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本质是提高师生的双向素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qime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陪伴着一线教师走过了十五年,十多年来,教师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课改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课改的本质,笔者以为课改的本质是提高师生的双向素质,对此,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并没有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
  一、新课改之后课堂教学隐含着值得反思的问题
  为适应新课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十多年来,一线教师与新课程改革同行,在课程实践中成长,不断地探究改进着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研讨改善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这是改革的亮点,也是改革的重要成效之一。但不能视为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评判点。其实,一堂课教师的说教比例占多少,学生的接受比例占多大,并不是判断一堂课、甚或判断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种“成功”的、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学成效隐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摡而言之。
  1.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是否就完成了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即为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教师课前深思熟虑的结果,不能以课堂“活”、学生“动”的程度,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2.课堂教学方式相互机械模仿,可操作性到底有多少
  公开课是教师相互学习最好的方式,开课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授课,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听课、评课教师也不能因为课堂“热闹”,就认为课堂“活”了,学生“动”了,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新课程改革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真谛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发展”的含义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成长。用一个标准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应对水平参差不齐的所有学生,用一个考试办法,应对所有需要考试的学生。就是说起点可以不同,结果是一定相同的,这可能吗?笔者以为到目前为止,新课程改革对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是极为有限的。
  4.课堂活动表现、活动效果突出的学生,学习成绩基本中等偏下
  一堂课是否“活”,学生是否“动”,往往取决于这个班级有没有、有多少活跃的、爱动脑的学生,而这类学生往往又有一些共同的毛病,如不爱背书、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不交作业、爱玩、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等,这类学生在一般中学的比率特别高,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因为参与课堂活动的多少与学习成绩好坏没有关联,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减,学习结果可想而知。
  二、深刻理解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着眼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上文列举的值得我们大家反思的四个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没有领会“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人的发展”应当包括:能 力、个性 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高中阶段是人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的环境等因素存在差异,升入高中的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和人格都是不同的,教师如何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坚巨的任务。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目前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高中阶段学生有70%的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而其中又有50%以上的时间是师生共同在课堂度过的。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才能真正“着眼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说到底就是提高师生的双向素质。
  三、师生双向素质提高是新课改的根本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师生双向素质,让师生双向素质发挥到极致,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体现,也是提高师生双向素质的途径。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足量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课程改革的今天,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还得不断学习,能够追踪历史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具备娴熟的专业教学技能。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改变旧的历史教育观点,要把重点放在“积能”和育人上。历史教育不仅要客观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理清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素养。教师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教育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让教育理论成为教学改革的有效支撑,同时,教师也要结合理论反思实践,结合实践研究理论,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增强对教育工作的理性解读能力和变革能力。第四,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历史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教师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最佳筛选和利用信息以及创新信息等能力。历史教师具备了这几方面的素养(素质),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运用自如,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能力的提高,情感价值的升华。上好一堂课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教学技能;教学重点应当放在“积能”和育人上;教师本人应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及教育心理学理论;筛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教学手段必须与学生的固有素质相匹配,否则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是教师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有耐心、恒心。每一堂课都是成功的,这很难很难,要求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收集材料,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弄清所教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师学习、准备的过程就是自身素质提高进步的过程,学生素质也必然在这样的兢业教师引导之下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可见,实现新课改核心理念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理解“理念”和“建议”的内涵,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所
期刊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课内损失课外补”;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一书中不下百次谈到了阅读,他认为那种只会死读教科书不会真正阅读的人,是“不善于思维”的人,是将“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并由此“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的“命运不值得羡慕的”人。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文人也曾对阅读的价值给予一定的肯定:朱熹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具有获取知识、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
期刊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
期刊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新教材,作为教师应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是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的。因此,课堂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因此,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生命力,应是始终回荡于语文学科的主旋律。结合教学实践,下
期刊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让学生会学习。那如何让学生会学习呢?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兼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我这几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通过几年中考和会考经验的积累,从2
期刊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一个偶然事件,引发了我对抓好典型,带动班级整体气氛的思考。  零三至零四学年,我教两个毕业班语文课。这两个毕业班有个显著特点,就是生源综合素质落后,学生口味很难统一。他们分别来自同学年的不同的班级,习惯于原来老师的风格,同时又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和认识误区,众口难调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班有几个思想工作难做的学生,工作较难开展,也就不言而喻了。  怎么办
期刊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一、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具有目的性
期刊
中职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目前的职业教育中存在重知识教育、重技能教育,轻品德教育的不良现象。但很多事实证明,缺失德育的优异成绩,是达不到培养人才的目的的,更有甚者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刻不容缓,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起德育任务,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德育素材,语文学科开放灵动的教学过程为实施德育提供了大量契机
期刊
缮写临汾蒲县蒲城镇桃湾小学座落于县城西郊,是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学,全校共有6个教学班,120名学生,教职工19人。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抓常规,兴教研,创特色,提质量”的办学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张扬学生个性”的办学目标,以课改为契机,以“特色活动”为主线,学校各项工作名列前茅,得到了家长及上级部门的一致好评,尤其是特色办学方面,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和同行的青睐。  一、努力践行课程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