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沔阳州志》载:“东冈,在县东七十里,夹松石、华严二湖之间。陆羽尚居于此”。又乾隆《天门县赫》曰:“东冈岭,陆子之所居也,位于松石湖畔”,“东乡有村日乾镇(注:即现在的天门市乾驿镇)……北行二里许有湖,周四十里水澄如镜,日影中子鱼螺蛤毕见。湖岸阜起似土山,西北尤隆耸,榆柳绿中桃花作姿掩蔽茆屋,真作图画观也!”
唐·天宝十一至十四年(公元752年-公元755年),陆羽曾结庐于此。
天门山求学,“百氏之典学铺在其掌”
陆羽3岁至12岁生活在龙盖寺(后名西塔寺),“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正是少年时期的寺院教育培养了他良好的品格。
唐代除宗教寺学外,官学与私学更为普遍。州县的官学,分别有经学、医学和崇玄学教育。此外,学生还可兼习吉凶礼,参加地方礼仪活动。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时任竟陵太守李齐物因赏识陆羽的聪慧,亲自赠书并资助,送他上了天门山(亦名火门)学堂,时年陆羽14岁。时任教师邹墅(唐以前“野”字写作“墅”)乃当地一位名师,天门方志《西塔寺源流》中有“邹野记一番”句。即可说明其在当时竞陵文坛上的地位。
天宝六年至十年(公元747年-公元751年),少年陆羽在此渡过近5年光阴,完成了系统的“经典”学业。从《茶经》“七之事”征引书目达45种。含经、史、子集及传说、掌故、寓言、诗赋、本草、食经、地志、方剂和释道注述等48则,足可以推见陆羽读书之广博、知识积累之深厚。因此,才有崔国辅及以后颜真卿等名士与之交往;因此,才有他曾经的同事、后任复州刺史周愿对他的评价:“百氏之典学铺在其掌,天下贤士大半与之游”。
因为唐代的官学是有假期的,故在天门山学堂这段时间里,陆羽可多次出游。他采茶山野,品泉煮茗,考察了山南道、剑南道的一些茶区。
追索陆羽的“茶水之缘”,源于史禅师(智积)嗜茶的影响,为之汲水煮茶10年的经历。特别是天宝乙酉年(公元745年),他曾随师傅出游黄梅西山道场和茶区,留下过“望茶石”的遗迹与传说。也正是这段经历,促使少年陆羽走上了品茶评水的探索之路。
东冈岭结庐,“相与较茶水之品”
天宝十一年(公元753年),礼部员外郎、诗人崔国辅贬竟陵司马,“初至竟陵,与处士陆鸿渐游三岁,交情至厚,谑笑永日。又相与较茶水之品”。说明此时的陆羽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评水评茶知识与经验。
这段时间。正值陆羽从天门山学堂毕业归来。并远离县城隐居于东冈岭。其间。他相继考察过随州、申州、光州等地。想必每次归“家”,他都会向崔国辅“汇报”,而其他人难知其行踪,于是便有了诗僧皎然慕名赴竟陵拜访陆羽不遇的故事。
乾隆《天门县赫》卷二有“泗洲寺”词条注文日:“泗洲寺在县东华严湖,离城四十里,相传释皎然寻陆羽至此。”道光《竟陵诗选》收录僧皎然诗时,其作者“僧皎然”名下有注文为:“住燃灯寺,有遗像及碑踱”。《大清一统志》亦载:“燃灯寺在天门县东南淘溪侧。有唐僧皎然碑。”从地理位置上讲,泗洲寺毗邻东冈岭北。燃灯寺位其东南,有水道与之相连。凡此种种,均可说明:陆羽居东冈期间,皎然到过竟陵的寺院,且寻访过陆羽。是专程抑或往返。五祖寺途经于此,皆有可能。
