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廷聚:人生在世孝当先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贾廷聚,河南戏曲界及戏迷朋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被河南戏曲界尊称“须生泰斗”,是豫剧唐派艺术掌门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7年他和师弟们带领432名唐派弟子和戏迷朋友同穿龙袍,同唱一曲,使中国戏曲第一次荣获世界吉尼斯纪录。
  贾廷聚,1937年出生在河南省南乐县一个梨园世家,爷爷、父亲爱戏如命。他从小也爱上了戏曲。知子莫如父,父亲看他是个唱戏的好材料,便让他开始学戏。贾廷聚从小便把孝顺父母看成头等大事,尊从“尽忠不能尽孝,唱戏就是为国尽忠”的父训,站在了人生孝的制高点,开始学戏,不怕苦,肯吃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打下了坚实的唱念坐打戏曲基本功。由于天资聪颖,嗓音虎啸龙吟,高亢明亮,他十几岁就登台主演了《秦英征西》《南阳关》《三岔口》等150部古装戏和《沙家浜》《红灯记》等60部革命现代戏。由于工作出色,他22岁出任浚县豫剧二团团长,1983年调河南省豫剧二团任副团长兼党委书记,后调河南省豫剧一团任团长直至退休。如今他已在戏曲舞台上,风风雨雨奔波了75个春秋,有多少辛酸苦辣,多少痛苦无助,他无怨无悔。贾廷聚不忘父训,忠诚地践行了孝道,不但孝了父母的身,还孝了父母的心。
  1962年,经河南省文化厅推荐,他拜在了唐喜成大师门下,从此更加努力地学习,研究唐派艺术,唐大师孜孜不倦,言传身教。他一招一式,认认真真地虚心学习,无数个日月穿梭,功夫不负有心人,贾廷聚在名师亲授下,废寑忘食地苦练,唱念坐打演有了巨大飞跃。练出了自己头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四结合的科学发音技巧。他不但很好地继承了唐喜成的《三哭殿》《南阳关》《血溅乌纱》《辕门斩子》等经典代表剧目,还成功塑演了《大明惊雷》《岳飞》《访帅出征》《魏允贞》等数部大戏。1993年,唐喜成临终遗言:廷聚呀!你要团结带领你的师弟们把唐派艺术发扬光大,造福人民啊!贾廷聚含泪告慰恩师:放心吧!我一定把唐派艺术发扬光大,不辜负您开创的河南豫剧十生九唐的苦心。
  送走师父后,贾廷聚把师娘请到了自己家中照顾,师娘不忍心担任领导的他在百忙中还要悉心照料自己的生活,怕拖累他的工作,提出到敬老院去住,他见拗不过执意的师娘,便把师娘送到郑州最好的敬老院。隔三差五,工作之暇,贾廷聚和老伴朱玉花带儿子弟子到敬老院看望师娘,给她带去关心和欢乐。坚持了25个年头,直到2018年师娘辞世。在師父去世的24年中,贾廷聚不敢懈怠,呕心沥血,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在2017年初秋,果实收获的时节,80岁的贾廷聚不顾年迈,带领唐派432名弟子和戏迷朋友同穿龙袍,为同唱一曲申请了吉尼斯世界记录,并获得了圆满成功。他把中国戏曲和豫剧唐派艺术推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完成了恩师唐喜成的遗愿,对师父尽了最大的孝——孝师父之志!
