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论辩背后的超脱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先秦诸子当中,庄子可谓是独具特色的一家。庄子的《齐物论》中包含着前无古人,甚至也可以说是后无来者的极端的超越性。但这种思想也成为了后人攻击庄子虚无主义倾向,很多人就倾向于将庄子的思想归入“消极避世”的标签之下。若是想来探讨齐物思想的发展及其结果,我们就必须回到《齐物论》本身。
  一、从齐“物论”到“齐物”论,齐物思想的最初展开
  在《齐物论》的开端,庄子通过一些具体的论辩阐述自己对于“论辩”的看法,继而引入了自己对事物之间差异性、复杂性的观点。正如“论”字所解释的一样,整个《齐物论》包含着很强烈的论辩色彩,而“齐物”的思想就隐藏在辩论的后面。
  庄子在篇首就提到了一种心如死灰的“无心”状态,这其实就是庄子对“物论”的基本的观点。心如死灰不同于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意味着所有活动的丧失,外物不对心灵产生任何的影响,心灵如同不存在,但却仍然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这就是后面出现的“吾丧我”的前提。而这里的“我”其实就像是自我意识,一种“成心”去规定外界的是非善恶,去接受某些事物而又拒绝某些事物,将世界区分为自己和外在世界,于是在“我”的世界当中便有了主体与外在世界,以及主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这些不同的“我”对这个世界进行着不同的设定,于是就有了是非界限之分,也就是产生了“物论”之分。当人所认识的世界被“我”所构建的规则包围之后,真实的世界就被这个建构的世界隐藏起来,存在于我们的感官与思维之中的是被遮蔽世界的现象。
  是与非的对立源自于“我”的成心,是一个分裂的,复杂的世界,并不能被视作是真实的世界。这里庄子思想常常被解读为逃避现实世界。这种解读是将自我认识到的世界直接规定为现实的世界,并站在所谓“现实的世界”中去审视一切。然而实际上这些被不同的“我”建构起来的世界永远都存在于不同的主体之中,这些彼此不同的世界之中是不可能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世界的。就好比即使某人在论辩当中占有优势,或者有逻辑的正确性,也不能作为他比对方更优越的标志。论辩的胜利并不代表某个观点的正确,仅仅代表论辩者获胜而已。逻辑上的正确性只能满足当下逻辑的正确,却难以保证永恒的正确。
  庄子通过这些论辩,阐明了自己对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与对立性的看法。我们不可能不去思索这个世界,但我们的思索不应该把我们引向歧途。那种一定要以自己的想法去取代别人想法的人,并没有意识到:人类同自然间的万物相比,并没有一种价值和选择的优先性。任何人也都不可能超于万人而获得真理。是非对错其实并不是生命应该追求的终极,因为那些概念本是彼此相对地出现在世间。
  庄子的这些争论可以做不同的解读,可以被视作是对于儒家政治观点的抗议,也可以视为是一种对于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摒弃,但无论怎么说,庄子的论辩将我们引入了新的生活领域:破除绝对普遍的规定,摒弃纠缠于“我”自身的规定。
  二、“齐物我”,现实中人的超越
  在《齐物论》中,物才是要解决的真正问题。物论也许是可以逃避的,但是庄子也承认“物”是不可逃避的,不管到哪里去,感官都一直会向你提示物的存在,这是无法忽视的。要解决外物与人的关系,就必须经由一种思辨的方式,去理解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心与物之间达成某种关系,从而使心灵摆脱物质的束缚。
  现实世界从一开始就是无须置疑的,庄子质疑的并不是现实的世界,而是由“我”建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万物存在着分化和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我们基于对世界认识而得到的对于事物形态差异的理解。然而事物之间有形态的差异,却并不意味着事物之间存在着价值上的差异。我们如果只关注事物的差异,就又会陷入对事物之间差异的不断辨别之中,使我们的心灵不停的结算物质之间的差别,忽视了所有物之间并不存在价值上的差别。“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只关注与彼此的区别,就看不到彼此的相同,这样一来心灵就只存在于物的差异之间,而不能超然于物。这样的心灵就变成了在物质之间流连忘返的心灵,在任何时候都计算着一个事物的得失与是非,这样的成心实际上意味着真心的蒙蔽。纯粹的心灵是不会执着于物的分别,而会认识到物的同一性。庄子认为物与物之间的差别只是表象,万物开始于有还是无?如果开始于无,我们又可以将“无”定义为“有”。因为“无”在我们的讨论中确实存在着。因此我们必须要摆脱这种陷于无穷的追问,而采取“道”的视角来看待。
  有无之间不会互相抵触,只有确定的“有”之间才会发生矛盾。因此从“道”的角度来看,“无”和“有”之间的通达昭示着差异的相对性。这也就是齐物思想。当我们追求本原,一切差别都只能归于无。
  如果我们将思维进展到“道”的阶段,我们就会看到心灵超越这个世界差异的可能,发现“我”与这个世界最初也是统一的。放弃成心,只有齐物我才能使人从物中找到未被污染的自我。庄子并不是在否认这个世界,而是极力想在这个世界当中找寻自我的归处。物与我之间的差别就如同物与物之间的差别一样虚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早期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中选取94例进行研究,并根据其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
馆校合作教学的出现是教育演进的产物,它在理念、内涵和范式上都与时代发展保持着极高的逻辑适切性。从时间维度的终身教育(学习)、空间维度的泛在学习两个方面来看,它与学习
