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红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硕士、渤海石油职业学院艺术系书记、系主任;国画家、环境艺术设计师;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会员、中国石油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中华诗词首届“青春诗会”诗人、北京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委员。1972年生于辽宁,现定居北京。主攻山水、人物。先后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孙红光提倡“行于笔墨、游于诗词、入于传统、出于时尚”。绘画诗词作品发表在《中国画家》、《中国艺术》、《美术》、《中国书画收藏》、《千禧风华》、《华北石油报》、《中华诗词》、《诗词之友》、《中国设计年鉴》、《中国美术作品年鉴2001~2011》等刊物上;有多篇学术论文、课题发表和完成,获省级优秀美术职业教师奖牌及证书;主持或参与设计过多项大型环境艺术装饰装修工程;多次举办个展、参加各级画展、获奖;作品被广泛拍卖、收藏。
以写入画 落笔自由
孙红光山水画作品多为繁笔,风骨端庄而层次严谨,但是他绘制的过程却很轻松。因为他纯以“写”入画,几无“做”的成分,行笔流畅、跳跃,疏缓有序,节奏分明,仿佛笔尖的舞蹈。章法、构图、皴染、点缀,一切都在旋律之中若符合节,但一切又似率真任性、无拘无束。造型的紧密感依赖的是经营位置的缜密,而运笔却毫不呆滞。勾、挑、点、拉,随山川与树木的原生态势跳动行进,实践了中国画“法为意用、意为主导”的理论。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顾恺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孙红光的运笔技巧正是对这种自由尽意所焕发的“全神气” 的践行。他执笔颇高,几乎在笔管顶端一寸处,不论写壁还是写案,都是高悬笔,指、腕、肘、肩连贯畅通,令观者亦觉舒展洒脱。这也是画得自由的一个原因。
中西合璧 承古拓今
孙红光的山水画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传统笔法中追求端庄与肃穆,在朴素的笔墨中体现空灵。另一类是他近年来以宿墨新技法为切入点、以构成学为着力点所作的新探索风格。
在第一类画中,以师法传统为根基,对传统山水国画的空间营造作了改良。他坚持近实远虚、近大远小的写实性透视原理,但是又超越了单纯的写实性透视原则。他钟情于宋元两代山水画的严谨与凝重。构图上以近景为轴心、中景为骨架、远景为屏帷,呈扇面状打开,层叠延展又错落穿叉。远中近三景的经营依循古法,而层叠交织的放射状山体的编排在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之中揉合了西画的焦点透视规则,中西合璧却不着痕迹,是其出众之处。
用笔上,孙红光讲求骨法用笔,多用中峰,线条的起承转合依循书法技巧。他坚持“以写入画”的中国画传统,强调“写”法用笔,也就是以“线”行笔,强调笔的顺序性与连贯性,并讲究笔划的搭配,画线如书法,横似折钗股、竖有悬针垂露、钩划如锥画沙、点挑若钉头鼠尾。以线而论,孙红光画中的笔法近于行书,既避免了近楷的呆板又避免了类草的撩乱。当然,审美的法则是相对的,不同的画家会追寻不同的风格,或严正、或飘散,都可以创造不同的美感。孙红光的这一类山水画所追求的是以写意为表现手法,和以文人学养为格调的传统文人画的意象营造,应该说这种外松内紧的、亦松亦紧的行笔是符合追求目标的。
孙红光的另一类山水画风格是他近年来的创新,总体说来属于宿墨画法的一种新尝试,他摈弃了古人纸黏墨脆的肌理效果。充分发挥生宣纸的柔嫩性与蓄水性,中锋饱水,以笔尖和峰侧略舔浓墨,以水冲墨,浸润透纸,形成中空的线条和漫涣的墨晕。墨色多姿,但行笔结实肯定,笔触清晰、章法明朗。笔下的山水很静、很润,景象宽放饱满,叠山复水,繁枝茂叶,端丽温厚,深沉而细腻。
风格凌然 回归本质
