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要在青少年时代为其打好毕生奋进的根基。“夯实基础”是20世纪我国几代数学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当前似乎被忽略了。“夯实基础”并使之与创新发展相衔接,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个大题目,值得深入研究。历史表明,破坏基础,放松基础,都要付出沉痛的代价,最终不得不再回到基础。“夯实基础”必须坚持不懈,发展创新。
【关键词】“双基”教育;夯实基础;发展创新
【作者简介】张奠宙,我国当代教育名家。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优秀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奖(曾宪梓奖)一等奖获得者。曾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执行委员(1995~1998年),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06)研制组两组长之一。2004年在哥本哈根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应邀做45分钟报告。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核心任务是在人们的青少年时代为其打好毕生奋进的根基。基础教育“打基础”,天经地义。事实上,“夯实基础”曾是20世纪我国几代数学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并以此铸就了“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的品牌。在大大小小的各种国际数学测试中,中国学生成绩名列前茅,靠的是什么?就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
夯实基础和发展创新是教学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眼下的事实是,创新发展的方向很明确(这是必要的),但是夯实基础的目标被忽略了。一辆车子的前进,需要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行。
什么是“夯实基础”?基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无法在此讨论。中小学数学教育课程的基础就是基本核心素养和形成文字的课标、教材。我们这里指的是狭义的基础,即传统的“双基”,进行数学运算、推理等所需要的“基础”。这些非常有效、天天要用的知识和技能,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容易掌握,以后想补则相当困难。更具体地说,就是指背“九九表”,分数的心算,根式、幂式及指数的运算,数学推理的基本模式,几何证明的精确语言,方程求解的基本格式,等等。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前人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必须夯实,方能支持人们毕生的数学需求。
“夯实基础”需要做专题研究。世所公认,中国孩子数学成绩好。但以为中国孩子天生就会做数学题,那是神话。中国孩子一定要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才能练好基本功,取得高分。事实上,练好基本功是所有中国人的教育共识。从手艺人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到文化人的苦读勤练,以至熟能生巧,没有例外。这种文化大环境下的数学教育,必然催生“夯实基础”这样的教学目标。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即便是在“文革”中度过青少年时期的人,他们也都会背“九九表”,这是千千万万小学數学教师做出的伟大贡献。事实上,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打好基础”的教育基因,不用别人指挥、说教。
究竟怎样“夯实基础”,并使之与创新发展相衔接,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个大题目,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可惜的是,这个大题目很容易和“传统”“保守”联系在一起,以致无人问津。
新课程倡导的一些理念,对“夯实基础”似无太多直接的指导意义。那些从狭义上理解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多是不需要去探究,或者无法探究的。比如,学生不需要去发现为什么要合并同类项,只需要记住规则,会熟练操作,结果准确即可。打基础也不是大家合作完成的,主要依靠个人的练习。
中国数学教学中有一些打基础的妙招。例如“小转弯,小坡度,小步走”的教学策略,就凝聚了无数一线数学教师的心血。如何将基本功分解为“小而不碎”的可操作性步骤,那是真功夫。
另外,夯实基础,单靠一些“新理念”是无济于事的。你能要求小学生自主发现为什么必须背诵“九九表”吗?显然不能。背“九九表”需要个人练习,“合作学习”无助于此。在今天,教育科研的经费已经大幅度增加,向“夯实基础”做些投入,应当不是很难的事。
历史的经验教训不可忘记。一旦搞乱了“基础”,结果将是不得不再回到基础的历史教训,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更不能重蹈覆辙。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是在总结1958年“教育革命”的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步是回到1963年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如果破坏基础,放松基础,我们都要付出沉痛的代价,最终不得不再回到基础。
国际上更是如此。20世纪60年代的“新数学运动”失败了,1970年提出“回到基础”的口号。几十年过去了,欧美发达国家还在为“回到基础”不断地奋斗着。看看美国的“数学战争”,实际上就是不断地要求统一的基础,严谨而有效的基础。英国输入上海的《一课一练》,其目的也是为了帮助英国的孩子们“练”好基础。
外国已经在注意“夯实基础”了,我们自己怎么办?一句话:“夯实基础”永远在路上。如果对“夯实基础”掉以轻心,后果将不堪设想。中国学生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绩有所滑落,也许已经是一个警示。
