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省级地方课程。根据文件要求,大连市教育局和大连教育学院组织编写了体现大连区域特色的地方教材——《滨城大连》。《滨城大连》教材中历史部分的编写遵循了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和建设大连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并宣扬大连地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目标。编写理念具体体现为:培养国家主权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遵循核心素养要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体现艰苦奋斗历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塑造精神文化内核。
关键词:地方教材;《滨城大连》;编写理念;教学建议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的载体,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辽宁省教育厅印发了《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及《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随后《大连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也相继出台,主要任务是为了加强课程建设,统筹整合三级课程(国家、地方、校本)。
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体现地方特色,拓展或延伸国家课程的相关内容,为满足地方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为此,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省级地方课程,根据文件要求,大连市教育局和大连教育学院组织编写了体现大连区域特色的地方教材——《滨城大连》。《滨城大连》教材中历史部分的编写遵循了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和建设大连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并宣扬大连地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目标。
《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讲道:“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是“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强烈的爱国情感往往是由热爱家乡开始的,只有让学生切实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切实感受家乡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才能激发出学生效仿先辈、建设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滨城大连》强化大连的领土主权和海洋主权。建议教师从长山群岛遗址、旅顺郭家村遗址、战国时期遗址——牧羊城等,说明大连的历史起源,从历朝(夏、燕国、高句丽、契丹、金、蒙古、明清)在大连统治机构的设置证实大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包括领海主权和领空主权。对于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的历史,教师要以“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理念阐述“合同一家”的历史潮流,并向学生介绍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迁时与当地汉民族交融的历程。
教师要根据教材精选的反映大连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通过黄海海战认识到家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从旅顺大屠杀中认识到日本对家乡人民的迫害;从发生在大连地区的外国战争——日俄战争认识到“国弱被欺”的历史教训,从而认识到综合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人民的幸福指数。
地方教材编写要体现时代性,要体现学科教育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因而《滨城大连》历史部分的内容要以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滨城大连》历史部分多次提到历朝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人物或事件,如明朝的刘江抗倭、清朝的大连湾和旅顺人抗英、曲氏一家抗日、金州人民支援徐邦道抗日、放火团和庄河大刀会抗日等历史史实。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人物或事件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的反抗精神,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滨城大连》历史部分的编写从古代大连到近代大连再到大连的解放,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体现了时空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时间轴、思维导图(历史事件前后联系)等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可研究性,教材里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图片、历史地图、自主阅读史料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走进“历史现场”,撰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
《意见》指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共大连特别支部于1926年1月15日正式成立,從此大连地区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了新阶段,工人运动有了领导力量。 教师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起,让学生体会到其建立和发展的艰难性。当时,共产党员通过“人和堂”中药店(中共大连地下组织建立的第一个秘密联络站),以求医看病为由进行联络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教师可从大连中华工学会(大连最早的工会,其旧址现已面向社会开放)成功领导的“四二七”福纺大罢工运动,向学生表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
教师可通过关向应、刘长春等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崇敬之心。教师可通过讲述地下共产党员的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党情怀。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进入东北的苏联红军一起击溃了日军,解放了大连。大连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政权,为大连的政权巩固和地方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师通过这些史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大连的解放过程中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因其卓越的领导促进了大连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从而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及其正确的领导。
《意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习近平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会议中讲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他还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国学即“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季羡林先生说:“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研究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探讨和分析爱国主义的来龙去脉,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因而,宣传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教育至关重要。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本土性,即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大连地区有着特色的地区传统文化。《滨城大连》历史部分介绍了大连地区移民文化、建筑及广场文化、老街区文化、商业街区的老字号文化、书院文化、艺术文化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影视剧、移民后代的讲述以及遗迹、塑像(如付家庄公园内“海南丢”塑像)等,让学生了解大连地区早期移民情况,引导学生充分肯定移民对大连地区建设的贡献。通过大连地区现有的俄罗斯建筑、日本建筑及广场建设,让学生了解日、俄对大连城市的建设是为其侵略服务的本质。通过将大连老商业街区与现在的发展进行对比,让学生在重温历史的同时,为当今的发展建设提出建议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横山书院、宏济大舞台等地感受大连地区的本土文化,积淀文化底蕴。
总之,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滨城大连》历史部分的编写理念,才能发挥其育人功能,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激发他们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做贡献的热情和奋斗精神。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张文瑞.统筹规划地方课程,优化开发地方教材[J].课程教育研究. 2017(25).
[4] 李奕.地方教材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J].教育学术月刊.2009(7).
[5] 徐学俊,周冬祥.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5(12).
[6] 姜丽静.地方课程开发:误读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
[7] 成尚荣.为学校服务:地方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8] 季苹.论课程结构(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J].中小学管理.2001(2).