也许,正是因为先有皎然寻陆羽,才有后来陆羽“洎至德初(公元756年)秦人过江。于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总之,陆羽结庐东冈期间,因地处水驿之滨。方便外出考察,亦便于与崔国辅游处;因环境安静。宜于整理出游所得,即整理品茶评水资料甚至实物样本。被学者称之笔记体的《茶记》,正是源于此段时间。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讲。东冈草堂可被誉为“孕育《茶经》的摇蓝”。就像“天门山学堂”是“茶圣的摇篮”一样,它们共同见证过茶圣陆羽“十年寒窗”生涯。
天也正因为如此,东冈岭成为历史上竟陵文人向往的地方,它的风貌也被永久地留在了明代画家郭诩的《竟陵山水图》上。
陆羽故里名胜
陆羽的故乡天门竟陵,历代留下来的有关陆羽的名胜古迹有14处:
西寺塔:陆羽幼年居所,坐落在竟陵城西湖,始建于东汉中叶,初名龙盖寺。陆羽之师智积禅师圃寂其中,因而改称西寺塔。当年这里古木参天,后院兰大如臂,碧水环合,环境幽静。
陆子井:位于西寺塔后西侧,凿出的泉水与文学采地下相通,水质明净,甘味隽永。
文学泉:位于竟陵城北官旁。泉水清冽,炎夏凉意袭人,严冬暖气拂面。原名品字井,俗称三眼井。相传陆羽少年时于此煮茗。因陆羽曾被拜为太子文学,故世称文学泉。
文学二泉:位于北门外西濠堤上,离儒学泮池四丈许,与文学采相对,也是陆羽取水煮茶的地方。
陆子采:位于石河火门山北坡,相传陆羽上火门山从隐士邹夫子求学,陆羽在读书之余,常到龙尾山采茶,为邬夫子煮茗。邹夫子见他爱茶成癣,便在北坡上凿泉,泉水白岩隙渗出,清澈如镜,甘冽醇厚,旱而不涸,涝而不溢,四季常盈。
陆羽亭:位于文学采旁,初为清乾隆戌子年天门知县马士伟所建,亭中立碑,碑面题“文学泉”三字,阴面书“品茶真迹”四字,并有石刻陆羽小像。
古雁桥:位于竟陵城西门外,原名“雁桥”。相传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西寺塔智积禅师漫步西湖之滨,忽听芦苇丛中群雁喧哗,于是循声寻去,见三只大雁以翼覆一婴儿,甚感惊异,遂将婴儿抱回,收留教养于禅院,这小孩就是陆羽。后人为纪念陆羽,在此建石桥一座,取名“雁桥”。
雁叫关:位于古雁桥南50米处堤街,即智积禅师初闻群雁喧哗站立之处。明代中叶立碑坊一座,名“雁叫关”,关前水巷口建有品茶楼一座,上祀陆羽,有楹联:“品水雅意不在酒,仙子高风只是茶。”
鸿渐关:为明嘉靖年间县令杨应和创修,鸿渐关之名由陆羽而来,陆羽字鸿渐,长大后,用“易”占卦,辞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说鸿雁落到陆地上,其羽毛可用来做舞具。于是,他便以陆为姓,羽为名,以鸿渐为字。关名“鸿渐”,寄托了人们对陆羽的情思。
火门山:陆羽读书处,住于竟陵西北25公里。陆羽十四岁时,受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赠以诗书,上火门山拜隐邹夫子为师,潜心攻读达三年之久。
桑苎庐:是陆羽幼时受教于积公的禅院。成长后自称桑苎翁,后人便把他住过的草庐加以修缮,称之为桑苎庐。
陆公祠:在西塔寺内,早年废圮。清乾隆四十八年,在竟陵城北门外护城河北岸修陆公祠,堂中奉祀陆羽座像一尊,西墙嵌镌有“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的石刻碑。陆羽品茶座像居右端,白描阴刻,右手扶膝,左手握杯,正襟危坐,略呈微笑,无须,逸士打扮,头戴风帽儒巾,身着素色袍衫,脚登云头如意布履,神态悠悠,若有所思。
涵碧堂:位于文学采北,是环卫文学采的主体建筑,堂内供奉“茶圣”陆羽像,体现后人的敬仰之情。
