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提升,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成为紧迫必行的任务。通过在对一实际过程的换热网络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取热、冷工艺物流,在给定的最小传热温差(20 ℃)限制下运用夹点设计法合成具有最大热回收的新换热网络;采用断开热负荷回路、取消热负荷较小的换热器达到减少换热器个数、简化网络的目的;由于热负荷转移造成了某些换热器传热温差违反最小传热温差限制、甚至出现传热温差为负值(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情况,采用能量松弛法恢复这些换热器的传热温差至给定的最小传热温差。经过调优后换热器网络总换热设备个数与原实际网络的相同,但与原实际网络相比,热、冷公用工程均节省1 220 kW。
关键词:换热网络;夹点设计法;最小传热温差;改造
中图分类号:TK1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098(2014)04-0038-04
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提升,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成为紧迫必行的任务。各种节能技术运应而生[1-3],其中夹点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节能技术,它是以热力学为基础,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过程系统中能量流沿温度的变化,从中发现系统用能的瓶颈并予以解除的一种方法[4-5]。
国外著名的工程公司如赫斯特、拜耳、联碳、杜邦及三棱等较早运用夹点技术进行新厂设计和老厂改造,在降低能耗、减少投资、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国内高校和设计部门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用夹点技术并取得实效[6]。
本文采用夹点设计法,对一实际过程换热网络进行重新设计,并提出改造方案。
1实际换热网络结构
某实际过程换热网络如图1所示,该过程的换热过程描述如下。图1某实际过程换热网络结构
温度为50 ℃的某反应原料(FEED1)进入系统,在换热器E1(热负荷1 980 kW)中被反应器出口物流(REAOUT1)加热到149 ℃(FEED2),再经过加热器H1(热公用工程用量1 220 kW)加热到210 ℃(FEED3)进入反应器REACTOR;反应器出口物流(REAOUT1)经过换热器E1被冷却到160℃(REAOUT2)进入精馏塔COLUMN。精馏塔底产品物流(PRODUCT1)温度220 ℃,在换热器E2(热负荷880 kW)中被压缩机COMP出口物流(DISTIL2,160 ℃)冷却到180 ℃(PRODUCT2),再经过冷却器C1(冷公用工程用量为2 640 kW)冷却到目标温度60 ℃(PRODUCT3),压缩机COMP出口物流(DISTIL2)被加热到177.6 ℃(DISTIL3),再经过加热器H2(热公用工程用量1 620 kW)加热到210 ℃(DISTIL4)进入反应器。
从以上描述可知,该实际换热网络包括两台换热器(E1、E2)、两个加热器(H1、H2)和一个冷却器C1;仔细分析还可以发现换热器E1两端传热温差过大,进料冷量和产品物流热量没有被充分利用,致使换热过程热、冷公用工程消耗偏大,该网络热、冷公用工程用量分别为2 840 kW和2 640 kW(选取网络不包括精馏塔自身的公用工程及压缩机提供的热量);网络最小传热温差为20 ℃,出现在换热器E2右端。
2运用夹点设计法合成新网络
21物流提取
根据第1节的分析,从原来实际换热网络中提取用于热集成的工艺物流,如表1所示。
表1物流数据
物流
代号物流名称热容流率
/(kW·℃-1)起始温度
/℃目标温度
/℃热负荷
/kW H1产 品 流 股22220603 520 H2反应器出口流股182701601 980 C1进 料 流 股20502103 200 C2循 环 流 股501602102 500 22夹点温位及最小公用工程用量确定
给定最小传热温差与原实际过程换热网络相同,为20 ℃,采用问题表格法计算得到提取物流系统的夹点温位为180 ℃(对热物流)和160 ℃(对冷物流)、最小热、冷公用工程分别为1 000 kW和800 kW。
23最大热回收网络合成
根据得到的夹点温位和最小热、 冷公用工程用量, 遵循夹点匹配换热的可行性规则及经验规则, 分别进行热端和冷端换热网络合成,用格子图表示的合成方案如图2和图3所示,整体方案如图4所示。
图2热端合成方案图3冷端合成方案图4整体方案3新网络调优及改造方案
图4整体方案具有最大热回收、最小热、冷公用工程用量,但换热设备较多,共7个,因此有必要对该初始网路进行调优,再将调优后的方案与原实际换热网络比较,提出改造方案。
31热负荷回路断开及能量松弛
仔细观察图4,可以识别出三个第二级回路。即A:(1,2,4,3),B:(C1,4,2,C2),C:(C1,3,1,C2),取A、B为独立回路,则C可由A、B消去公共节点4,2得到,所以不独立。按照通用网络定理[3]计算得到图4初始网络换热器个数
U=N+L-S=6+2-1=7
式中:N为源物流和阱物流总数,L为独立回路数,S为独立的子网络数,取1,与图4所示一致;若断开独立回路,使L=0,Umin=N-1=6-1=5,可以合并掉2个换热设备,达到简化网络的目的。