[9] 郭元祥.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1).
(責任编辑:赵静)
关键词:地方教材;《滨城大连》;编写理念;教学建议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的载体,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辽宁省教育厅印发了《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及《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随后《大连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也相继出台,主要任务是为了加强课程建设,统筹整合三级课程(国家、地方、校本)。
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体现地方特色,拓展或延伸国家课程的相关内容,为满足地方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为此,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省级地方课程,根据文件要求,大连市教育局和大连教育学院组织编写了体现大连区域特色的地方教材——《滨城大连》。《滨城大连》教材中历史部分的编写遵循了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和建设大连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并宣扬大连地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目标。
一、培养国家主权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讲道:“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是“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强烈的爱国情感往往是由热爱家乡开始的,只有让学生切实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切实感受家乡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才能激发出学生效仿先辈、建设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滨城大连》强化大连的领土主权和海洋主权。建议教师从长山群岛遗址、旅顺郭家村遗址、战国时期遗址——牧羊城等,说明大连的历史起源,从历朝(夏、燕国、高句丽、契丹、金、蒙古、明清)在大连统治机构的设置证实大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包括领海主权和领空主权。对于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的历史,教师要以“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理念阐述“合同一家”的历史潮流,并向学生介绍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迁时与当地汉民族交融的历程。
教师要根据教材精选的反映大连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通过黄海海战认识到家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从旅顺大屠杀中认识到日本对家乡人民的迫害;从发生在大连地区的外国战争——日俄战争认识到“国弱被欺”的历史教训,从而认识到综合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人民的幸福指数。
二、遵循核心素养要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地方教材编写要体现时代性,要体现学科教育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因而《滨城大连》历史部分的内容要以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滨城大连》历史部分多次提到历朝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人物或事件,如明朝的刘江抗倭、清朝的大连湾和旅顺人抗英、曲氏一家抗日、金州人民支援徐邦道抗日、放火团和庄河大刀会抗日等历史史实。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人物或事件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的反抗精神,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滨城大连》历史部分的编写从古代大连到近代大连再到大连的解放,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体现了时空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时间轴、思维导图(历史事件前后联系)等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可研究性,教材里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图片、历史地图、自主阅读史料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走进“历史现场”,撰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
三、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体现艰苦奋斗历程
《意见》指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共大连特别支部于1926年1月15日正式成立,從此大连地区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了新阶段,工人运动有了领导力量。 教师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起,让学生体会到其建立和发展的艰难性。当时,共产党员通过“人和堂”中药店(中共大连地下组织建立的第一个秘密联络站),以求医看病为由进行联络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教师可从大连中华工学会(大连最早的工会,其旧址现已面向社会开放)成功领导的“四二七”福纺大罢工运动,向学生表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
教师可通过关向应、刘长春等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崇敬之心。教师可通过讲述地下共产党员的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党情怀。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进入东北的苏联红军一起击溃了日军,解放了大连。大连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政权,为大连的政权巩固和地方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师通过这些史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大连的解放过程中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因其卓越的领导促进了大连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从而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及其正确的领导。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塑造精神文化内核
《意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习近平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会议中讲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他还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国学即“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季羡林先生说:“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研究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探讨和分析爱国主义的来龙去脉,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因而,宣传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教育至关重要。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本土性,即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大连地区有着特色的地区传统文化。《滨城大连》历史部分介绍了大连地区移民文化、建筑及广场文化、老街区文化、商业街区的老字号文化、书院文化、艺术文化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影视剧、移民后代的讲述以及遗迹、塑像(如付家庄公园内“海南丢”塑像)等,让学生了解大连地区早期移民情况,引导学生充分肯定移民对大连地区建设的贡献。通过大连地区现有的俄罗斯建筑、日本建筑及广场建设,让学生了解日、俄对大连城市的建设是为其侵略服务的本质。通过将大连老商业街区与现在的发展进行对比,让学生在重温历史的同时,为当今的发展建设提出建议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横山书院、宏济大舞台等地感受大连地区的本土文化,积淀文化底蕴。
总之,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滨城大连》历史部分的编写理念,才能发挥其育人功能,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激发他们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做贡献的热情和奋斗精神。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张文瑞.统筹规划地方课程,优化开发地方教材[J].课程教育研究. 2017(25).
[4] 李奕.地方教材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J].教育学术月刊.2009(7).
[5] 徐学俊,周冬祥.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5(12).
[6] 姜丽静.地方课程开发:误读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
[7] 成尚荣.为学校服务:地方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8] 季苹.论课程结构(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J].中小学管理.2001(2).
[9] 郭元祥.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1).
(責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