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取决于高职院校的就业管理体系。本文深入分析了就业管理目标、就业管理主体、就业管理客体、就业管理机制、就业管理环境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就业管理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成绩斐然,其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虽然高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技能人才,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就业管理问题突出,以致于高职教育难以深入开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全面解剖高职院校就业管理问题,并为此提出适宜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率。
一、高职院校就业管理问题
(一)管理目标方面
高职院校的一系列管理行为都会指向一定的管理目标,管理目标不同,其管理行为也会存在差异。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就是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市场需求度高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具体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扎实、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应用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即既要求对学生展开高等教育,有要求对学生进行合理有序的职业教育,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目标的把握上不准确,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都直接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形式,并没有完全理解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以致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核心竞争力正逐渐消失,就业率远远低于普通高等院校。
(二)管理主体方面
高职院校的管理主体主要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以致于管理行政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行。另外,许多高职院校是一所或多所中专院校兼并与改制后的产物,其保留了原有的管理机制与管理主体,但原有管理者并不能真正体会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以致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不准确,还没有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作为主要的工作来抓。
(三)管理客体方面
高职院校的就业管理客体主要是教师。目前,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方面,这些青年教师大多刚刚从大学毕业,几乎没有任何企业生产与实践经验,这与高职院校所倡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编制不足、对实用型人才重视不够,这也导致高职院校很难安置从从企业回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现有机制与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缺乏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四)管理机制方面
为全面贯彻实践教学的原则,各高职院校开始积极校企合作的路子,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主要合作对象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少涉猎技术密集型企业,所以,高职生进入企业后只能在一些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并且这种实习深受企业用工时段影响,其连续性不强。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就业管理机制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管理环境方面
高职院校的就业管理环境是指教育管理者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管理的过程中所需要涉及的各种内外部条件与因素的总和。目前,一部分地方性高职院校脱离了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忽视市场调研,对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论证,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上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致大批高职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与之相关的工作岗位。另外,受招生体制的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的录取线普遍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大部分人认为只有成绩不好、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才会不得已就读高职院校,长此以往,全社会在对高职院校的价值判断上就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
二、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对策
(一)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是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重视技能、人人热爱技能”的良好学习氛围,促使人们转变原有价值观念,进而认可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政策倾斜力度,让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健全硬件设施、教师待遇、学生就业等体系,以此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效率,进而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体系。
(二)创新高职院校就业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就业管理机制不灵活。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创新高职院校就业管理机制,扩大就业管理主体,完善就业管理形式与就业管理制度,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就业率。
首先,调整高职院校的人事制度,打破编制限制,让高职院校自主引进高素质的一线人才,从而完善高职院校的双师型队伍建设,让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就业。其次,轮换高职院校的高层管理者,打破政府官员担任高层管理的惯例,积极培养与提拔一批熟悉高职教育规律、具备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学者从事高职院校管理,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最后,以企业自主接受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为主,健全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机制,让专门性的法律来监控与管理校企合作的相关模式,保障高职学生的就业渠道稳定有序。
(三)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
一方面,切实贯彻“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宗旨,淡化行政管理,重视教授的学术权力、地位与价值,促使教师将主要精力转移到研究提高高职生的综合就业能力上来。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校内的二次分配,健全二次分配制度,鼓励一线科研人员与教师积极探讨全新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防止其出现职业倦怠。另外,通过培训、参观优秀的兄弟院校来提升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能为高职生就业的重要后盾。
(四)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改善企业人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既可以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帮助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自身选用与培养人才的成本。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认同企业文化、企业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过程。所以,对高职院校、企业与学生而言,校企合作模式都是一种互赢的重要形式。
只有认清高职院校就业管理的本质问题,高职生的整体就业能力与就业率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所以,我们应该转变就业理念,从市场需求出发,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管理体系,协调好高职院校、企业与高职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毕研博,任石.浅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69-70.
[2]董岳磊.高职院校就业管理改进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36-37.
[3]刘碧霞.浅析高职院校就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J].考试周刊.2013(11):56-57.
