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30例。对照组仅采用吞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ADL评分情况。
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0.00%(21/30),显著低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28/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改善,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针灸 吞咽训练 脑卒中 吞咽障碍 临床疗效 ADL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74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39-02
当前,脑血管疾病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危的一个重要疾病,其中脑卒中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使得受延髓支配的肌肉出现瘫痪或者半瘫痪,而发生吞咽困难、发音障碍以及饮水呛咳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地损伤 [1]。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国内更多地则应用中医治疗的方法。由于吞咽障碍的患者难以服下中药,因此其中又以针灸治疗为主。然而针灸治疗方法与现代吞咽训练技术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及局限性,仍然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本研究主要采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组对象为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4~73岁,平均(65.01±5.39)岁;病程2~36h,平均(18.27±3.82)h;其中脑梗死39例,脑出血21例。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数均为30例,经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主要包括: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上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处于意识清醒及恢复期患者;②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以及饮水呛咳等假性球麻痹症状,且经CT或MRI诊断;③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主要包括:①其他严重躯体及精神疾病患者;②感染严重者;③既往存在食管功能异常、感觉性失语、认知及智能障碍者;④依从性较差,且中途退出者。
1.4 方法。
1.4.1 观察组。①针灸法。患者取坐位,用酒精消毒之后,选择华佗牌30号针灸针,按照患者胖瘦等方面的体质差异,选择合适长度的针具以及针刺深度。穴位:双风池、双完骨、双翳风、双人迎、廉泉。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1次/d,10d为一个疗程;②吞咽训练。按照患者吞咽障碍的具体程度进行颈部放松、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呼吸训练、寒冷刺激训练等进行间接性训练,且给予密度均一,有一定黏性、不易松散以及容易吞咽的食物进行直接进食训练,每次半小时,2次/d,10d为一个治疗疗程。
1.4.2 对照组。仅采用吞咽训练,同观察组。
1.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主要包括 [2]:①痊愈:进食恢复至正常水平,呛咳全止,经随访,半年之内未见复发;②显效:进食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可进食半流质饮食,偶尔存在呛咳情况;③好转:进食有一定的恢复,可进食流质饮食,呛咳缓解;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观察指标。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ADL评分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经治疗,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分别为10例、7例、4例及9例,临床总有有效率70.00%;观察组分别为16例、10例、2例及2例,临床总有效率93.33%,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X±S,分)
注:*P<0.05,vs本组治疗前;△P<0.05,vs对照组治疗后。
3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标为风火相煽,痰淤雍阻经络。中医治疗方法较多,效果良好。但吞咽困难严重者,中药汤剂难以内服,使中药内治法存在局限性,影响了其疗效 [3]。因此,中医治疗更多地使用针灸,并证实了其有确切的疗效,显著好于单独药物治疗。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现代吞咽训练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如①需要患者主动配合做吞咽器官的运动,病情严重者、认知障碍的患者、精神情绪障碍的患者难以配合。②冰刺激法可能加重吸入性肺炎的症状。本研究主要将针灸联合吞咽训练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之中,患者ADL评分显著增大,此结果提示,该方法下患者自理能力显著增强。综上所述,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改善,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立明,瓮长水,贾建军.吞咽训练与实时电刺激结合治疗80岁以上老年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56-57
[2] 李莉,盖全武.吞咽言语诊治仪配合早期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J].沈阳部队医药,2011,24(2):118-119
[3] 王贯民.针刺与心理支持疗法对中风后病人情绪的影响[J].甘肃中医,2009,22(2):10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30例。对照组仅采用吞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ADL评分情况。
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0.00%(21/30),显著低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28/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改善,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针灸 吞咽训练 脑卒中 吞咽障碍 临床疗效 ADL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74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39-02
当前,脑血管疾病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危的一个重要疾病,其中脑卒中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使得受延髓支配的肌肉出现瘫痪或者半瘫痪,而发生吞咽困难、发音障碍以及饮水呛咳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地损伤 [1]。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国内更多地则应用中医治疗的方法。由于吞咽障碍的患者难以服下中药,因此其中又以针灸治疗为主。然而针灸治疗方法与现代吞咽训练技术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及局限性,仍然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本研究主要采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组对象为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4~73岁,平均(65.01±5.39)岁;病程2~36h,平均(18.27±3.82)h;其中脑梗死39例,脑出血21例。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数均为30例,经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主要包括: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上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处于意识清醒及恢复期患者;②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以及饮水呛咳等假性球麻痹症状,且经CT或MRI诊断;③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主要包括:①其他严重躯体及精神疾病患者;②感染严重者;③既往存在食管功能异常、感觉性失语、认知及智能障碍者;④依从性较差,且中途退出者。
1.4 方法。
1.4.1 观察组。①针灸法。患者取坐位,用酒精消毒之后,选择华佗牌30号针灸针,按照患者胖瘦等方面的体质差异,选择合适长度的针具以及针刺深度。穴位:双风池、双完骨、双翳风、双人迎、廉泉。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1次/d,10d为一个疗程;②吞咽训练。按照患者吞咽障碍的具体程度进行颈部放松、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呼吸训练、寒冷刺激训练等进行间接性训练,且给予密度均一,有一定黏性、不易松散以及容易吞咽的食物进行直接进食训练,每次半小时,2次/d,10d为一个治疗疗程。
1.4.2 对照组。仅采用吞咽训练,同观察组。
1.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主要包括 [2]:①痊愈:进食恢复至正常水平,呛咳全止,经随访,半年之内未见复发;②显效:进食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可进食半流质饮食,偶尔存在呛咳情况;③好转:进食有一定的恢复,可进食流质饮食,呛咳缓解;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观察指标。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ADL评分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经治疗,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分别为10例、7例、4例及9例,临床总有有效率70.00%;观察组分别为16例、10例、2例及2例,临床总有效率93.33%,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X±S,分)
注:*P<0.05,vs本组治疗前;△P<0.05,vs对照组治疗后。
3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标为风火相煽,痰淤雍阻经络。中医治疗方法较多,效果良好。但吞咽困难严重者,中药汤剂难以内服,使中药内治法存在局限性,影响了其疗效 [3]。因此,中医治疗更多地使用针灸,并证实了其有确切的疗效,显著好于单独药物治疗。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现代吞咽训练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如①需要患者主动配合做吞咽器官的运动,病情严重者、认知障碍的患者、精神情绪障碍的患者难以配合。②冰刺激法可能加重吸入性肺炎的症状。本研究主要将针灸联合吞咽训练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之中,患者ADL评分显著增大,此结果提示,该方法下患者自理能力显著增强。综上所述,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改善,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立明,瓮长水,贾建军.吞咽训练与实时电刺激结合治疗80岁以上老年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56-57
[2] 李莉,盖全武.吞咽言语诊治仪配合早期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J].沈阳部队医药,2011,24(2):118-119
[3] 王贯民.针刺与心理支持疗法对中风后病人情绪的影响[J].甘肃中医,2009,2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