孙红光是当代画坛中北方山水画派中的名家新锐,作品以北派传统为根基,以太行山为主体,以东北、华北为地域依托,同时尝试在中国画笔墨中糅合西方印象派光影元素,寻求画面物象与自然景象似与不似之间的契合。摈弃纯粹的自然主义真实,努力尝试追求展现北方山水的本质真实。或严整肃静,或浓重沉雄,或爽朗俊俏,或摇曳多姿;或崇尚古典,或融汇西方,或着力形态,或关注哲理,种种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北方的山水基本形态和北方人的人文情怀交汇融注在画中,始终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北方乡土生活的精神载体。
孙红光提倡“行于笔墨、游于诗词、入于传统、出于时尚”。绘画诗词作品发表在《中国画家》、《中国艺术》、《美术》、《中国书画收藏》、《千禧风华》、《华北石油报》、《中华诗词》、《诗词之友》、《中国设计年鉴》、《中国美术作品年鉴2001~2011》等刊物上;有多篇学术论文、课题发表和完成,获省级优秀美术职业教师奖牌及证书;主持或参与设计过多项大型环境艺术装饰装修工程;多次举办个展、参加各级画展、获奖;作品被广泛拍卖、收藏。
以写入画 落笔自由
孙红光山水画作品多为繁笔,风骨端庄而层次严谨,但是他绘制的过程却很轻松。因为他纯以“写”入画,几无“做”的成分,行笔流畅、跳跃,疏缓有序,节奏分明,仿佛笔尖的舞蹈。章法、构图、皴染、点缀,一切都在旋律之中若符合节,但一切又似率真任性、无拘无束。造型的紧密感依赖的是经营位置的缜密,而运笔却毫不呆滞。勾、挑、点、拉,随山川与树木的原生态势跳动行进,实践了中国画“法为意用、意为主导”的理论。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顾恺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孙红光的运笔技巧正是对这种自由尽意所焕发的“全神气” 的践行。他执笔颇高,几乎在笔管顶端一寸处,不论写壁还是写案,都是高悬笔,指、腕、肘、肩连贯畅通,令观者亦觉舒展洒脱。这也是画得自由的一个原因。
中西合璧 承古拓今
孙红光的山水画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传统笔法中追求端庄与肃穆,在朴素的笔墨中体现空灵。另一类是他近年来以宿墨新技法为切入点、以构成学为着力点所作的新探索风格。
在第一类画中,以师法传统为根基,对传统山水国画的空间营造作了改良。他坚持近实远虚、近大远小的写实性透视原理,但是又超越了单纯的写实性透视原则。他钟情于宋元两代山水画的严谨与凝重。构图上以近景为轴心、中景为骨架、远景为屏帷,呈扇面状打开,层叠延展又错落穿叉。远中近三景的经营依循古法,而层叠交织的放射状山体的编排在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之中揉合了西画的焦点透视规则,中西合璧却不着痕迹,是其出众之处。
用笔上,孙红光讲求骨法用笔,多用中峰,线条的起承转合依循书法技巧。他坚持“以写入画”的中国画传统,强调“写”法用笔,也就是以“线”行笔,强调笔的顺序性与连贯性,并讲究笔划的搭配,画线如书法,横似折钗股、竖有悬针垂露、钩划如锥画沙、点挑若钉头鼠尾。以线而论,孙红光画中的笔法近于行书,既避免了近楷的呆板又避免了类草的撩乱。当然,审美的法则是相对的,不同的画家会追寻不同的风格,或严正、或飘散,都可以创造不同的美感。孙红光的这一类山水画所追求的是以写意为表现手法,和以文人学养为格调的传统文人画的意象营造,应该说这种外松内紧的、亦松亦紧的行笔是符合追求目标的。
孙红光的另一类山水画风格是他近年来的创新,总体说来属于宿墨画法的一种新尝试,他摈弃了古人纸黏墨脆的肌理效果。充分发挥生宣纸的柔嫩性与蓄水性,中锋饱水,以笔尖和峰侧略舔浓墨,以水冲墨,浸润透纸,形成中空的线条和漫涣的墨晕。墨色多姿,但行笔结实肯定,笔触清晰、章法明朗。笔下的山水很静、很润,景象宽放饱满,叠山复水,繁枝茂叶,端丽温厚,深沉而细腻。
风格凌然 回归本质
孙红光是当代画坛中北方山水画派中的名家新锐,作品以北派传统为根基,以太行山为主体,以东北、华北为地域依托,同时尝试在中国画笔墨中糅合西方印象派光影元素,寻求画面物象与自然景象似与不似之间的契合。摈弃纯粹的自然主义真实,努力尝试追求展现北方山水的本质真实。或严整肃静,或浓重沉雄,或爽朗俊俏,或摇曳多姿;或崇尚古典,或融汇西方,或着力形态,或关注哲理,种种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北方的山水基本形态和北方人的人文情怀交汇融注在画中,始终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北方乡土生活的精神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