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不可避免,农村中的“三留”(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人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
从经济学上来讲,这是经济欠发达向发达发展过度的产物。“三留”人员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这部分人员绝大部分居住在自然环境比较差,自然资源比较匮乏的地方,其突出表现是家庭收入比较低。
从社会学上来讲,这是一个庞大的且非常弱势的群体。“三留”人员的长期存在或总量不呈下降趋势,不仅给社会稳定带来诸多的影响,而且使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也难于构筑。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遭受着种种可测或不可测的遭遇。
可喜的是,我国各级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已经或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为“三留”人员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活防线。总结起来,也就是舆论要关注,政策要倾斜,社会要帮扶。
一言难尽的“留守”
6月8日下午,一场关注“留守妇女”的媒体沙龙在郑州召开,省内十多家主流媒体的编辑记者云集会场,与来自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河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以下简称老促会)关注妇女权益保障的人士共同探讨了一个让人很沉重的话题——留守妇女的权益保障。
此前,他们还讨论了另一个沉重的话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综合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统计分析,全国农村现有留守人员近亿人,其中留守儿童3000万左右,留守妇女4700万左右,留守老人2000万左右。有学者认为,此数字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实际上的农村留守人员可能比这些还多。
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对这个群体非常关注,这几年他和同事、学生走进河南、安徽、江苏、湖南、陕西、四川、江西等劳务输出大省,寻访了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倾听他们的心声,记录他们的生活。他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打工,把“386199”大部队留在了农村,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守望着故乡的土地,不但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每个独立的家庭付出了牺牲,而且还在传承着中国古老而醇厚的乡土文明,但也要看到,留守老人的孤苦晚年需要抚慰,留守妇女的艰难生活需要帮助,留守儿童更需要良好的教育。
缺失的爱
改革开放后,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高速的经济发展前景吸引了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但带来的另外一个社会现象则是,由于户籍管理、教育衔接的不配套,他们并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致使大量的学龄儿童不得不留在原籍地,于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便自然而然形成,这便是留守儿童。
有关专家给留守儿童的定义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了解,目前我国进城的农民工有2.53亿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3000万人。据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村仅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就有254万,居全国之冠。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要么是有爷爷奶奶代为照看,要么是寄宿在亲戚或学校里,亲情的缺失是这些儿童最大的痛。调查显示,有69.8%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只有11.3% 的留守儿童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说”。在教育态度方面,有70.8%的隔代亲人及73.1%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
父母不在身边,一些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寄托,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不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有的任性、冷漠、自卑闭锁,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且逆反心理严重,还有的因缺乏父母的监护而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另外,留守儿童也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
河南省老促会妇女权益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新华在河南多个地方专门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亲情缺失。她说,调查当中问到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什么时,80%的留守儿童说喜欢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爱或者母爱。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当中,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拥有父母的呵护,得到应有的亲情关怀,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生疏,有的子女甚至不愿意张口叫爸爸妈妈,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二是学习的基本工具难以保障。她说,当问及孩子们最需要什么的时候,有40%的留守儿童答:需要一个文具盒、一个作业本、一个篮球,或者一本辅导材料等。
三是性格偏执。由于缺少亲情或者缺少情感的关怀,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少,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不愿意和外界接触,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性格怪异,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四是学习兴趣降低。由于家庭监管缺失,学校在某种程度上的疏忽,社会存在着冷漠的一面,致使留守儿童對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违反课堂纪律、撒谎逃学、打架斗殴等时有发生。
五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缺位。她说,健全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往往因为祖父母文化偏低或年老体弱而无法顾及,或因托亲代管疏于管理,甚至还有大孩子带小孩子的状态,这就使这些孩子们在接受完整的学校、家庭、社会三大系统教育中缺位了家庭教育。
“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一直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一名通许县留守儿童在日记里写下的心声,道出了这个群体普遍存在的成长之痛。
