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万物春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ting_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之间又是一年清明节,也自然容易让人想起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纷纷常有,欲断魂大可不必,清明虽然是一个祭奠亡人的节日,但更是一个踏青的节日、春游的节日、放风筝的节日。
  春日风光,清明最佳,到处是杨柳的青,梨花的白和杏花的红。在这个景色宜人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很容易让人想起去世的亲人,想起亲人的音容笑貌。
  《祭义》上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当然,古人也不相信“鬼”,祭祀也是活着的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他们心中的“鬼”正像《论衡》中说的一样:“人死精神升天,骸骨归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古人认为人死后,魂魄分开,魂上天,魄入地,所以他们祭奠祖先时,既要用“烟火香味”祭奠他的魂气,又要用“谷食”祭奠他的形魄,这就是古人清明节上坟的主要意思。
  “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清明节前后,各地都会给先人扫墓,但扫墓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如老北京人扫墓并不在清明节当天,因为只有僧人才在清明节这天祭扫坟茔,他们扫墓多在清明节前几天的“单日”进行。现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上坟烧纸的俗语:“清明节烧前,十月一烧后。”在台湾的农村地区,每当扫完墓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越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越发达,所以主人很乐意把“发粿”或者金钱分送给那些孩子们。这至少说明,清明节不是一个悲伤的节日,它是一个热闹的节日。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当然,在我国古代,南北方扫墓的差异还是不小的,北方人重祭墓,南方人扫墓后多有踏青郊游之举。明人谢肇制《五杂俎》卷二记载:“北人重墓祭,余在山东,每遇寒食,郊外哭声相望,至不忍闻。而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暮,坟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张岱也在《陶庵梦忆》中写道:“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妆,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为常。”
  每年的清明前后,我都要去一趟南方,去看看那些返青的禾苗,去看看那些缤纷的樱花,去看看那些灿烂的油菜花……鍛炼锻炼身体,活动活动筋骨,陶冶陶冶情操,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一语道破天机,把我们的心一下子带到了野外。
  春风和畅,万物萌动,大自然的空气格外清新,选择这样的季节走出家门,到郊外去,到田野去,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泛舟水中,怡然自得;登山攀岩,磨炼意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春游,既领略了大自然的奇妙风光,又锻炼了自己“冬蛰”过的身体,还增长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是一举三得呀。
  清明时节,春风和煦,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人们结伴而游,心情格外愉悦,精神也格外振奋。同时踏青还能让我们结识不少朋友,认识不少伙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三,也在清明这个季节里。
  放风筝也是我的最爱。“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了。元代诗人谢宗可《纸鸢》一诗,又把当时人们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风游遍绿杨天。黄昏人倚楼头望,添个红灯到上边。”
  “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带着孩子爱人去公园、田野放风筝吧,把孩子的心放飞,把家人的梦放飞。天上白云飘飘,地上芳草萋萋,“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让我们吟着苏东坡的诗句,到田野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去扫墓,去踏青,去荡秋千,去斗百草,去放风筝……
其他文献
面色蒼白、经常手脚冰凉的女性,不妨用地机穴来养血美容。地,中医认为脾胃犹如土地生养万物般化生人体所需的气血。机,一指枢机,言其重要,又指生机。该穴能使气血充盈、人体生机旺盛。  地机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俞穴,具有健运脾胃、补气养血的作用。《黄帝内经》认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的虚盛和运行的通畅与否,影响着人体健康。气血不足、运行受阻,不能濡养头面或者不能通达四肢,就会表现出面色苍白、手脚冰凉
