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永恒的资源就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所谓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出现,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课堂的主角。
作为音乐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能力,尽量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学习音乐的良好氛围和环境。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中的主旋律。
一、了解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事物或问题好奇、好学、好问,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要研究学生的兴趣、学习心理和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授音乐欣赏课《那不勒斯舞曲》时,像往常一样,首先进行听音训练——旋律音程的听辨。学生进行集体练习,接着是分组听辨。音程听辨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因此他们能够静静地听辨每一组音程,都想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一下。笔者认真地弹奏着每一组音程,这时,一位学生抢先说了答案,其他学生面露困窘。接着,他又一次抢先回答了问题。此时,笔者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夸奖了这个学生,因为他掌握了这些知识点。
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树立起敢想、敢说、敢于表现的自信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逐渐成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愿望也逐渐增强,这是人的心理和生理成长与发展具有稳定性和渐进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只有研究这些变化,及时纠正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创造活力
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兴趣被激发的表现。随后课堂教学的继续进行,欣赏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启发他们带着问题注意听。音乐开始时,学生安静地聆听这首乐曲,这时,这位学生又大声插话了:“这是小号吹奏的……用的马蹄形节奏特多……”他完全没有顾及别人,这回笔者说道:“你说得对,但不要影响别的同学!”学生接着听赏。“这首乐曲是……”他又插话了。教师无法忍受他这样扰乱课堂纪律,终于制止了。只见那位学生不再吭声了,在他眼中的那份渴望知识的热情消失了。这时,教师反思,虽然他干扰了课堂纪律。但他说的都对,并不是故意插嘴,也许对其它学生还有启发。接着,教师对学生说:“刚才这位同学听得很认真,很有想象力,等我们听完后,请他来给我们讲一讲好不好?”学生们先是一愣,当看到教师真挚的表情后,便一起热烈的鼓起掌来。音乐结束了,那位学生讲起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他讲的很投入。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到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可见,学生有了兴趣并有了求知欲对教师来说是一件好事,在这个时候教师最重要的是尊重他们、赞赏他们。爱护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把这种求知欲望引导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之中。在本节课中,学生的插话引发了笔者对“谁是课堂的主人”这一问题的思考: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还是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地方?新理念告诉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的天真,不能泯灭他们学习的热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潜能极大,更不能否定他们。如果课堂上仅由教师来解释和说教。只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望。笔者深深地感到,在教学中要走出守旧的自我。要打破过去的教育理念,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音乐课堂还给学生。
三、创设开放式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尊重,才能乐观和自信,并敢于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当学生分享完他的音乐感受后,教师总结道:“今天老师发现了一个小音乐老师,希望同学们都向他学习,热爱音乐,认真学习音乐,养成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好习惯。”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
关注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教学重点,促进个性发展是教学的本质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而音乐恰好能满足他们。课堂上不一定让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也不能死气沉沉,而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气氛轻松活跃。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说:“因而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规则,毋宁展个性。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是最高的规律。”因此,应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方式来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当课堂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甚至是尴尬事时,教师不能因为教学计划、教学常规被打乱而采取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更不能批评或对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予以完全的否定和制止。恰恰相反。这些突发情况也许正是一个良好教育教学的契机,或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某个学生的闪光点。假设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插嘴不予以肯定,那得到的将是一节看似完美的课,失去的却是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引导和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的训练为中心进行的,忽略了学生带有个性倾向的生活体验,学生只是听教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久而久之。在课堂上永远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样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式教学势必会牢牢的禁锢住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可贵的创造力。
一节好的音乐课就是教师不再主持课堂,将课堂交给学生之后,使他们成为音乐课堂的主旋律,教师的身份就变成了课堂的观察者。一切常规课堂都是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改善、不断进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所谓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出现,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课堂的主角。
作为音乐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能力,尽量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学习音乐的良好氛围和环境。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中的主旋律。
一、了解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事物或问题好奇、好学、好问,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要研究学生的兴趣、学习心理和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授音乐欣赏课《那不勒斯舞曲》时,像往常一样,首先进行听音训练——旋律音程的听辨。学生进行集体练习,接着是分组听辨。音程听辨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因此他们能够静静地听辨每一组音程,都想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一下。笔者认真地弹奏着每一组音程,这时,一位学生抢先说了答案,其他学生面露困窘。接着,他又一次抢先回答了问题。此时,笔者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夸奖了这个学生,因为他掌握了这些知识点。
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树立起敢想、敢说、敢于表现的自信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逐渐成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愿望也逐渐增强,这是人的心理和生理成长与发展具有稳定性和渐进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只有研究这些变化,及时纠正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创造活力
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兴趣被激发的表现。随后课堂教学的继续进行,欣赏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启发他们带着问题注意听。音乐开始时,学生安静地聆听这首乐曲,这时,这位学生又大声插话了:“这是小号吹奏的……用的马蹄形节奏特多……”他完全没有顾及别人,这回笔者说道:“你说得对,但不要影响别的同学!”学生接着听赏。“这首乐曲是……”他又插话了。教师无法忍受他这样扰乱课堂纪律,终于制止了。只见那位学生不再吭声了,在他眼中的那份渴望知识的热情消失了。这时,教师反思,虽然他干扰了课堂纪律。但他说的都对,并不是故意插嘴,也许对其它学生还有启发。接着,教师对学生说:“刚才这位同学听得很认真,很有想象力,等我们听完后,请他来给我们讲一讲好不好?”学生们先是一愣,当看到教师真挚的表情后,便一起热烈的鼓起掌来。音乐结束了,那位学生讲起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他讲的很投入。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到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可见,学生有了兴趣并有了求知欲对教师来说是一件好事,在这个时候教师最重要的是尊重他们、赞赏他们。爱护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把这种求知欲望引导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之中。在本节课中,学生的插话引发了笔者对“谁是课堂的主人”这一问题的思考: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还是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地方?新理念告诉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的天真,不能泯灭他们学习的热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潜能极大,更不能否定他们。如果课堂上仅由教师来解释和说教。只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望。笔者深深地感到,在教学中要走出守旧的自我。要打破过去的教育理念,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音乐课堂还给学生。
三、创设开放式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尊重,才能乐观和自信,并敢于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当学生分享完他的音乐感受后,教师总结道:“今天老师发现了一个小音乐老师,希望同学们都向他学习,热爱音乐,认真学习音乐,养成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好习惯。”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
关注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教学重点,促进个性发展是教学的本质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而音乐恰好能满足他们。课堂上不一定让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也不能死气沉沉,而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气氛轻松活跃。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说:“因而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规则,毋宁展个性。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是最高的规律。”因此,应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方式来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当课堂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甚至是尴尬事时,教师不能因为教学计划、教学常规被打乱而采取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更不能批评或对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予以完全的否定和制止。恰恰相反。这些突发情况也许正是一个良好教育教学的契机,或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某个学生的闪光点。假设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插嘴不予以肯定,那得到的将是一节看似完美的课,失去的却是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引导和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的训练为中心进行的,忽略了学生带有个性倾向的生活体验,学生只是听教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久而久之。在课堂上永远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样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式教学势必会牢牢的禁锢住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可贵的创造力。
一节好的音乐课就是教师不再主持课堂,将课堂交给学生之后,使他们成为音乐课堂的主旋律,教师的身份就变成了课堂的观察者。一切常规课堂都是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改善、不断进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