朱玉青在洛阳市老促会妇女权益工作委员会工作,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也作了长期的观察和调研。她从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监护人情况、学业情况以及留守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洛阳市8万多名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共同外出打工的占到40%,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占到60%,其中父亲外出打工比较多,占83%,母亲外出打工占17%。 留守儿童家庭人均收入方面,年收入1000元以下的家庭占到26%,年收入1000~2000元的家庭占到28%,年收入2000~3000元的家庭占到26%,年收入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到20%。可以看出来,留守儿童家庭状况普遍不是太好。
在监护人情况方面,留守儿童多是交给祖辈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看管,且年龄偏大的比较多,监护人员中60岁以上的占到40%,50~60岁占到6%,40~50岁占到14%,30~40岁占到40%(多是父母一方外出)。同时,她也对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作了调查,小学以下占10%,小学占22%,初中占40%,高中占22%,大学仅占6%。
由于洛阳市比较重视义务阶段的学习教育,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还比较乐观,基本都是中等以上。朱玉青认为,当前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是和父母的亲情缺失,特别是父母都外出打工的,亲情逐渐淡漠,而且留守儿童心理负担比较重,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容易失落、孤僻、自卑,甚至对父母打工产生怨恨的情绪。
由此可以看出,親情缺失、监护缺位和教育缺乏,是造成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关专家指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农民工的经济支付能力和基本生活条件。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使农民工逐步具备带上子女进城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父母和子女分离的问题。其次,要加快社会管理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不仅要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也要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次,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条件,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寄宿条件,建立和完善对寄宿学习的留守儿童的管理机制,加强师资力量,提高管理和教育水平。
无言的期待
相对于留守儿童缺失的爱而言,留守妇女承载的似乎更加是无奈。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长期以来都在关注妇女权益保障问题,并根据情况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帮扶。秘书长黄浩明介绍说,目前,农村有大量的留守妇女,其实城镇也有一部分,只是大家并没太注意。她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面临三大难题:第一,由于丈夫外出打工,留守的妇女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不仅面临家庭的上有老、下有小,还要承担着较多的家务活动。第二,留守妇女经常面临着孤立无援,要自己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她们除了承担着重大的家庭责任,还要承担着农村的各种风俗责任,比如说红白事随礼,这家结婚了,那家生孩子了,他家老人去世了,这种负担对农村妇女来说,压力也很大。而且丈夫不家,她们经常会感觉到孤立无援。第三,留守妇女现在还面临着各种社会偏见的影响。比如说现在网上流传很多的留守妇女的什么风流韵事,还有经常遭遇农村独身男人的性骚扰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留守妇女面临着很大的社会压力,在生活中不得不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国家统计局关于2011年中国农民工的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达到了2.53亿,比2010年增加了1065万,增长4.4%。其中,外出的农民工1.59亿人,比2010年增加了528万,增长了3.4%。黄浩明也作了一个统计,他说,在外出打工的1.59亿农民工里头,男性的比例占65.9%,已经结婚的占58.2%。照此测算,2011年中国的留守妇女应该在6000万左右,远远高于大家常说的全国留守妇女为4700万这个数字。但不管怎么说,留守妇女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善待。
张新华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外出务工、经商,在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她们挑起了农业生产、抚育子女、照顾老人的重担。就河南而言,农村留守妇女已达到600多万,其中80%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妇女的地位由过去的“顶半边天”变成了“顶多半边天”,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柔弱的肩膀担负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留守妇女通过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社会独立性有所增强,但总体上讲,她们还是一个弱势群体,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留守妇女遇到的最多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妇女权益的保障。张新华说,这主要体现在了留守妇女的人身侵害和财产损害问题上。丈夫外出,留守妇女没有了依靠,这使得她们很容易受到人身侵害。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遭受过性侵害的情况还很严重。另外,农村妇女的法律意识弱,遭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夫妻双方长期分居,很容易影响感情,妇女在农村又很难了解男方在城市的收入、财产状况,所以感情破裂以后,一旦离婚,女方的财产权益很容易遭到损害,如何保护自身合法财产问题一直困扰着留守妇女。除上述这些问题,还有很多其他问题存在,比如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缺乏、安全生产的事故、孩子的教育问题、老人赡养问题等等,都是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针对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河南省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进行各种补贴,帮助留守妇女改善生活环境。比如河南省妇联实施的“巾帼科技星火工程”,免费为农村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扶持了香菇、葡萄种植、养殖、板材加工等项目,使一大批农村留守妇女实现了就地就业,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务工。平顶山市妇联还开展了成立留守妇女互助组活动,帮助她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平顶山市老促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何振华,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下去走访等等形式,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中发现,农村的留守妇女,尤其是留守妇女当中的劳动力,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当中起的作用非常大,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面临着很多无奈,更多的则是说不出口的期盼。