东冈岭:陆羽隐居治学处。天门县志记载:东冈岭,陆羽之所居也。旧时的东冈岭又名东冈村,位于干驿镇古驿道晴滩驿。唐天宝十四年,陆羽从巴山一带来茶归来,为了专事茶学在东冈岭定居下来,整理出游所得,深入研讨茶学,并开始酝酿撰写一部关于论茶的专著。
唐·天宝十一至十四年(公元752年-公元755年),陆羽曾结庐于此。
天门山求学,“百氏之典学铺在其掌”
陆羽3岁至12岁生活在龙盖寺(后名西塔寺),“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正是少年时期的寺院教育培养了他良好的品格。
唐代除宗教寺学外,官学与私学更为普遍。州县的官学,分别有经学、医学和崇玄学教育。此外,学生还可兼习吉凶礼,参加地方礼仪活动。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时任竟陵太守李齐物因赏识陆羽的聪慧,亲自赠书并资助,送他上了天门山(亦名火门)学堂,时年陆羽14岁。时任教师邹墅(唐以前“野”字写作“墅”)乃当地一位名师,天门方志《西塔寺源流》中有“邹野记一番”句。即可说明其在当时竞陵文坛上的地位。
天宝六年至十年(公元747年-公元751年),少年陆羽在此渡过近5年光阴,完成了系统的“经典”学业。从《茶经》“七之事”征引书目达45种。含经、史、子集及传说、掌故、寓言、诗赋、本草、食经、地志、方剂和释道注述等48则,足可以推见陆羽读书之广博、知识积累之深厚。因此,才有崔国辅及以后颜真卿等名士与之交往;因此,才有他曾经的同事、后任复州刺史周愿对他的评价:“百氏之典学铺在其掌,天下贤士大半与之游”。
因为唐代的官学是有假期的,故在天门山学堂这段时间里,陆羽可多次出游。他采茶山野,品泉煮茗,考察了山南道、剑南道的一些茶区。
追索陆羽的“茶水之缘”,源于史禅师(智积)嗜茶的影响,为之汲水煮茶10年的经历。特别是天宝乙酉年(公元745年),他曾随师傅出游黄梅西山道场和茶区,留下过“望茶石”的遗迹与传说。也正是这段经历,促使少年陆羽走上了品茶评水的探索之路。
东冈岭结庐,“相与较茶水之品”
天宝十一年(公元753年),礼部员外郎、诗人崔国辅贬竟陵司马,“初至竟陵,与处士陆鸿渐游三岁,交情至厚,谑笑永日。又相与较茶水之品”。说明此时的陆羽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评水评茶知识与经验。
这段时间。正值陆羽从天门山学堂毕业归来。并远离县城隐居于东冈岭。其间。他相继考察过随州、申州、光州等地。想必每次归“家”,他都会向崔国辅“汇报”,而其他人难知其行踪,于是便有了诗僧皎然慕名赴竟陵拜访陆羽不遇的故事。
乾隆《天门县赫》卷二有“泗洲寺”词条注文日:“泗洲寺在县东华严湖,离城四十里,相传释皎然寻陆羽至此。”道光《竟陵诗选》收录僧皎然诗时,其作者“僧皎然”名下有注文为:“住燃灯寺,有遗像及碑踱”。《大清一统志》亦载:“燃灯寺在天门县东南淘溪侧。有唐僧皎然碑。”从地理位置上讲,泗洲寺毗邻东冈岭北。燃灯寺位其东南,有水道与之相连。凡此种种,均可说明:陆羽居东冈期间,皎然到过竟陵的寺院,且寻访过陆羽。是专程抑或往返。五祖寺途经于此,皆有可能。
也许,正是因为先有皎然寻陆羽,才有后来陆羽“洎至德初(公元756年)秦人过江。于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总之,陆羽结庐东冈期间,因地处水驿之滨。方便外出考察,亦便于与崔国辅游处;因环境安静。宜于整理出游所得,即整理品茶评水资料甚至实物样本。被学者称之笔记体的《茶记》,正是源于此段时间。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讲。东冈草堂可被誉为“孕育《茶经》的摇蓝”。就像“天门山学堂”是“茶圣的摇篮”一样,它们共同见证过茶圣陆羽“十年寒窗”生涯。