[4]李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11(2):69-70.
[5]魏晓旭.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机制新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4(4):21-22.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成绩斐然,其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虽然高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技能人才,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就业管理问题突出,以致于高职教育难以深入开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全面解剖高职院校就业管理问题,并为此提出适宜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率。
一、高职院校就业管理问题
(一)管理目标方面
高职院校的一系列管理行为都会指向一定的管理目标,管理目标不同,其管理行为也会存在差异。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就是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市场需求度高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具体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扎实、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应用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即既要求对学生展开高等教育,有要求对学生进行合理有序的职业教育,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目标的把握上不准确,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都直接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形式,并没有完全理解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以致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核心竞争力正逐渐消失,就业率远远低于普通高等院校。
(二)管理主体方面
高职院校的管理主体主要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以致于管理行政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行。另外,许多高职院校是一所或多所中专院校兼并与改制后的产物,其保留了原有的管理机制与管理主体,但原有管理者并不能真正体会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以致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不准确,还没有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作为主要的工作来抓。
(三)管理客体方面
高职院校的就业管理客体主要是教师。目前,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方面,这些青年教师大多刚刚从大学毕业,几乎没有任何企业生产与实践经验,这与高职院校所倡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编制不足、对实用型人才重视不够,这也导致高职院校很难安置从从企业回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现有机制与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缺乏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四)管理机制方面
为全面贯彻实践教学的原则,各高职院校开始积极校企合作的路子,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主要合作对象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少涉猎技术密集型企业,所以,高职生进入企业后只能在一些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并且这种实习深受企业用工时段影响,其连续性不强。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就业管理机制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管理环境方面
高职院校的就业管理环境是指教育管理者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管理的过程中所需要涉及的各种内外部条件与因素的总和。目前,一部分地方性高职院校脱离了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忽视市场调研,对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论证,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上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致大批高职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与之相关的工作岗位。另外,受招生体制的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的录取线普遍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大部分人认为只有成绩不好、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才会不得已就读高职院校,长此以往,全社会在对高职院校的价值判断上就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
二、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对策
(一)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是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重视技能、人人热爱技能”的良好学习氛围,促使人们转变原有价值观念,进而认可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政策倾斜力度,让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健全硬件设施、教师待遇、学生就业等体系,以此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效率,进而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体系。
(二)创新高职院校就业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就业管理机制不灵活。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创新高职院校就业管理机制,扩大就业管理主体,完善就业管理形式与就业管理制度,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就业率。
首先,调整高职院校的人事制度,打破编制限制,让高职院校自主引进高素质的一线人才,从而完善高职院校的双师型队伍建设,让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就业。其次,轮换高职院校的高层管理者,打破政府官员担任高层管理的惯例,积极培养与提拔一批熟悉高职教育规律、具备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学者从事高职院校管理,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最后,以企业自主接受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为主,健全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机制,让专门性的法律来监控与管理校企合作的相关模式,保障高职学生的就业渠道稳定有序。
(三)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
一方面,切实贯彻“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宗旨,淡化行政管理,重视教授的学术权力、地位与价值,促使教师将主要精力转移到研究提高高职生的综合就业能力上来。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校内的二次分配,健全二次分配制度,鼓励一线科研人员与教师积极探讨全新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防止其出现职业倦怠。另外,通过培训、参观优秀的兄弟院校来提升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能为高职生就业的重要后盾。
(四)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改善企业人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既可以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帮助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自身选用与培养人才的成本。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认同企业文化、企业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过程。所以,对高职院校、企业与学生而言,校企合作模式都是一种互赢的重要形式。
只有认清高职院校就业管理的本质问题,高职生的整体就业能力与就业率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所以,我们应该转变就业理念,从市场需求出发,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管理体系,协调好高职院校、企业与高职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毕研博,任石.浅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69-70.
[2]董岳磊.高职院校就业管理改进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36-37.
[3]刘碧霞.浅析高职院校就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J].考试周刊.2013(11):56-57.
[4]李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11(2):69-70.
[5]魏晓旭.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机制新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4(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