第一,留守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在1103名留守妇女调查对象中,小学文化程度305人,占比27.6%;初中文化程度578人,占比52.4%;高中文化程度175人,占比1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45名。
第二,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生活质量低。调查的对象中, 62%的家庭都拥有10~15亩土地,13%的家庭拥有5亩以下土地,多数留守妇女都需要独立地承担着5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60%的妇女都表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她们说,丈夫在外面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有的甚至过年都回不来,家里面还有年迈的公婆及上学的孩子,每天出去跑几里路接送孩子,地还要靠自己去种,这样的劳动强度非常大。 第三,留守婦女子女教育压力很大。85%左右的留守妇女都认为,子女教育问题的压力太大了,多数人都因为自身文化程度比较低,很难对子女有一个好的学习辅导。
第四,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比较单调、匮乏。近年来,虽说农村的文化设施比过去有进展,也增加了不少,但总体来说,在经济落后地区还是很匮乏的。参与问卷调查的留守妇女普遍反映,生活上无助,内心比较空虚,有些闲余的时间,也就是串串门、看看电视、打打麻将。
针对留守妇女存在的现实情况,很多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希望,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政策法规层面上的支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民工家庭实现整体迁移。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体系,扩大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消除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二是积极发展本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本土就业。也可通过财政小额贴息贷款,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妇女的问题。三是提高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在制定农民培训计划时,应在培训指标和经费上向留守妇女倾斜。同时,通过建立留守妇女培训的长效机制,提升留守妇女的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四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留守妇女摒弃封建传统的束缚,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五是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精神生活,建设村级图书馆和活动场所,特别是要利用现有的妇女之家,开展宣传教育、维权服务、创业就业帮扶、健康知识培训、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好儿媳好婆婆的评选等特色活动,通过组织文体活动,引导农村留守妇女自觉弘扬家庭美德,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孤独的守望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子女和老人在迁移上的不同步,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增多,加之农村老人对故土留恋的情怀,农村留守老人也越来越多,成为农村最孤独的守望者。
据统计,全国农村有2000万左右留守老人,他们不仅不能享受到应有的“颐养天年”待遇,还要承担着更加繁重的农业生产任务,甚至还要帮助照看子孙。
农村留守老人年轻力壮时为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而今他们年迈力衰,本应该颐养天年,但青壮年子女外出打工,使他们不得不挑起抚养孙子、外孙及耕种责任田等多副重担。由于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有子女,不属于五保老人供养对象,也没有退休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因此,他们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劳动和子女补贴。而这种补贴方式缺乏稳定性,补贴标准往往又偏低,有的子女还视老人为负担,只知向老人索取,却不愿回报老人,致使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少得可怜,甚至陷入生活无着落的境地。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在老年人个人日常生活服务方面,基本上是靠自己照料和家庭成员照料,由养老机构、居委会、村委会、志愿人员、朋友邻居和保姆等社会服务的比例极小,即99%是自己生活或由家人照料。子女不在身边,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家庭氛围缺失,生活无人照料。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会成为难题。特别是当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去医院看病时,子女不在,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
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程度低、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心地善良等特点,通过托儿的蛊惑销售过期的假冒伪劣药物骗取农村留守老人的钱财。他们的流动性非常强,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这些留守老人明白被骗时他们早已逃之夭夭。这些假冒伪劣的药物若被服用,不仅起不到任何疗效,反而会耽误疾病的治疗,甚至危及留守老人的性命。另外,这些犯罪分子还利用花言巧语,通过上门编故事,说在外打工的子女出了问题,急需用钱,并谎称自己是他们的朋友,来骗财骗物,所骗对象多是男主人或子女长年离家打工,仅有老人留守的农村家庭。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犯罪分子利用农村治安防范力量薄弱的特点,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明目张胆的抢劫。
有专家指出,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建立起惠及每个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有相当大的难度,家庭养老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子女仍是抚养留守老人的绝对主力军。因此,如何提高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赡养和敬老养老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尊老、敬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年来,敬老养老的意识有不断淡化的趋势。一些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不佳,除了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直接相关外,还与一些子女的孝道意识有关。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有识之士建议要加大关爱力度。在进一步采取帮扶等措施帮助农村留守老人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应组织各种社会关爱行动,让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抚慰。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关爱留守老人的首要任务,汇集农村多方力量上门服务。同时,也要组织社会各界和志愿者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经常到农村留守老人家中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本文采写河南日报记者王志昭亦有贡献)