若断开回路A, 合并换热器1, 则换热器3右端温度为15182 ℃, 传热温差为15182-160=-818 ℃,如图5所示, 换热器3右端违反最小传热温差限制,同时也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考虑通过热负荷路径(H, 3,C1)进行能量松弛,恢复传热温差至最小传热温差。
图5合并换热器1后的网络利用热负荷路径(H, 3,C1)进行能量松弛,恢复换热器3右端传热温差为20 ℃,结果如图6所示。 图6能量松弛后的网络继续断开回路B:(C1,4,2,C2),合并冷却器C2,结果如图7所示,经检查,没有违反最小传热温差限制的情况出现,至此,网络中换热设备个数已经达到最小。
图7调优后的网络作为对比,图8中给出了原实际网络的格子图,对比图7、图8可发现:调优后的网络增加了一台换热器4,减少了一个加热器,且热、冷公用工程均减少1 220 kW。
图8原实际网络32改造方案
比较图7与图8、图1与图9,对原实际网络的改造方案如下:保留原网络热负荷分别为1 980 kW和880 kW的两台换热器,增加一台热负荷为1 220 kW的换热器,取消原网络中热负荷为1 220 kW的进料加热器,产品冷却器热负荷减少到1 420 kW,具体网络结构如图7和图9所示。
图9调优后的网络还原成流程
4结论
应用夹点设计法对一实际换热网络进行重新设计改造,重新设计的网络与原网络换热设备个数相同, 但与原网络相比, 新设计网络可以节约热、 冷公用工程均为1 220 kW;改造方案为保留原网络中两台换热器,取消一个热负荷为1 220 kW加热器,原冷却器热负荷减少1 220 kW,增加一台热负荷为1 220 kW的换热器,具体网络如图7、图9所示。
参考文献:
[1]TANTIMURATHA L, ASTERIS G, ANTONOPOULOS D K, et al. A conceptual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the design of flexible HENs[J].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1,25(4):887-892.
[2]LINNHOFF B, HINDMARSH E.Pinch design method for heat exchanger network[J].Chem. Eng. Sci.,1983,38:745-752.
[3]CIRIC A R,FLOUDAS C A. Heat exchanger network synthesis without decomposition[J].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1991,14: 751-756.
[4]都健.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 [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24-125.
[5]WARREN D SEIDER,J D SEADER,DANIEL R LEWIN.Process Design Principles(Synthesis,Analysis,and Evaluation)[M].John Wiley&Sons,Inc.1999:32-34.
[6]姚平经.过程系统分析与综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02-204.
(责任编辑:李丽)
关键词:换热网络;夹点设计法;最小传热温差;改造
中图分类号:TK1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098(2014)04-0038-04
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提升,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成为紧迫必行的任务。各种节能技术运应而生[1-3],其中夹点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节能技术,它是以热力学为基础,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过程系统中能量流沿温度的变化,从中发现系统用能的瓶颈并予以解除的一种方法[4-5]。
国外著名的工程公司如赫斯特、拜耳、联碳、杜邦及三棱等较早运用夹点技术进行新厂设计和老厂改造,在降低能耗、减少投资、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国内高校和设计部门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用夹点技术并取得实效[6]。
本文采用夹点设计法,对一实际过程换热网络进行重新设计,并提出改造方案。
1实际换热网络结构
某实际过程换热网络如图1所示,该过程的换热过程描述如下。图1某实际过程换热网络结构
温度为50 ℃的某反应原料(FEED1)进入系统,在换热器E1(热负荷1 980 kW)中被反应器出口物流(REAOUT1)加热到149 ℃(FEED2),再经过加热器H1(热公用工程用量1 220 kW)加热到210 ℃(FEED3)进入反应器REACTOR;反应器出口物流(REAOUT1)经过换热器E1被冷却到160℃(REAOUT2)进入精馏塔COLUMN。精馏塔底产品物流(PRODUCT1)温度220 ℃,在换热器E2(热负荷880 kW)中被压缩机COMP出口物流(DISTIL2,160 ℃)冷却到180 ℃(PRODUCT2),再经过冷却器C1(冷公用工程用量为2 640 kW)冷却到目标温度60 ℃(PRODUCT3),压缩机COMP出口物流(DISTIL2)被加热到177.6 ℃(DISTIL3),再经过加热器H2(热公用工程用量1 620 kW)加热到210 ℃(DISTIL4)进入反应器。
