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所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教育,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信息,不断更新观念,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通过广大教师积极的参与、理解、支持、投入、配合,课程改革进程得以顺利进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确,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是互促并进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自然需要教师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和热情地投入,但同时,这场教育变革又引发了教师理念的转变,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与教育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课前的预设能力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而善于解读文本、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会解读文本是必备的素养,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我们除了学会解读自己,对自身的知识、能力,自己的情感、心智等的解读外,还要学会解读学生。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甚至对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来说,这可能是最为关键的。在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时,我们最能够见出一个教师的思想修养,学理结构和他的文化视野,他的对于教育的理解和作为人的真正的道德良知等等内容都在里面。同时,因为文本是多意的,特别是对语文这样的学科,其弹性很大,我们不可能就某一点讲得过死,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有一个充分而深刻的解读。
二、课中的组织能力
语文教师要有强有力的课堂调控能力。一是从内化教材到外化教材整个过程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是指限定在课堂教学这个特定时空中的驾驭能力。除了合理地安排知识点外,课堂教学还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一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课堂上,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情绪、态度,及时给予教育、评价、激励、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如果说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那么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为动态生成导航护航。显然,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并非易事,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课后的反思能力
外因与内因,对于一个教师的发展来说,两者都重要。但相比较而言,内因更为重要,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勇于实践,勤于反思,善于在反思中小结与调整,则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反思与教师的自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其实,反思的意识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如“反求诸己”,“扪心自问”,“人贵有自知之明”,“吾日三省吾身”等就是佐证。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效能和素养的过程。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说,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具有反思的条件和能力。写作是语文教师的特长,也是语文教师份内事、自身条件。语文教师只有多读多写,以写促读,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反思对教师的自主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二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满足于现状浑浑噩噩,不思进取,那么,他(她) 将永远地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四、教材要不断研究,教学方式必须要重建
新课程,新教材需要我们不断地对其研究,新教材体系和以往的教材已完全不同,新教材更具开放性,发展性,科学性,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彻底的研究,新教材要求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按教材教,也就是说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全部,所以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环境去学习,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具发展性更有实效性。要真正做到上面所述,教学方式就需重建,传统教学方式即教师把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通过分解,逐步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通过记忆,倾听,练习甚至背诵而掌握一定的知识技巧,而新课程则要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发现问题,近而自主或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信息,最后通过表达,交流等探索性活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不再是讲解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搜集有关问题的信息,最后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实际,不断研究教材,整改教学方式,从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总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语文教师惟有立足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争做一个技能过硬、理念先进,勤于实践、善于研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语文教师,这便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通过广大教师积极的参与、理解、支持、投入、配合,课程改革进程得以顺利进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确,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是互促并进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自然需要教师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和热情地投入,但同时,这场教育变革又引发了教师理念的转变,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与教育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课前的预设能力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而善于解读文本、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会解读文本是必备的素养,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我们除了学会解读自己,对自身的知识、能力,自己的情感、心智等的解读外,还要学会解读学生。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甚至对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来说,这可能是最为关键的。在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时,我们最能够见出一个教师的思想修养,学理结构和他的文化视野,他的对于教育的理解和作为人的真正的道德良知等等内容都在里面。同时,因为文本是多意的,特别是对语文这样的学科,其弹性很大,我们不可能就某一点讲得过死,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有一个充分而深刻的解读。
二、课中的组织能力
语文教师要有强有力的课堂调控能力。一是从内化教材到外化教材整个过程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是指限定在课堂教学这个特定时空中的驾驭能力。除了合理地安排知识点外,课堂教学还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一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课堂上,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情绪、态度,及时给予教育、评价、激励、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如果说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那么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为动态生成导航护航。显然,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并非易事,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课后的反思能力
外因与内因,对于一个教师的发展来说,两者都重要。但相比较而言,内因更为重要,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勇于实践,勤于反思,善于在反思中小结与调整,则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反思与教师的自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其实,反思的意识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如“反求诸己”,“扪心自问”,“人贵有自知之明”,“吾日三省吾身”等就是佐证。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效能和素养的过程。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说,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具有反思的条件和能力。写作是语文教师的特长,也是语文教师份内事、自身条件。语文教师只有多读多写,以写促读,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反思对教师的自主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二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满足于现状浑浑噩噩,不思进取,那么,他(她) 将永远地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四、教材要不断研究,教学方式必须要重建
新课程,新教材需要我们不断地对其研究,新教材体系和以往的教材已完全不同,新教材更具开放性,发展性,科学性,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彻底的研究,新教材要求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按教材教,也就是说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全部,所以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环境去学习,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具发展性更有实效性。要真正做到上面所述,教学方式就需重建,传统教学方式即教师把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通过分解,逐步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通过记忆,倾听,练习甚至背诵而掌握一定的知识技巧,而新课程则要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发现问题,近而自主或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信息,最后通过表达,交流等探索性活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不再是讲解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搜集有关问题的信息,最后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实际,不断研究教材,整改教学方式,从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总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语文教师惟有立足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争做一个技能过硬、理念先进,勤于实践、善于研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语文教师,这便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