从经济学上来讲,这是经济欠发达向发达发展过度的产物。“三留”人员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这部分人员绝大部分居住在自然环境比较差,自然资源比较匮乏的地方,其突出表现是家庭收入比较低。
从社会学上来讲,这是一个庞大的且非常弱势的群体。“三留”人员的长期存在或总量不呈下降趋势,不仅给社会稳定带来诸多的影响,而且使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也难于构筑。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遭受着种种可测或不可测的遭遇。
可喜的是,我国各级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已经或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为“三留”人员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活防线。总结起来,也就是舆论要关注,政策要倾斜,社会要帮扶。
一言难尽的“留守”
6月8日下午,一场关注“留守妇女”的媒体沙龙在郑州召开,省内十多家主流媒体的编辑记者云集会场,与来自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河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以下简称老促会)关注妇女权益保障的人士共同探讨了一个让人很沉重的话题——留守妇女的权益保障。
此前,他们还讨论了另一个沉重的话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综合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统计分析,全国农村现有留守人员近亿人,其中留守儿童3000万左右,留守妇女4700万左右,留守老人2000万左右。有学者认为,此数字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实际上的农村留守人员可能比这些还多。
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对这个群体非常关注,这几年他和同事、学生走进河南、安徽、江苏、湖南、陕西、四川、江西等劳务输出大省,寻访了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倾听他们的心声,记录他们的生活。他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打工,把“386199”大部队留在了农村,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守望着故乡的土地,不但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每个独立的家庭付出了牺牲,而且还在传承着中国古老而醇厚的乡土文明,但也要看到,留守老人的孤苦晚年需要抚慰,留守妇女的艰难生活需要帮助,留守儿童更需要良好的教育。
缺失的爱
改革开放后,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高速的经济发展前景吸引了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但带来的另外一个社会现象则是,由于户籍管理、教育衔接的不配套,他们并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致使大量的学龄儿童不得不留在原籍地,于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便自然而然形成,这便是留守儿童。
有关专家给留守儿童的定义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了解,目前我国进城的农民工有2.53亿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3000万人。据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村仅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就有254万,居全国之冠。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要么是有爷爷奶奶代为照看,要么是寄宿在亲戚或学校里,亲情的缺失是这些儿童最大的痛。调查显示,有69.8%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只有11.3% 的留守儿童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说”。在教育态度方面,有70.8%的隔代亲人及73.1%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
父母不在身边,一些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寄托,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不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有的任性、冷漠、自卑闭锁,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且逆反心理严重,还有的因缺乏父母的监护而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另外,留守儿童也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
河南省老促会妇女权益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新华在河南多个地方专门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亲情缺失。她说,调查当中问到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什么时,80%的留守儿童说喜欢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爱或者母爱。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当中,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拥有父母的呵护,得到应有的亲情关怀,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生疏,有的子女甚至不愿意张口叫爸爸妈妈,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二是学习的基本工具难以保障。她说,当问及孩子们最需要什么的时候,有40%的留守儿童答:需要一个文具盒、一个作业本、一个篮球,或者一本辅导材料等。
三是性格偏执。由于缺少亲情或者缺少情感的关怀,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少,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不愿意和外界接触,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性格怪异,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四是学习兴趣降低。由于家庭监管缺失,学校在某种程度上的疏忽,社会存在着冷漠的一面,致使留守儿童對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违反课堂纪律、撒谎逃学、打架斗殴等时有发生。
五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缺位。她说,健全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往往因为祖父母文化偏低或年老体弱而无法顾及,或因托亲代管疏于管理,甚至还有大孩子带小孩子的状态,这就使这些孩子们在接受完整的学校、家庭、社会三大系统教育中缺位了家庭教育。
“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一直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一名通许县留守儿童在日记里写下的心声,道出了这个群体普遍存在的成长之痛。
