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陪伴着一线教师走过了十五年,十多年来,教师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课改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课改的本质,笔者以为课改的本质是提高师生的双向素质,对此,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并没有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
一、新课改之后课堂教学隐含着值得反思的问题
为适应新课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十多年来,一线教师与新课程改革同行,在课程实践中成长,不断地探究改进着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研讨改善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这是改革的亮点,也是改革的重要成效之一。但不能视为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评判点。其实,一堂课教师的说教比例占多少,学生的接受比例占多大,并不是判断一堂课、甚或判断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种“成功”的、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学成效隐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摡而言之。
1.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是否就完成了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即为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教师课前深思熟虑的结果,不能以课堂“活”、学生“动”的程度,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2.课堂教学方式相互机械模仿,可操作性到底有多少
公开课是教师相互学习最好的方式,开课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授课,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听课、评课教师也不能因为课堂“热闹”,就认为课堂“活”了,学生“动”了,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新课程改革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真谛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发展”的含义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成长。用一个标准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应对水平参差不齐的所有学生,用一个考试办法,应对所有需要考试的学生。就是说起点可以不同,结果是一定相同的,这可能吗?笔者以为到目前为止,新课程改革对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是极为有限的。
4.课堂活动表现、活动效果突出的学生,学习成绩基本中等偏下
一堂课是否“活”,学生是否“动”,往往取决于这个班级有没有、有多少活跃的、爱动脑的学生,而这类学生往往又有一些共同的毛病,如不爱背书、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不交作业、爱玩、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等,这类学生在一般中学的比率特别高,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因为参与课堂活动的多少与学习成绩好坏没有关联,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减,学习结果可想而知。
二、深刻理解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着眼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上文列举的值得我们大家反思的四个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没有领会“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人的发展”应当包括:能 力、个性 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高中阶段是人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的环境等因素存在差异,升入高中的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和人格都是不同的,教师如何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坚巨的任务。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目前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高中阶段学生有70%的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而其中又有50%以上的时间是师生共同在课堂度过的。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才能真正“着眼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说到底就是提高师生的双向素质。
三、师生双向素质提高是新课改的根本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师生双向素质,让师生双向素质发挥到极致,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体现,也是提高师生双向素质的途径。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足量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课程改革的今天,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还得不断学习,能够追踪历史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具备娴熟的专业教学技能。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改变旧的历史教育观点,要把重点放在“积能”和育人上。历史教育不仅要客观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理清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素养。教师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教育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让教育理论成为教学改革的有效支撑,同时,教师也要结合理论反思实践,结合实践研究理论,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增强对教育工作的理性解读能力和变革能力。第四,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历史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教师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最佳筛选和利用信息以及创新信息等能力。历史教师具备了这几方面的素养(素质),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运用自如,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能力的提高,情感价值的升华。上好一堂课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教学技能;教学重点应当放在“积能”和育人上;教师本人应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及教育心理学理论;筛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教学手段必须与学生的固有素质相匹配,否则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是教师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有耐心、恒心。每一堂课都是成功的,这很难很难,要求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收集材料,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弄清所教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师学习、准备的过程就是自身素质提高进步的过程,学生素质也必然在这样的兢业教师引导之下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可见,实现新课改核心理念任重而道远。
一、新课改之后课堂教学隐含着值得反思的问题
为适应新课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十多年来,一线教师与新课程改革同行,在课程实践中成长,不断地探究改进着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研讨改善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这是改革的亮点,也是改革的重要成效之一。但不能视为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评判点。其实,一堂课教师的说教比例占多少,学生的接受比例占多大,并不是判断一堂课、甚或判断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种“成功”的、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学成效隐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摡而言之。
1.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是否就完成了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即为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教师课前深思熟虑的结果,不能以课堂“活”、学生“动”的程度,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2.课堂教学方式相互机械模仿,可操作性到底有多少
公开课是教师相互学习最好的方式,开课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授课,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听课、评课教师也不能因为课堂“热闹”,就认为课堂“活”了,学生“动”了,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新课程改革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真谛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发展”的含义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成长。用一个标准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应对水平参差不齐的所有学生,用一个考试办法,应对所有需要考试的学生。就是说起点可以不同,结果是一定相同的,这可能吗?笔者以为到目前为止,新课程改革对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是极为有限的。
4.课堂活动表现、活动效果突出的学生,学习成绩基本中等偏下
一堂课是否“活”,学生是否“动”,往往取决于这个班级有没有、有多少活跃的、爱动脑的学生,而这类学生往往又有一些共同的毛病,如不爱背书、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不交作业、爱玩、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等,这类学生在一般中学的比率特别高,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因为参与课堂活动的多少与学习成绩好坏没有关联,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减,学习结果可想而知。
二、深刻理解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着眼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上文列举的值得我们大家反思的四个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没有领会“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人的发展”应当包括:能 力、个性 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高中阶段是人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的环境等因素存在差异,升入高中的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和人格都是不同的,教师如何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坚巨的任务。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目前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高中阶段学生有70%的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而其中又有50%以上的时间是师生共同在课堂度过的。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才能真正“着眼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说到底就是提高师生的双向素质。
三、师生双向素质提高是新课改的根本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师生双向素质,让师生双向素质发挥到极致,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体现,也是提高师生双向素质的途径。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足量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课程改革的今天,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还得不断学习,能够追踪历史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具备娴熟的专业教学技能。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改变旧的历史教育观点,要把重点放在“积能”和育人上。历史教育不仅要客观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理清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素养。教师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教育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让教育理论成为教学改革的有效支撑,同时,教师也要结合理论反思实践,结合实践研究理论,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增强对教育工作的理性解读能力和变革能力。第四,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历史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教师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最佳筛选和利用信息以及创新信息等能力。历史教师具备了这几方面的素养(素质),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运用自如,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能力的提高,情感价值的升华。上好一堂课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教学技能;教学重点应当放在“积能”和育人上;教师本人应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及教育心理学理论;筛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教学手段必须与学生的固有素质相匹配,否则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是教师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有耐心、恒心。每一堂课都是成功的,这很难很难,要求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收集材料,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弄清所教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师学习、准备的过程就是自身素质提高进步的过程,学生素质也必然在这样的兢业教师引导之下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可见,实现新课改核心理念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