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报告中,要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但由于森林病虫害预防措施不到位,人工纯林、经济林面积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给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防,还森林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应从各个环节抓起。
关键词:新造林地;病虫害;预防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报告中,要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和繁重的任务,发展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状况、保障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又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国家还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国新造林面积大幅度增加。
同时,由于森林病虫害预防措施不到位,人工纯林、经济林面积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给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由于森林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病虫害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下降,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防,還森林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抓起。
一、加强森林植物检疫
首先,要从源头上狠下功夫,做好造林苗木的选择。造林用苗必须是不带病虫害的良种壮苗,最好选择国家级良种基地内培育的苗木。其次,苗木出圃必须经过产地检疫,调入苗木必须持有调出地区森检机关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做好产地检疫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外来造林苗木的复检,一旦发现问题苗木,立即通知苗木所有者及时清除,禁止不合格苗木用于造林。
二、强化造林措施
陕西是我国地貌比较复杂的地区之一,气候差异十分明显。陕北风沙滩地区气候干旱、风大、沙多,植被以沙生植物为主。秦巴山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森林资源丰富。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造林苗木的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选用乡土树种为主。
同时,造林设计应注意不同类型林种、树种结构的合理搭配,选择适宜树种实行带状、块状混交,乔、灌、草有机结合,交通干线绿化宜采用段状混交,避免营造集中连片纯林。
还要注意的是,造林时要合理密植,以形成适宜的林分郁闭度和通风透光环境,保护林下植被,丰富森林生物群落,创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环境,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另外,对现存森林资源状况较好的林区还可以实施封山育林。
三、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
(一)建立完善的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监测系统
以市、县为单位,针对当地发生的主要森林病虫害设立中心监测点,以镇(乡)、林场为单位,根据不同树种类型设立森林病虫害监测站,以村、管护站为单位,根据管辖范围设立病虫害监测点。建立市、县、镇(乡)、林场多级监测网络体系。把一般病虫害调查与系统调查、专业测报与群众性测报结合起来,保证新造林区森林病虫害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二)制定完善的森林病虫害监测管理制度
根据《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制定和完善森林病虫害监测管理制度,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管理,使各级测报工作正规化、制度化、常态化,充分发挥各级测报网络的作用。
(三)改善监测手段提高监测质量
指导各级森林病虫害监测人员深入学习“3S”技术在病虫害监测工作中的应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特别是对松材线虫病、松毛虫、美国白娥和中华松梢蚧等病虫害以及种苗产地检疫、测报技术进行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各级测报点应配备固定电话、电脑、GPS、打印机、传真机、病虫害监测设备等,有条件的测报点还可配备无人机,以提高监测的质量。
(四)建立“互联网+森林病虫害监测”体系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实现电话、电子邮件向网络化填报、自动化收集管理的转变,采用网上填报和移动端填报结合的方式,通过系统对病虫害原始数据进行多元分析处理,形成专题图,及时发布森林病虫害测报防治信息,切实掌握发生趋势。
及时将监测到的病虫害信息通过互联网、微信平台向社会发布,科学制定防治方法,做到“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林”。
四、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宣传单、横幅、网站、微信等多种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印制森林病虫害防治小册子,及时定期发放到苗圃、林区、木材加工点等,还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知识水平,有效提高全社会对森林病虫害危害性和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宣传的同时,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还应以县为单位进行防治。根据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发生面积,以及分布位置、植被类型、自控能力等因素,将防治区划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三种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分区治理,把治理面积、防治措施落实到小班,绘制施工作业图,编制施工作业说明。
不同的病虫害发生类型区因其林分状况、地理气候环境、人为活动以及监测防治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在制定防治措施时要区别对待。坚持从生物学角度出发,以病虫害监测为依据,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借鉴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有效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同时,要加大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条件,逐步实现可持续控制。
县级以上森防机构应加强森防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各级测报网点增加机动喷雾机、喷烟机等防治机械的数量,增加森林病虫害检测仪器、防治药剂等,每年最少组织2次森林病虫害防治培训,以提高应对突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能力。
在对森林病虫害治理时,还应因地制宜地防治,从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局出发,这样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预防为主、治标和治本同时进行的原则,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加强对苗木的检疫,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等,进行综合治理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森林病虫害治理好,才能把我国的林业建设的更好,从而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骆社周.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的设计与研发[D].中国地质大学 2010.05
[2]赵增强,史存峰,彭丹琳,等.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151-152
[3]杨大宏,文永志,李兵.新造林地如何预防森林病虫害的发生[J]陕西林业.2010,02