  贾廷聚的弟子和徒孙如今已几百人,他严格要求自己的弟子学戏先修德,学戏先做人,要成为唐派贾门弟子必须对国家和人民讲忠心、对父母老人尽孝心、对朋友和同仁讲良心、对自己的事业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和信心。
  2010年,他和老伴朱玉花依据母亲生前口训创编了戏歌《人生在世孝当先》,十年来带领几百名弟子徒孙,唱遍了黄河两岸,唱上了《梨园春》,唱进了河南戏曲广播和学校。听众、观众达上千万。
  贾廷聚用自己的青春才华,毕生践行了孝道,传播了孝道,宏扬了孝道,为中华民族的孝道传承做了垂范,我们敬重他,祝福他,祝愿他青春永驻,健康长寿。
其他文献
7月9日至10日,由省社科联、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黄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地标理论研讨会在武陟县举行。作为河南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和黄河文化产生发展的核心区之一,武陟在弘扬黄河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要创新发展黄河文化,将黄河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适应时代发展新进步,切实扛起保护传承弘扬
期刊
高中几位老师的影子每逢教师节来临便会重现眼前,温暖如初。  我读高三的那年秋天,天格外的高、太阳格外的明亮,照在教导主任李老师脸上。天津知青出身的他,显得格外矮壮敦实,板寸头、圆脸庞,大眼睛生动热情。“可以,这个学生去年参加全县数理化竞赛时成绩不错,来吧!”领着没有转学关系的我来求李主任的是当老师的堂哥。他很感激,我也像卸掉千斤重担一样告别他开始了转校学习。之后,李老师给我讲数学,韦达定理、线性代
期刊
2013年8月,诚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志军的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担任新乡市最大的社区——诚城社区党委书记。对于这个决定,他身边的同事及家人都不赞同,毕竟,干社区不但责任大而且还是个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但是几十年商圈的摸爬滚打让邓志军认准了“社区是城市的基点,能把‘诚信’的种子播撒到社区数万居民心中,善莫大焉”。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诚城物业好口碑的背后也与一群人的付出密不可分,一年36
期刊
2020年7月11日上午,在新乡市CC智臻酒店举行的一场活动上,有人问我,你听说过“乔谢现象”吗?那个故事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我早已听说过“乔谢现象”,也总想见见创造这个现象的邓志军。但没有想到,乔谢竟然离我这么近。  一  “乔谢现象”是一个城中村拆迁现象,之所以称为“现象”,是因为邓志军在乔谢村树立了一个顺应民心的城中村改造标杆,成为拆迁安置史上深得民心的城中村改造现象。  一直以来,我总想
期刊
王云庄,河南商丘人。国家诗书画家、一级美术师、一级书法师、联合国中华文化传播大使、中英艺术交流形象大使、文化界国家形象大使、世界教科文卫组织联合协会副主席。作品《百寿图》《千寿图》《万字集百图》《福寿无极》《福禄寿喜》等被世界教科文卫组织收藏并作为中共河南省委礼品赠送各国家领导人及海内外宾朋,多幅作品被大型文化机构收藏。  王云庄一生致力于中国寿文化的研究,被媒体称为“神州万寿王”。  1960年
期刊
王荣生(师源),1958年生,河南开封人。《书法导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至第七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老年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加坡书法家协会顾问。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河南大学文学院、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兼职教授。曾任中国书协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荣获首届“林散之艺术奖”。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大展及学术研讨会评审委
期刊
编者:  本文作者系河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河南省慈善总会于1月25日(正月初一)緊急启动“防控疫情、共克时艰”慈善募捐项目,倡导动员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助力打赢生命保卫战,是全国最早开展抗疫慈善募捐的省级慈善会之一。  在其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跟省总会干部职工一起,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每天加班加点,多方奔走募集善款,想方设法筹募、抢购医用应急防护物资,并克服种种困难,在第一
期刊
我们知道,新乡别称为牧野,南与黄河毗邻,北有太行高耸。自古以来的新乡民性,就是一副刚性的脾气,奔放与执着兼备,浩荡与巍峨并存。  在牧野这块大地上,曾诞生过最具标志性、源于太行山本土的愚公移山这样的寓言故事。  愚公精神早已走出神话,走出传说,成为了真实世界里一种导向性的传统基因,流淌于一代又一代新乡人的血液中。  在深邃厚重的中原文化里,新乡人始终秉承遗传自愚公的禀赋,而使其固有那不求鬼神不信巫
期刊
8月30日,第六届河南曾氏宗亲十大孝星暨奖学助学颁奖典礼圆满落幕。来自各省市曾氏宗亲及港澳台曾氏宗亲代表约260余人再次于新郑鑫港假日酒店欢聚,为获得资助的曾氏优秀学子颁发奖学金、助学金。  颁奖典礼于上午9点正式开始,首先,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曾氏孝文化委员会理事长曾平为本次大会致词,他讲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河南曾氏孝文化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多次开展奖学助学等公
期刊
社会主义的审美,审的是什么?审的就是人类一切积极向上的旺盛的生命力!审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审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开创人类又一历史新纪元的伟大征程中,那焕发出的朝气蓬勃、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的旺盛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至此,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献身精神和建设祖国的激情,全身心地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