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竞赛选拔与指导集训的建议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u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各种类型的技能竞赛越来越引人关注。去年我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师带队参加技能竞赛的政策,旨在为大家提供工作指导原则,能够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提高师生素质,为创建职业院校的高品质专业和优势资源提供依据。作为我学院专业部从事五年制教学的老师,我曾与其他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多次市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本文将一些经验与体会与读者分享。
  关键词:机器人应用;任务;实战能力;联合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96-02
  自2003年开始,我先后参与指导我学院五年制学生(中职阶段)参加了电子设计项目和机器人应用项目的市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7次,针对比赛的经历和呈现的变化有以下几点发现:
  首先,比赛紧跟新技术发展,对应职业岗位需求在逐步规范,要求越来越全面。比如电子设计大赛,从最初的借助EDA软件绘制电路图并生成印制电路板图,到近几届大赛的要求现场设计较复杂的原理图、封装并自动生成版图,以及对电路故障的分析等,都反映出当前在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特定岗位的职业需求的变化。这一方面源于技术的不断更新,另一方面也是从业人员素质必须符合产品更新和技术提升的要求。参赛院校可以从大赛项目设置和规程标准中体会出高新技术和企业发展对从业者的衡量标准,从而调整教学方针和教学内容以求适应。
  其次,就赛项设定的任务的来看,难度逐渐增大,且更趋于综合性和实用性。机器人应用项目中职组别被纳入国赛是近五年的事,虽然国赛每两年才举行一届,但项目难度逐次提升。从最初简单的工件按次序码放,到上届比赛的码放次序的多样化以及工位设置的随机性,难度提升到较高层次。另外此改变正是结合实际工程应用中经常出现的堆垛要求和场地的复杂情况衍生而来的。
  再次,任务和岗位要求的提升必然导致参赛者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面临巨大挑战。学生习惯较平静闲散的学习生活,比赛之前虽然有集中训练,但赛场如战场,如何能够适应要求,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都是需要解决的课题。
  当然,每次带队参赛的我也会面临一些问题,相信在同等职业院校中有代表性的情况。
  一、比赛任务急,准备时间紧,学生选拔仓促,勉强应战。
  无论是北京市比赛还是全国大赛,虽然比赛时间相对固定,但是每学期的教师的教学任务是雷打不动的。拿机器人应用比赛来说,北京市比赛每年一次,全国大赛隔年一次,虽然带队老师想提前准备,但是碍于自己的教学任务所限,只在比赛来临前一个月进行突击集训。五年制学生要参加市级赛后取得较好名次才能晋级国赛,因此历时较长,对选拔学生就存在难度,毕竟能坚持到底的学生少之又少。
  二、项目任务研究深度不够,对比赛突发情况估计不足,缺乏预知预判能力。
  作为参加了3次北京市级机器人应用比赛和2次全国机器人应用项目大赛的指导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极其有限。国赛的任务标准在赛前三周公布,虽然我和其他参赛带队老师多次研究,设想了许多种可能性,但仍未能充分估计形势,这对学生更是不利影响,导致他们没有足够能力应对突发状况,造成未能发挥出训练水平。
  三、集中训练方法单一,对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效果达不到比赛要求。
  赛前训练我们虽然想了一些办法,但是效果不够理想。表现为学生不够积极,依赖性强,不能主动面对困难想办法,问题解决大多靠老师提醒和督促。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实效性不强,分工合作与团队意识仍未形成良好氛围。
  针对以上问题,总结多次比赛经验,我提出以下建议:
  1.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兴趣,开展院级操作达人选拔。
  五年制学生入学年龄小,心智不够成熟,缺乏学习兴趣,活泼好动,情绪控制能力弱。一般技能比赛要求学生的基本素质,需要长时间慢慢一点一滴培养。建议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观看往届比赛视频和获奖学生介绍参赛体会,让各专业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比赛情况,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能够参与到比赛中来。事实上,许多五年制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性质的学习内容,而且不乏有悟性的孩子,喜欢自己动手拆装零件或摆弄工具,只要稍加指导,就能很快上手。机器人应用比赛中,很重要的是机装任务,装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器人能否完成后面的任务,换句话说,安装工艺不合格,即使程序编的再完美也无济于事。因此,机械安装过程是基础,在训练中装配过程也是非常辛苦且及其枯燥的。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创造条件让集训规范化、合理化,甄选队员更科学化。
  鉴于赛制原因,应该提前开展大赛准备工作。建议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前期准备,在学期初参照前一届比赛的要求制定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围绕装配和编程两大任务开展学习和训练,尽早营造比赛氛围,让学生既可能早点进入比赛状态,体验比赛情境,适应比赛要求。既要关注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带队参赛教师应多角度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控制情绪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集中训练之前,按照参赛要求和前期考查结果,在参赛队员之外保留替补阵容。进入集中训练期之后,制定详尽的集训时间安排表,包括针对比赛任务样本的训练内容和选拔要求。开始阶段所有队员可按照主观意愿分组进行对内比赛,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相互打分。之后打乱分组进行对抗,让队员们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取长补短,寻求最佳搭档。集训中期,分组相对固定后,各队分别出题,让其他对手完成进行对抗,各队完成后听取其他队的评价和建议,相互交流经验,形成资源共享。在此期间,带队教师仍应全程关注,适当发表意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特别是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和不佳状态给予提醒或帮助调整。
  3.与高水平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全面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任何比赛成绩的取得,必然依靠优秀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的管理水平才能达到。通过参加比赛,我院师生结识了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的教师和选手。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想要进步就要开阔眼界,拓展思路,虚心请教,踏实肯干。各地方学校的优势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都要拿来一试。2014年国赛期间,我与其他院校老师交流发现,有些学校开展多个学校联合训练,扩大自身优势,促进校间合作,不失为一种共赢的方法。
  综上所述,与其他科研单位不同,职业院校的科研水平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展现是最具说服力的。我们愈来愈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停留在考卷上,更应该体现在教育对象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技能比赛是展示教学成果最好的舞台。所有教师应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参与到技能大赛的工作中来,为学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方红、汪晓银,关于数学建模教学方式及竞赛队员选拔和培训机制的探讨[J].2008,32:11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营养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12年-2013年来我院治疗的心内科住院患者者120例,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60例患者使用营养治疗,而对其余6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病情缓解度。结果:在实验组经过营养治疗之后,实验组显效3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40例,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效果更好,病人恢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施行双校区办学。本文针对双校区教学运行过程中,高低年级缺少互动以及对低年级缺乏学业引导这一问题,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从教师管理、校车运
新课改对高中英语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高中英语教师把新的教学理念引入教育教学课程中,并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和认知特点,逐步培养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