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女,44岁,因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于2005年1月收入我院.患者1个月前开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如浓茶,粪色变浅,伴乏力、纳差及皮肤瘙痒,无发热、腹痛及呕吐.曾在当地医院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梗阻性黄疸",治疗无效转至杭州某医院诊断为"淤胆型病毒性肝炎",予以护肝、退黄等治疗未见好转,反渐加重,肝功能检查示:总胆红素466.7 μmol/L,直接胆红素281.7 μmol/
【机 构】
:
310014,杭州,浙江省人民医院消化科,310014,杭州,浙江省人民医院消化科,310014,杭州,浙江省人民医院消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44岁,因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于2005年1月收入我院.患者1个月前开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如浓茶,粪色变浅,伴乏力、纳差及皮肤瘙痒,无发热、腹痛及呕吐.曾在当地医院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梗阻性黄疸",治疗无效转至杭州某医院诊断为"淤胆型病毒性肝炎",予以护肝、退黄等治疗未见好转,反渐加重,肝功能检查示:总胆红素466.7 μmol/L,直接胆红素281.7 μmol/L,ALT 23 U/L,AST 3U/L,GGT 54 U/L,碱性磷酸酶106 U/L,白蛋白31.4 g/L,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
其他文献
先期实验发现,在小鼠胆囊中有酪氨酸激酶受体表达,证实有Cajal间质细胞(ICC)的存在[1].杨焕星等[2]也发现,ckit的过度表达与胆管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因此我们推测小鼠胆总管中可能存在ICC。
错构瘤(hamartoma)一词由Albrecht于1904年首先提出,是一种发生在身体各部位的肿瘤,这类肿瘤的结构因发生器官的不同而不同,是因器官内发育不完善而引起的一种良性瘤样结节.错构瘤可发源于任何组织,但发生在食管较为罕见.现将我们临床所见1例食管错构瘤报道如下,并作相关文献复习。
双气囊小肠镜自2001年应用以来,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小肠疾病检查方法[1].自2004年12月以来,我院对3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检出23例疑有小肠疾病且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再次行小肠镜检查,记录病变性质及数量。
2003年9月南昌全国便秘专题研讨会制定了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1].指南"对规范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对慢性便秘认识和研究的深入.2006年颁布的罗马Ⅲ标准对功能性便秘等诊断作了修订,有必要对"指南"作相应修订。
肝豆状核变性又名Wilson病(WD),患者第13号染色体铜转运P型ATPase基因突变导致肝脏铜蓝蛋白合成障碍,体内过量的铜沉积于肝脏、脑、角膜和肾脏等部位,出现肝脏、神经系统、肾功能异常和角膜环等临床表现[1].如能早期行排铜治疗和低铜膳食,可获长期缓解,但对晚期患者,肝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存素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9例结直肠癌及20例正常肠黏膜中HIF-1α、VEGF、生存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HIF-1α、VEGF、生存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6.52%、66.67%、46.38%,而在正常肠黏膜则表达不明显或
患者女,44岁,因间歇性呕吐、腹泻2个月,于2005年7月17日人住我院消化科.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黄绿色液体,多于进食后发生,大便每13 2~3次,为黄色稀水便,无腹痛、发热.近年来有数次早晨唤之不醒,每次持续30 min至1 h。
患者女,39岁,因上腹痛、腹胀3 d于2007年3月8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3月5日餐后出现较剧烈的持续性上腹痛,无放射,伴腹胀、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及胆汁,后疼痛逐渐向右上腹转移。
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微创外科技术,此概念由美国胃肠内镜协会(ASGE)和胃肠内镜外科协会(SAGES)共同提出,并在2005年共同组成了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研究和评价协会,该协会为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提供指导、监督和评价[1].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避免了传统外科所需要的腹部切
目的 应用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 polycytidylic acid,poly I∶C)建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动物模型.方法80只C57BL/6雌性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poly I∶C 5 mg/kg组(25只)和10mg/kg组(25只)、阴性对照组(25只).poly I∶C 5和10 mg/kg组小鼠腹腔分别注射polyI∶C5和10 mg/kg,每3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