天也正因为如此,东冈岭成为历史上竟陵文人向往的地方,它的风貌也被永久地留在了明代画家郭诩的《竟陵山水图》上。
陆羽故里名胜
陆羽的故乡天门竟陵,历代留下来的有关陆羽的名胜古迹有14处:
西寺塔:陆羽幼年居所,坐落在竟陵城西湖,始建于东汉中叶,初名龙盖寺。陆羽之师智积禅师圃寂其中,因而改称西寺塔。当年这里古木参天,后院兰大如臂,碧水环合,环境幽静。
陆子井:位于西寺塔后西侧,凿出的泉水与文学采地下相通,水质明净,甘味隽永。
文学泉:位于竟陵城北官旁。泉水清冽,炎夏凉意袭人,严冬暖气拂面。原名品字井,俗称三眼井。相传陆羽少年时于此煮茗。因陆羽曾被拜为太子文学,故世称文学泉。
文学二泉:位于北门外西濠堤上,离儒学泮池四丈许,与文学采相对,也是陆羽取水煮茶的地方。
陆子采:位于石河火门山北坡,相传陆羽上火门山从隐士邹夫子求学,陆羽在读书之余,常到龙尾山采茶,为邬夫子煮茗。邹夫子见他爱茶成癣,便在北坡上凿泉,泉水白岩隙渗出,清澈如镜,甘冽醇厚,旱而不涸,涝而不溢,四季常盈。
陆羽亭:位于文学采旁,初为清乾隆戌子年天门知县马士伟所建,亭中立碑,碑面题“文学泉”三字,阴面书“品茶真迹”四字,并有石刻陆羽小像。
古雁桥:位于竟陵城西门外,原名“雁桥”。相传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西寺塔智积禅师漫步西湖之滨,忽听芦苇丛中群雁喧哗,于是循声寻去,见三只大雁以翼覆一婴儿,甚感惊异,遂将婴儿抱回,收留教养于禅院,这小孩就是陆羽。后人为纪念陆羽,在此建石桥一座,取名“雁桥”。
雁叫关:位于古雁桥南50米处堤街,即智积禅师初闻群雁喧哗站立之处。明代中叶立碑坊一座,名“雁叫关”,关前水巷口建有品茶楼一座,上祀陆羽,有楹联:“品水雅意不在酒,仙子高风只是茶。”
鸿渐关:为明嘉靖年间县令杨应和创修,鸿渐关之名由陆羽而来,陆羽字鸿渐,长大后,用“易”占卦,辞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说鸿雁落到陆地上,其羽毛可用来做舞具。于是,他便以陆为姓,羽为名,以鸿渐为字。关名“鸿渐”,寄托了人们对陆羽的情思。
火门山:陆羽读书处,住于竟陵西北25公里。陆羽十四岁时,受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赠以诗书,上火门山拜隐邹夫子为师,潜心攻读达三年之久。
桑苎庐:是陆羽幼时受教于积公的禅院。成长后自称桑苎翁,后人便把他住过的草庐加以修缮,称之为桑苎庐。
陆公祠:在西塔寺内,早年废圮。清乾隆四十八年,在竟陵城北门外护城河北岸修陆公祠,堂中奉祀陆羽座像一尊,西墙嵌镌有“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的石刻碑。陆羽品茶座像居右端,白描阴刻,右手扶膝,左手握杯,正襟危坐,略呈微笑,无须,逸士打扮,头戴风帽儒巾,身着素色袍衫,脚登云头如意布履,神态悠悠,若有所思。
涵碧堂:位于文学采北,是环卫文学采的主体建筑,堂内供奉“茶圣”陆羽像,体现后人的敬仰之情。
东冈岭:陆羽隐居治学处。天门县志记载:东冈岭,陆羽之所居也。旧时的东冈岭又名东冈村,位于干驿镇古驿道晴滩驿。唐天宝十四年,陆羽从巴山一带来茶归来,为了专事茶学在东冈岭定居下来,整理出游所得,深入研讨茶学,并开始酝酿撰写一部关于论茶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