朱玉青在洛阳市老促会妇女权益工作委员会工作,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也作了长期的观察和调研。她从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监护人情况、学业情况以及留守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洛阳市8万多名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共同外出打工的占到40%,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占到60%,其中父亲外出打工比较多,占83%,母亲外出打工占17%。 留守儿童家庭人均收入方面,年收入1000元以下的家庭占到26%,年收入1000~2000元的家庭占到28%,年收入2000~3000元的家庭占到26%,年收入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到20%。可以看出来,留守儿童家庭状况普遍不是太好。
在监护人情况方面,留守儿童多是交给祖辈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看管,且年龄偏大的比较多,监护人员中60岁以上的占到40%,50~60岁占到6%,40~50岁占到14%,30~40岁占到40%(多是父母一方外出)。同时,她也对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作了调查,小学以下占10%,小学占22%,初中占40%,高中占22%,大学仅占6%。
由于洛阳市比较重视义务阶段的学习教育,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还比较乐观,基本都是中等以上。朱玉青认为,当前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是和父母的亲情缺失,特别是父母都外出打工的,亲情逐渐淡漠,而且留守儿童心理负担比较重,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容易失落、孤僻、自卑,甚至对父母打工产生怨恨的情绪。
由此可以看出,親情缺失、监护缺位和教育缺乏,是造成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关专家指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农民工的经济支付能力和基本生活条件。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使农民工逐步具备带上子女进城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父母和子女分离的问题。其次,要加快社会管理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不仅要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也要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次,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条件,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寄宿条件,建立和完善对寄宿学习的留守儿童的管理机制,加强师资力量,提高管理和教育水平。
无言的期待
相对于留守儿童缺失的爱而言,留守妇女承载的似乎更加是无奈。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长期以来都在关注妇女权益保障问题,并根据情况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帮扶。秘书长黄浩明介绍说,目前,农村有大量的留守妇女,其实城镇也有一部分,只是大家并没太注意。她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面临三大难题:第一,由于丈夫外出打工,留守的妇女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不仅面临家庭的上有老、下有小,还要承担着较多的家务活动。第二,留守妇女经常面临着孤立无援,要自己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她们除了承担着重大的家庭责任,还要承担着农村的各种风俗责任,比如说红白事随礼,这家结婚了,那家生孩子了,他家老人去世了,这种负担对农村妇女来说,压力也很大。而且丈夫不家,她们经常会感觉到孤立无援。第三,留守妇女现在还面临着各种社会偏见的影响。比如说现在网上流传很多的留守妇女的什么风流韵事,还有经常遭遇农村独身男人的性骚扰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留守妇女面临着很大的社会压力,在生活中不得不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国家统计局关于2011年中国农民工的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达到了2.53亿,比2010年增加了1065万,增长4.4%。其中,外出的农民工1.59亿人,比2010年增加了528万,增长了3.4%。黄浩明也作了一个统计,他说,在外出打工的1.59亿农民工里头,男性的比例占65.9%,已经结婚的占58.2%。照此测算,2011年中国的留守妇女应该在6000万左右,远远高于大家常说的全国留守妇女为4700万这个数字。但不管怎么说,留守妇女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善待。
张新华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外出务工、经商,在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她们挑起了农业生产、抚育子女、照顾老人的重担。就河南而言,农村留守妇女已达到600多万,其中80%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妇女的地位由过去的“顶半边天”变成了“顶多半边天”,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柔弱的肩膀担负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留守妇女通过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社会独立性有所增强,但总体上讲,她们还是一个弱势群体,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留守妇女遇到的最多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妇女权益的保障。张新华说,这主要体现在了留守妇女的人身侵害和财产损害问题上。丈夫外出,留守妇女没有了依靠,这使得她们很容易受到人身侵害。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遭受过性侵害的情况还很严重。另外,农村妇女的法律意识弱,遭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夫妻双方长期分居,很容易影响感情,妇女在农村又很难了解男方在城市的收入、财产状况,所以感情破裂以后,一旦离婚,女方的财产权益很容易遭到损害,如何保护自身合法财产问题一直困扰着留守妇女。除上述这些问题,还有很多其他问题存在,比如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缺乏、安全生产的事故、孩子的教育问题、老人赡养问题等等,都是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针对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河南省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进行各种补贴,帮助留守妇女改善生活环境。比如河南省妇联实施的“巾帼科技星火工程”,免费为农村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扶持了香菇、葡萄种植、养殖、板材加工等项目,使一大批农村留守妇女实现了就地就业,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务工。平顶山市妇联还开展了成立留守妇女互助组活动,帮助她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平顶山市老促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何振华,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下去走访等等形式,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中发现,农村的留守妇女,尤其是留守妇女当中的劳动力,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当中起的作用非常大,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面临着很多无奈,更多的则是说不出口的期盼。
第一,留守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在1103名留守妇女调查对象中,小学文化程度305人,占比27.6%;初中文化程度578人,占比52.4%;高中文化程度175人,占比1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45名。
