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健康的心理,对小学生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有推动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心理学知识的指导下,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优化课堂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健康;创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现在大多数小学生从未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肩负此项任务。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学知识水平
我们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巨变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更能有效的帮助教师控制情绪,理性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把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教学的实施,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众所周知,数学的内容大多数是理性化的知识,充分挖掘教材,我们仍能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比如,数学的综合实践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一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和自豪感;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时,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增加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指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笔者常常会请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讲解计算算理。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可以主动提问题,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提问,也可以主动当问题的解决者。学生很喜欢这种方式,他们能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现在小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在与他人合作中常常出现不和谐的场景。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规律的验证等等,需要学生互相合作。这时,可以多创设合作的机会,让我们的学生有机会与同学交流,沟通。例如在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笔者安排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抛硬币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实验人员、有记录人员和汇报人员,四人分工明确。这样的合作学习,既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与他人交往沟通的技巧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
学生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学习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如何让数学单调的符号、复杂的公式、抽象的原理被小学生主动接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创设合理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有效地从情境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不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渐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例如,在认识“平均数”时,恰逢学校开展运动会,笔者灵机一动,设计了一个挑选比赛选手参加运动会的情境。情境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学习效果显著。再如,学习了米、分米和厘米等常用长度单位后,笔者设计了一节复习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弄清长度单位和进率。笔者提供了一位外号“小马虎”同学的日记本。学生從日记中寻找错误,题材生动有趣,学生在学习起来轻松自在。
四、健全健康的评价制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需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既影响学生本人的心理,也会影响班级其他学生的心理。为此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在数学课堂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笔者确定不同的要求。优秀的学生,慎用表扬,潜力生,则多以鼓励为主。例如,在笔者的数学课堂上,会组织评比“发言小明星”,“优秀作业”、“成绩进步奖”等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不同的方面找到成功的体验。这些方法其实把学生的表现用实物量化了,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什么行为是应该克服的。多次强化后,学生好的行为得到强化,不好的行为则淡化废除了。
学生不仅看重教师的评价,对同伴的评价也很看重。在《正面管教》一书提到,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或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它们抱有错误的想法”。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学生与学生的评价,并且也会适当的创设生生评价的机会。笔者要求当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倾听并思考如何评价他人的发言。多次训练后,学生越来越在意同伴的评价。学生在互相评价中,懂得怎样做才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接纳,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也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意见。
五、关心学生,关注后进生
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不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思维局限,接受水平低,容易变成所谓的“差生”。这些学生若长期处在被同学歧视的氛围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常常表现为自我期望低,不自信等。作为老师,要合理的看待这种情况,降低对后进生的要求,多关心和关注后进生,让他们重新获得自信。
在数学课堂中,笔者会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会把稍微简单题目主动让后进生发言解答。有时候上课主动提问他们能解决的问题。在数学课堂中,笔者会主动走到后进生身边,多给他们鼓励和指导,有了方法的指引和语言激励,他们在不断的强化中逐步自信起来。
总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内容,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认真专研,精心挖掘,用心去做,总能找到适合的材料的。
参考文献:
[1]王鉴.班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6.
[2]张九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初探[J].健康教育.2012.10.
[3]樊富眠.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M].大众心理学,2000(4).
[4]胡继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心理疏导,2012.10
[5][美]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健康;创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现在大多数小学生从未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肩负此项任务。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学知识水平
我们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巨变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更能有效的帮助教师控制情绪,理性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把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教学的实施,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众所周知,数学的内容大多数是理性化的知识,充分挖掘教材,我们仍能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比如,数学的综合实践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一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和自豪感;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时,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增加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指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笔者常常会请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讲解计算算理。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可以主动提问题,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提问,也可以主动当问题的解决者。学生很喜欢这种方式,他们能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现在小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在与他人合作中常常出现不和谐的场景。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规律的验证等等,需要学生互相合作。这时,可以多创设合作的机会,让我们的学生有机会与同学交流,沟通。例如在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笔者安排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抛硬币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实验人员、有记录人员和汇报人员,四人分工明确。这样的合作学习,既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与他人交往沟通的技巧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
学生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学习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如何让数学单调的符号、复杂的公式、抽象的原理被小学生主动接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创设合理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有效地从情境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不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渐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例如,在认识“平均数”时,恰逢学校开展运动会,笔者灵机一动,设计了一个挑选比赛选手参加运动会的情境。情境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学习效果显著。再如,学习了米、分米和厘米等常用长度单位后,笔者设计了一节复习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弄清长度单位和进率。笔者提供了一位外号“小马虎”同学的日记本。学生從日记中寻找错误,题材生动有趣,学生在学习起来轻松自在。
四、健全健康的评价制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需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既影响学生本人的心理,也会影响班级其他学生的心理。为此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在数学课堂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笔者确定不同的要求。优秀的学生,慎用表扬,潜力生,则多以鼓励为主。例如,在笔者的数学课堂上,会组织评比“发言小明星”,“优秀作业”、“成绩进步奖”等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不同的方面找到成功的体验。这些方法其实把学生的表现用实物量化了,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什么行为是应该克服的。多次强化后,学生好的行为得到强化,不好的行为则淡化废除了。
学生不仅看重教师的评价,对同伴的评价也很看重。在《正面管教》一书提到,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或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它们抱有错误的想法”。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学生与学生的评价,并且也会适当的创设生生评价的机会。笔者要求当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倾听并思考如何评价他人的发言。多次训练后,学生越来越在意同伴的评价。学生在互相评价中,懂得怎样做才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接纳,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也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意见。
五、关心学生,关注后进生
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不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思维局限,接受水平低,容易变成所谓的“差生”。这些学生若长期处在被同学歧视的氛围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常常表现为自我期望低,不自信等。作为老师,要合理的看待这种情况,降低对后进生的要求,多关心和关注后进生,让他们重新获得自信。
在数学课堂中,笔者会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会把稍微简单题目主动让后进生发言解答。有时候上课主动提问他们能解决的问题。在数学课堂中,笔者会主动走到后进生身边,多给他们鼓励和指导,有了方法的指引和语言激励,他们在不断的强化中逐步自信起来。
总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内容,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认真专研,精心挖掘,用心去做,总能找到适合的材料的。
参考文献:
[1]王鉴.班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6.
[2]张九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初探[J].健康教育.2012.10.
[3]樊富眠.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M].大众心理学,2000(4).
[4]胡继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心理疏导,2012.10
[5][美]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