、写不出”的尴尬情况,经常写日记有利于聋生的词汇积累,锻炼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丰富想象和思维,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怎样指导学生写日记?我谈一下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第一、切恰要求,让学生轻松接受日记  日记是学生写话的一种练习,是学生的习作而不是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