从以上描述可知,该实际换热网络包括两台换热器(E1、E2)、两个加热器(H1、H2)和一个冷却器C1;仔细分析还可以发现换热器E1两端传热温差过大,进料冷量和产品物流热量没有被充分利用,致使换热过程热、冷公用工程消耗偏大,该网络热、冷公用工程用量分别为2 840 kW和2 640 kW(选取网络不包括精馏塔自身的公用工程及压缩机提供的热量);网络最小传热温差为20 ℃,出现在换热器E2右端。
2运用夹点设计法合成新网络
21物流提取
根据第1节的分析,从原来实际换热网络中提取用于热集成的工艺物流,如表1所示。
表1物流数据
物流
代号物流名称热容流率
/(kW·℃-1)起始温度
/℃目标温度
/℃热负荷
/kW H1产 品 流 股22220603 520 H2反应器出口流股182701601 980 C1进 料 流 股20502103 200 C2循 环 流 股501602102 500 22夹点温位及最小公用工程用量确定
给定最小传热温差与原实际过程换热网络相同,为20 ℃,采用问题表格法计算得到提取物流系统的夹点温位为180 ℃(对热物流)和160 ℃(对冷物流)、最小热、冷公用工程分别为1 000 kW和800 kW。
23最大热回收网络合成
根据得到的夹点温位和最小热、 冷公用工程用量, 遵循夹点匹配换热的可行性规则及经验规则, 分别进行热端和冷端换热网络合成,用格子图表示的合成方案如图2和图3所示,整体方案如图4所示。
图2热端合成方案图3冷端合成方案图4整体方案3新网络调优及改造方案
图4整体方案具有最大热回收、最小热、冷公用工程用量,但换热设备较多,共7个,因此有必要对该初始网路进行调优,再将调优后的方案与原实际换热网络比较,提出改造方案。
31热负荷回路断开及能量松弛
仔细观察图4,可以识别出三个第二级回路。即A:(1,2,4,3),B:(C1,4,2,C2),C:(C1,3,1,C2),取A、B为独立回路,则C可由A、B消去公共节点4,2得到,所以不独立。按照通用网络定理[3]计算得到图4初始网络换热器个数
U=N+L-S=6+2-1=7
式中:N为源物流和阱物流总数,L为独立回路数,S为独立的子网络数,取1,与图4所示一致;若断开独立回路,使L=0,Umin=N-1=6-1=5,可以合并掉2个换热设备,达到简化网络的目的。
若断开回路A, 合并换热器1, 则换热器3右端温度为15182 ℃, 传热温差为15182-160=-818 ℃,如图5所示, 换热器3右端违反最小传热温差限制,同时也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考虑通过热负荷路径(H, 3,C1)进行能量松弛,恢复传热温差至最小传热温差。
图5合并换热器1后的网络利用热负荷路径(H, 3,C1)进行能量松弛,恢复换热器3右端传热温差为20 ℃,结果如图6所示。 图6能量松弛后的网络继续断开回路B:(C1,4,2,C2),合并冷却器C2,结果如图7所示,经检查,没有违反最小传热温差限制的情况出现,至此,网络中换热设备个数已经达到最小。
图7调优后的网络作为对比,图8中给出了原实际网络的格子图,对比图7、图8可发现:调优后的网络增加了一台换热器4,减少了一个加热器,且热、冷公用工程均减少1 220 kW。
图8原实际网络32改造方案
比较图7与图8、图1与图9,对原实际网络的改造方案如下:保留原网络热负荷分别为1 980 kW和880 kW的两台换热器,增加一台热负荷为1 220 kW的换热器,取消原网络中热负荷为1 220 kW的进料加热器,产品冷却器热负荷减少到1 420 kW,具体网络结构如图7和图9所示。
图9调优后的网络还原成流程
4结论
应用夹点设计法对一实际换热网络进行重新设计改造,重新设计的网络与原网络换热设备个数相同, 但与原网络相比, 新设计网络可以节约热、 冷公用工程均为1 220 kW;改造方案为保留原网络中两台换热器,取消一个热负荷为1 220 kW加热器,原冷却器热负荷减少1 220 kW,增加一台热负荷为1 220 kW的换热器,具体网络如图7、图9所示。
参考文献:
[1]TANTIMURATHA L, ASTERIS G, ANTONOPOULOS D K, et al. A conceptual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the design of flexible HENs[J].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1,25(4):887-892.
[2]LINNHOFF B, HINDMARSH E.Pinch design method for heat exchanger network[J].Chem. Eng. Sci.,1983,38:745-752.
[3]CIRIC A R,FLOUDAS C A. Heat exchanger network synthesis without decomposition[J].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1991,14: 751-756.
[4]都健.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 [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24-125.
[5]WARREN D SEIDER,J D SEADER,DANIEL R LEWIN.Process Design Principles(Synthesis,Analysis,and Evaluation)[M].John Wiley&Sons,Inc.1999:32-34.
[6]姚平经.过程系统分析与综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02-204.
(责任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