当然,“双基教学”也可能被异化。由“双基”向“四基”的跨越更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不是这篇短文所能涉及的了。
【关键词】“双基”教育;夯实基础;发展创新
【作者简介】张奠宙,我国当代教育名家。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优秀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奖(曾宪梓奖)一等奖获得者。曾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执行委员(1995~1998年),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06)研制组两组长之一。2004年在哥本哈根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应邀做45分钟报告。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核心任务是在人们的青少年时代为其打好毕生奋进的根基。基础教育“打基础”,天经地义。事实上,“夯实基础”曾是20世纪我国几代数学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并以此铸就了“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的品牌。在大大小小的各种国际数学测试中,中国学生成绩名列前茅,靠的是什么?就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
夯实基础和发展创新是教学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眼下的事实是,创新发展的方向很明确(这是必要的),但是夯实基础的目标被忽略了。一辆车子的前进,需要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行。
什么是“夯实基础”?基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无法在此讨论。中小学数学教育课程的基础就是基本核心素养和形成文字的课标、教材。我们这里指的是狭义的基础,即传统的“双基”,进行数学运算、推理等所需要的“基础”。这些非常有效、天天要用的知识和技能,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容易掌握,以后想补则相当困难。更具体地说,就是指背“九九表”,分数的心算,根式、幂式及指数的运算,数学推理的基本模式,几何证明的精确语言,方程求解的基本格式,等等。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前人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必须夯实,方能支持人们毕生的数学需求。
“夯实基础”需要做专题研究。世所公认,中国孩子数学成绩好。但以为中国孩子天生就会做数学题,那是神话。中国孩子一定要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才能练好基本功,取得高分。事实上,练好基本功是所有中国人的教育共识。从手艺人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到文化人的苦读勤练,以至熟能生巧,没有例外。这种文化大环境下的数学教育,必然催生“夯实基础”这样的教学目标。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即便是在“文革”中度过青少年时期的人,他们也都会背“九九表”,这是千千万万小学數学教师做出的伟大贡献。事实上,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打好基础”的教育基因,不用别人指挥、说教。
究竟怎样“夯实基础”,并使之与创新发展相衔接,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个大题目,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可惜的是,这个大题目很容易和“传统”“保守”联系在一起,以致无人问津。
新课程倡导的一些理念,对“夯实基础”似无太多直接的指导意义。那些从狭义上理解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多是不需要去探究,或者无法探究的。比如,学生不需要去发现为什么要合并同类项,只需要记住规则,会熟练操作,结果准确即可。打基础也不是大家合作完成的,主要依靠个人的练习。
中国数学教学中有一些打基础的妙招。例如“小转弯,小坡度,小步走”的教学策略,就凝聚了无数一线数学教师的心血。如何将基本功分解为“小而不碎”的可操作性步骤,那是真功夫。
另外,夯实基础,单靠一些“新理念”是无济于事的。你能要求小学生自主发现为什么必须背诵“九九表”吗?显然不能。背“九九表”需要个人练习,“合作学习”无助于此。在今天,教育科研的经费已经大幅度增加,向“夯实基础”做些投入,应当不是很难的事。
历史的经验教训不可忘记。一旦搞乱了“基础”,结果将是不得不再回到基础的历史教训,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更不能重蹈覆辙。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是在总结1958年“教育革命”的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步是回到1963年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如果破坏基础,放松基础,我们都要付出沉痛的代价,最终不得不再回到基础。
国际上更是如此。20世纪60年代的“新数学运动”失败了,1970年提出“回到基础”的口号。几十年过去了,欧美发达国家还在为“回到基础”不断地奋斗着。看看美国的“数学战争”,实际上就是不断地要求统一的基础,严谨而有效的基础。英国输入上海的《一课一练》,其目的也是为了帮助英国的孩子们“练”好基础。
外国已经在注意“夯实基础”了,我们自己怎么办?一句话:“夯实基础”永远在路上。如果对“夯实基础”掉以轻心,后果将不堪设想。中国学生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绩有所滑落,也许已经是一个警示。
当然,“双基教学”也可能被异化。由“双基”向“四基”的跨越更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不是这篇短文所能涉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