期刊
从年前开始,近来每天打开手机,接收到的都是有关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消息。广州阳光医疗中心心理科医师周慧介绍,焦虑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过度关注疫情的危险性,不仅对自身的健康有影响,更可能会造成谣言的传播,不利于疫情防控。因此,我们面对焦虑,也要做好心理防护。  焦虑的分型  现实性焦虑: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反应与现实相适应,是一个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正常情绪反
期刊
众所周知,儒学大师马一浮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抗日战争的爆发,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他于1938年2月主动给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写信,表达了愿意出山到浙大讲学的期望。竺可桢当即发出邀请,马一浮随后在浙大讲学近一年。  浙大以古代对待大师的标准对待马一浮,为他找了最好的房屋,一周也只上两到三次公开课。当时,浙大仅有两辆黄包车,校方专门规定,随时待命为马一浮服务,如果路途较远,他则可以
期刊
1925年,许地山从美国搭乘游轮到牛津大学留学。得知消息后,郑振铎写信向许地山求援。当时,郑振铎正在编写《中国俗文学史》一书,但国内有关五代十国时期的资料难觅踪迹,听说大英博物馆珍藏有大量敦煌莫高窟资料,特请许地山帮忙。  留学期间,许地山最喜欢的地方是博物馆和图书馆,常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查资料自然不在话下。但大英博物馆有一条特殊规定,资料只许现场阅读,不允许抄录。为了完成朋友交代的任务,许地山
期刊
在日本大学物理系的新生课堂上,工藤聪一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飞机为什么要涂成白色?确实,世界上大约90%的飞机外观都是白色,而大多数航空公司使用的也都是白色飞机。  “白色好看吧”“白色更显眼”……同学们议论纷纷,但没人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最后,有同学说:“也许根本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可能一开始只是随便用了一种颜色,恰好选了白色而已。后来,大家便都跟着效仿起来。”没想到,这个说法竟得到了很多人的附
期刊
大杓鹬(dà sháo yù)、鹡鸰(jī líng)、鹪鹩(jiāo liáo)、鸺鹠(xiū liú)……刚接触观鸟,许多人就差点被“报鸟名”吓退了,鸟的名字里,怎么有那么多不认识的字?  一查字典才发现,原来这些鸟字旁、有时连输入法都拼不出来的生僻字并非鸟类学家的生造,大部分都古已有之。上古时期,先民就根据鸟的体形样态、颜色花纹、动作习性,乃至鸣叫声,对它们进行了粗略的分类,并造出不同的字分
期刊
读《本心斋蔬食谱》,发现一道非常有意思的食物,名叫“贻来”。“贻来,来,小麦也,今水引蝴蝶面。贻我来思,玉屑尘细。六出飞花,天一生水。”意思是别人赠我麦子,它的粉像玉屑微尘一样细腻,像天降雪花一样洁白,我把它做成水引蝴蝶面来招待客人。  宋代以后,汤饼开始成为各种水煮无馅面食的统称,“蝴蝶面”也是其中一种。宋代林洪《山家清供》中记有“梅花汤饼”:用浸了白梅花、檀香粉的水和面做馄饨皮状,再用梅花状的
期刊
山水画是从宋代开始取代人物画,成为主流的。随着北宋对科举制的完善,士大夫主宰了宋代及以后的艺术文化。山水作为一种更能反映他们精神境界的主题,受到追捧。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为何山水画中多见渔夫却不见农夫?日本汉学家宫崎法子认为,这样的选择是具有深意的。在中国文学或哲学传统中,在《楚辞》《庄子》的影响下,渔夫俨然是一种不拘泥于现实世界、不被任何东西束缚的存在,代表了逸世和桃花源的理想。而不同人笔下
期刊
伍连德的一生丰富多彩、曲折坎坷,是从晚清到民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尤其是在1910年—1911年东三省大鼠疫中,他作为清政府的全权总医官,率领东三省防疫人员,阻击了这场百年不遇的烈性传染病的流行,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  “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这是梁启超写下的对伍连德的评价。  疫情  1910年年底,伍连德见到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台于
期刊
一次在公交车上,听见一个年轻人说“生活没劲,没多大意思”。年轻的脸,却一脸的颓废,他的这句话让我想起老家一位老伯的话—用劲生活。  老伯种了一辈子的庄稼,勤劳本分,但命运坎坷。年轻时修水库扭伤了腰,由于没有及时治疗,落下了病根,导致不能挑重担子。老伯买了一辆三轮车,靠蹬三轮车也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靠这辆三轮车,他运出去一车车的有机肥,拉回来一车车的粮食谷物,也拉扯大了几个和我们同龄的娃娃。我们读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