摘要:学校体育产业化是当前形势下学校体育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既可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也可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体育设施的使用率,丰富群众性活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同时还能获得经济效益,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服务。当然,学校体育产业化,需要合理的措施和一整套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  关键词:体育产业一体化;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阶段性习题复习课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阶段性教学效果的强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章节中的重点、难点、疑难杂症的突破。本文着重从如何利用课前任务引发学生自疑和生生讨论引发自我诊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我诊断、课堂练习强化学生自我诊断三个方面进行初中科学阶段性习题复习课“自我诊断”新范式教学的初步探究和实践,提高初中科学习题复习课教学效率,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
摘要:周作人的直译是以翻译的方法为焦点,希图建构具有可操作性的、正当实用的理论方法,但在实际实践中,并不存在直译这样一种最为正当的普遍适用的翻译方法。直译是在与意译的历史语境中,动态变化关系中显现内涵的一个概念。其内涵实可以说是专取达意的翻译宗旨下灵活翻译的方法、策略和态度要求、价值追求。  最开始,在周作人这里,直译是一种与意译完全分开对立的方法,不增不减的翻译方法;其次,当直译无法通过直译的方
目的观察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应用喉罩单纯吸入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行电子耳蜗植入术患儿168例,随机分为单纯吸入全身麻醉组和全凭静脉全身麻醉
摘要: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储存、传输与收集处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分析了网络化给图书馆信息资源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  一、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资源不足  在我国,大部分图书馆出现经费紧张现象,难以维持正常的资源建设和持续发展,致使资源建设不合理,资源严重不足,无法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从公共图书馆来看,它本身是一个公益性机构,它的资金来源全部依靠国家财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的运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加深,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日趋严峻。本文全面分析了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从而提出提高网络安全相关措施,以确保网络安全有效运行。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及其特征  计算机作为人们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习、生活工具,已深入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现在通用的标准化定义为:“计算机
摘要:2014年上映的由小泉尧史执导,役所广司等联合主演的日本电影《蜗之记》改编自2011年获得直木奖的同名历史小说。该片讲述了身负隐秘的武士户田秋谷在生命的最后三年与负责监视他的武士檀野庄三郎萌发出如同师徒一样的感情的故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同时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思想方面对课堂教学有着诸多启示。  关键词:《蜗之记》;电影;教学启示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江户时代,在羽根藩府工作的青年武士
【摘要】目的:研究腹膜透析患者合并腹股沟斜疝术之后早期恢复腹透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1月到2018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腹膜透析合并腹股沟斜疝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并在术后恢复腹透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接受治疗,术后4周相较于术后2周,血尿素氮有明显降低,血红蛋白明显增高,血钙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膜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