第二,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生活质量低。调查的对象中, 62%的家庭都拥有10~15亩土地,13%的家庭拥有5亩以下土地,多数留守妇女都需要独立地承担着5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60%的妇女都表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她们说,丈夫在外面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有的甚至过年都回不来,家里面还有年迈的公婆及上学的孩子,每天出去跑几里路接送孩子,地还要靠自己去种,这样的劳动强度非常大。 第三,留守婦女子女教育压力很大。85%左右的留守妇女都认为,子女教育问题的压力太大了,多数人都因为自身文化程度比较低,很难对子女有一个好的学习辅导。
第四,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比较单调、匮乏。近年来,虽说农村的文化设施比过去有进展,也增加了不少,但总体来说,在经济落后地区还是很匮乏的。参与问卷调查的留守妇女普遍反映,生活上无助,内心比较空虚,有些闲余的时间,也就是串串门、看看电视、打打麻将。
针对留守妇女存在的现实情况,很多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希望,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政策法规层面上的支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民工家庭实现整体迁移。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体系,扩大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消除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二是积极发展本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本土就业。也可通过财政小额贴息贷款,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妇女的问题。三是提高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在制定农民培训计划时,应在培训指标和经费上向留守妇女倾斜。同时,通过建立留守妇女培训的长效机制,提升留守妇女的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四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留守妇女摒弃封建传统的束缚,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五是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精神生活,建设村级图书馆和活动场所,特别是要利用现有的妇女之家,开展宣传教育、维权服务、创业就业帮扶、健康知识培训、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好儿媳好婆婆的评选等特色活动,通过组织文体活动,引导农村留守妇女自觉弘扬家庭美德,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孤独的守望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子女和老人在迁移上的不同步,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增多,加之农村老人对故土留恋的情怀,农村留守老人也越来越多,成为农村最孤独的守望者。
据统计,全国农村有2000万左右留守老人,他们不仅不能享受到应有的“颐养天年”待遇,还要承担着更加繁重的农业生产任务,甚至还要帮助照看子孙。
农村留守老人年轻力壮时为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而今他们年迈力衰,本应该颐养天年,但青壮年子女外出打工,使他们不得不挑起抚养孙子、外孙及耕种责任田等多副重担。由于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有子女,不属于五保老人供养对象,也没有退休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因此,他们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劳动和子女补贴。而这种补贴方式缺乏稳定性,补贴标准往往又偏低,有的子女还视老人为负担,只知向老人索取,却不愿回报老人,致使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少得可怜,甚至陷入生活无着落的境地。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在老年人个人日常生活服务方面,基本上是靠自己照料和家庭成员照料,由养老机构、居委会、村委会、志愿人员、朋友邻居和保姆等社会服务的比例极小,即99%是自己生活或由家人照料。子女不在身边,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家庭氛围缺失,生活无人照料。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会成为难题。特别是当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去医院看病时,子女不在,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
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程度低、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心地善良等特点,通过托儿的蛊惑销售过期的假冒伪劣药物骗取农村留守老人的钱财。他们的流动性非常强,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这些留守老人明白被骗时他们早已逃之夭夭。这些假冒伪劣的药物若被服用,不仅起不到任何疗效,反而会耽误疾病的治疗,甚至危及留守老人的性命。另外,这些犯罪分子还利用花言巧语,通过上门编故事,说在外打工的子女出了问题,急需用钱,并谎称自己是他们的朋友,来骗财骗物,所骗对象多是男主人或子女长年离家打工,仅有老人留守的农村家庭。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犯罪分子利用农村治安防范力量薄弱的特点,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明目张胆的抢劫。
有专家指出,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建立起惠及每个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有相当大的难度,家庭养老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子女仍是抚养留守老人的绝对主力军。因此,如何提高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赡养和敬老养老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尊老、敬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年来,敬老养老的意识有不断淡化的趋势。一些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不佳,除了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直接相关外,还与一些子女的孝道意识有关。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有识之士建议要加大关爱力度。在进一步采取帮扶等措施帮助农村留守老人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应组织各种社会关爱行动,让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抚慰。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关爱留守老人的首要任务,汇集农村多方力量上门服务。同时,也要组织社会各界和志愿者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经常到农村留守老人家中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本文采写河南日报记者王志昭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