[4]王蓬.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可持续控制对策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1,01
(作者单位:周至县国有厚畛子生态实验林场)
关键词:新造林地;病虫害;预防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报告中,要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和繁重的任务,发展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状况、保障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又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国家还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国新造林面积大幅度增加。
同时,由于森林病虫害预防措施不到位,人工纯林、经济林面积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给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由于森林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病虫害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下降,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防,還森林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抓起。
一、加强森林植物检疫
首先,要从源头上狠下功夫,做好造林苗木的选择。造林用苗必须是不带病虫害的良种壮苗,最好选择国家级良种基地内培育的苗木。其次,苗木出圃必须经过产地检疫,调入苗木必须持有调出地区森检机关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做好产地检疫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外来造林苗木的复检,一旦发现问题苗木,立即通知苗木所有者及时清除,禁止不合格苗木用于造林。
二、强化造林措施
陕西是我国地貌比较复杂的地区之一,气候差异十分明显。陕北风沙滩地区气候干旱、风大、沙多,植被以沙生植物为主。秦巴山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森林资源丰富。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造林苗木的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选用乡土树种为主。
同时,造林设计应注意不同类型林种、树种结构的合理搭配,选择适宜树种实行带状、块状混交,乔、灌、草有机结合,交通干线绿化宜采用段状混交,避免营造集中连片纯林。
还要注意的是,造林时要合理密植,以形成适宜的林分郁闭度和通风透光环境,保护林下植被,丰富森林生物群落,创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环境,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另外,对现存森林资源状况较好的林区还可以实施封山育林。
三、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
(一)建立完善的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监测系统
以市、县为单位,针对当地发生的主要森林病虫害设立中心监测点,以镇(乡)、林场为单位,根据不同树种类型设立森林病虫害监测站,以村、管护站为单位,根据管辖范围设立病虫害监测点。建立市、县、镇(乡)、林场多级监测网络体系。把一般病虫害调查与系统调查、专业测报与群众性测报结合起来,保证新造林区森林病虫害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二)制定完善的森林病虫害监测管理制度
根据《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制定和完善森林病虫害监测管理制度,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管理,使各级测报工作正规化、制度化、常态化,充分发挥各级测报网络的作用。
(三)改善监测手段提高监测质量
指导各级森林病虫害监测人员深入学习“3S”技术在病虫害监测工作中的应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特别是对松材线虫病、松毛虫、美国白娥和中华松梢蚧等病虫害以及种苗产地检疫、测报技术进行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各级测报点应配备固定电话、电脑、GPS、打印机、传真机、病虫害监测设备等,有条件的测报点还可配备无人机,以提高监测的质量。
(四)建立“互联网+森林病虫害监测”体系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实现电话、电子邮件向网络化填报、自动化收集管理的转变,采用网上填报和移动端填报结合的方式,通过系统对病虫害原始数据进行多元分析处理,形成专题图,及时发布森林病虫害测报防治信息,切实掌握发生趋势。
及时将监测到的病虫害信息通过互联网、微信平台向社会发布,科学制定防治方法,做到“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林”。
四、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宣传单、横幅、网站、微信等多种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印制森林病虫害防治小册子,及时定期发放到苗圃、林区、木材加工点等,还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知识水平,有效提高全社会对森林病虫害危害性和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宣传的同时,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还应以县为单位进行防治。根据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发生面积,以及分布位置、植被类型、自控能力等因素,将防治区划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三种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分区治理,把治理面积、防治措施落实到小班,绘制施工作业图,编制施工作业说明。
不同的病虫害发生类型区因其林分状况、地理气候环境、人为活动以及监测防治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在制定防治措施时要区别对待。坚持从生物学角度出发,以病虫害监测为依据,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借鉴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有效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同时,要加大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条件,逐步实现可持续控制。
县级以上森防机构应加强森防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各级测报网点增加机动喷雾机、喷烟机等防治机械的数量,增加森林病虫害检测仪器、防治药剂等,每年最少组织2次森林病虫害防治培训,以提高应对突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能力。
在对森林病虫害治理时,还应因地制宜地防治,从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局出发,这样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预防为主、治标和治本同时进行的原则,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加强对苗木的检疫,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等,进行综合治理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森林病虫害治理好,才能把我国的林业建设的更好,从而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骆社周.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的设计与研发[D].中国地质大学 2010.05
[2]赵增强,史存峰,彭丹琳,等.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151-152
[3]杨大宏,文永志,李兵.新造林地如何预防森林病虫害的发生[J]陕西林业.2010,02
[4]王蓬.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可持续控制对策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1,01
(作者单位:周至县国有厚畛子生态实验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