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肽LL-37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jian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目前呈上升趋势.肠道菌群紊乱和肠屏障功能障碍可能是UC的发病机制之一,其中抗菌肽作为天然免疫中的主要分子,对宿主肠黏膜初级屏障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UC患者结肠黏膜抗菌肽LL-37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抗菌肽在UC发病中的可能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存素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9例结直肠癌及20例正常肠黏膜中HIF-1α、VEGF、生存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HIF-1α、VEGF、生存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6.52%、66.67%、46.38%,而在正常肠黏膜则表达不明显或
患者女,44岁,因间歇性呕吐、腹泻2个月,于2005年7月17日人住我院消化科.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黄绿色液体,多于进食后发生,大便每13 2~3次,为黄色稀水便,无腹痛、发热.近年来有数次早晨唤之不醒,每次持续30 min至1 h。
期刊
患者女,39岁,因上腹痛、腹胀3 d于2007年3月8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3月5日餐后出现较剧烈的持续性上腹痛,无放射,伴腹胀、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及胆汁,后疼痛逐渐向右上腹转移。
期刊
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微创外科技术,此概念由美国胃肠内镜协会(ASGE)和胃肠内镜外科协会(SAGES)共同提出,并在2005年共同组成了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研究和评价协会,该协会为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提供指导、监督和评价[1].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避免了传统外科所需要的腹部切
期刊
目的 应用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 polycytidylic acid,poly I∶C)建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动物模型.方法80只C57BL/6雌性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poly I∶C 5 mg/kg组(25只)和10mg/kg组(25只)、阴性对照组(25只).poly I∶C 5和10 mg/kg组小鼠腹腔分别注射polyI∶C5和10 mg/kg,每3天1
患者女,44岁,因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于2005年1月收入我院.患者1个月前开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如浓茶,粪色变浅,伴乏力、纳差及皮肤瘙痒,无发热、腹痛及呕吐.曾在当地医院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梗阻性黄疸",治疗无效转至杭州某医院诊断为"淤胆型病毒性肝炎",予以护肝、退黄等治疗未见好转,反渐加重,肝功能检查示:总胆红素466.7 μmol/L,直接胆红素281.7 μmol/
期刊
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虽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已成为公认的治疗策略,但术后极易复发或转移,5年生存率<30%。
期刊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 steatohepatitis,NASH)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2].其与肠道菌群失调、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的关系也日益成为关注焦点.本研究旨在应用双歧三联活菌调整大鼠肠道菌群、恢复肠黏膜屏障,继而减轻IETM,进一步观察NASH模型大鼠肝脏病理学变化。
期刊
近年来,钾通道与癌的相关性研究受到广泛重视[1].Eag1钾通道(etherà go-go,Kv10.1)为延迟整流电压门控钾通道,已被证实具致癌性[2],可作为潜在的癌症诊断和治疗工具。
期刊
目的 分析胰腺癌超声内镜(EUS)引导下125I粒子种植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肿瘤变化及粒子移位,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17例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行EUS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内照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参照治疗设计系统估算期望植入粒子数量.治疗后每月复查,观察治疗前、后肿瘤变化及粒子移位、脱落等情况.结果 17例患者均经EUS植入125I粒子成功.治疗前肿瘤最大长径平均值为5.4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