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利信息化存在于水利现代化的各个环节,水利现代化对水利信息化有重要的依赖关系;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要从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强化职能、加大投入,以及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水利信息化科学地应用于洪涝干旱灾害防治、水资源管理、新治水思路的实施、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水利政府部门职能改革转变等层面,积极推动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 水利现代化 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TV1 文献标识码:TV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636―01
1 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历史及现状
20世纪末期以来建成的水利工程基本上都包含相对独立的、满足工程本地管理需要的信息化系统,根据需要建设水闸自动监控、视频监视、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水利工程运行状态监测、区域水文自动测报等信息化系统,其资金投入面广分散,数量难以统计。
“十五”、“十一五”期间建成的这些系统和网络,以及正在建设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已经在水利政务管理、防汛抗旱、水土保持及山洪灾害预警信息采集发布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水利政务管理的电子化和政务信息公开,有效改善了政务管理的运行机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全面提升了防汛、抗旱、减灾的信息采集传输发布,以及预警预报的效率、质量和水平,为防汛、抗旱、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虽然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在发展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1)对于如何运用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问题研究不深。“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提出已近十年,但对其的研究落实还不透彻,还没能全面、科学、合理地在水利规划设计中体现该发展思路。虽然“十五”、“十一五”期间水利规划抓得比较有成效,但主要偏重于水利工程。特别是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中,对于水利工程中如何运用信息化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往往不是侧重点。在工程设计中通常只会考虑工程本身的一些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工程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有的因资金不足等原因被核减,资源共享方面考虑也不足。工程本身建设的信息化系统也是标准不一,有些工程中采用的技术比较先进,有些则比较落后;有些工程应用新技术较全面,有些则比较片面。
2)信息化部门的水利职能作用不够显现。赋予水利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能还有限,一般还限定在运行维护管理层面;对于水利信息化项目的立项设计审查、建设监督等方面的职能不足。水利工程初步设计中不管是否包含水利信息化建设内容,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基本上不能够参加审查,更谈不上在工程项目审批及建设中发挥监督作用。这样工程设计中是否需要水利信息化内容,有关的管理部门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否需要改进、完善或者是全面建设,工程中的水利信息化与总体信息化规划是否合理衔接,信息资源共享如何实现,资金投入是否合理等问题的解决有可能就不很全面。
3)资金投入与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不相適应。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远达不到有关标准规范及满足实际需要的要求。由于信息化建设应用的都是高科技技术,投入 2 000 万,好像是 1 个大数字,但它与工程投入相比,也只是个零头。立项难及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达不到国家、有关部委及水利部颁发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比如,水利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水利部门也只是采取一些最为常规的网路信息安全措施,有的甚至还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网络及信息安全体系还很不完善,远不符合国家《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标准要求;水利应用软件开发投入更是不足。
4)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有待推进。由于以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立,社会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界限不清,信息服务合理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信息资源的占有者都希望共享其它占有者的信息资源,却不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供共享,单向的共享愿望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壁垒。另外水利工程中建设的水利信息化系统,其信息资源往往只能在本地应用,其他相关及上级有关部门还不能共享。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工程的设计、施工单位不同,设计标准存在差异,共享整合改造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这些问题制约着水利信息化的科学发展,相应地也制约着水利现代化进程。
2 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研究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内涵。水利信息化是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提升水利业务的效率和效益的过程。水利现代化的内涵概括如下: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和理念转变人类传统的治水思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水利科技,用现代水管理制度和先进技术改革水管理的动态过程;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有效节约、积极保护和有效管理,以水利现代化建设支持与保障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水利信息化及现代化的内涵可以看出,水利信息化存在于水利现代化的各个环节,水利现代化对水利信息化有重要的依赖关系;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水利信息化是提升洪涝干旱灾害防治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是实现新的治水思路、保障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科技水平的需要,是水利政府部门改革转变职能的重要手段。水利信息化对水利现代化具有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各种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信息技术武装水利,将大大加快水利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水利建设、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将日益提高。水利现代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对水利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为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提供机遇和动力。因此,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 2 者之间内在是联系的,不是相互孤立的,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2者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前者的发展必然推进后者,而后者的发展反过来要求前者加速进步。水利信息化的推进必然加速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3 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对策
长期的水利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拓展水利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整体效益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利信息化可以应用在水利行业的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利工程管理、水土保持与水生态管理及水行政管理等层面,以加速这些层面的现代化进程;实现“数字水利”,即是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那么,如何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需要科学对待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各个层面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科学对策。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需要以人为本,提高水利管理科技含量,减少人工消耗;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抓住重点,兼顾全面,做好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要不断加强水利信息化投入,以持续有效地推进现代化进程;在建设的同时要科学地安排运行管理,保障建设成果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效益,提高水利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可以采取以下 6 个方面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需要高度重视水利现代化工作,在开展各类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除了以“民生水利”为主线外,还应注重信息化建设,把水利信息化建设放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贯彻执行“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2)加强科学规划设计、统筹安排。做好调查研究,理清各单位、部门直至工程本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以促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按照资源整合、统一标准、综合利用、科学管理、上下衔接、有序推进的要求,从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开始,做好水利信息化规划,并在工程规划设计中按照水利信息化总体规划要求,科学安排信息化的建设比重,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3)强化职能。要强化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归口作用,建立分工合理、责任明晰、运转高效的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要赋予信息化管理部门在有关信息化的規划、立项、设计、审查(审批)、建设等方面的行业管理职能,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信息化管理部门应能全程参与水利工程各类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监督,以保证分散建设的水利信息化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避免资源浪费。信息化部门应充分贯彻落实“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方针,在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发挥行业主导作用。
4)加大资金投入。现代化需要采用的是高科技,高科技是要有投入的,水利信息化也不例外。水利部门要抓住 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给水利创造的大好时机,找好切入点,争取信息化项目立项,积极争取投入渠道,切实增加建设投入。作为财政、计划管理部门,也要更加积极地支持水利信息化建设,对于有利于促进水利现代化的水利信息化项目,积极给予立项,进一步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
5)完善运行管理体制。近几年实施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正在开展中的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将是水利信息资源采集管理水平提高的标志性建设。建好了这些系统,要让其发挥应有的效益和作用,管理的落实是关键。水利信息化系统“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七分管理就要求各有关管理部门,要建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切实落实运行维护管理。水利主管部门要改革完善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和保障运行维护经费,将运行维护管理常态化。
6)加速推进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统一技术标准、运行环境、安全保障、数据中心和门户”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前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和民生水利发展需求,积极开拓水利信息化新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促进水利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曾焱,成建国,王爱莉,等. 2010 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15-18.
[2]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SL/Z376-2007 水利信息化常用术语[S].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6.
[3] 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 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 中国水利,2004 (04): 28-31.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 水利现代化 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TV1 文献标识码:TV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636―01
1 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历史及现状
20世纪末期以来建成的水利工程基本上都包含相对独立的、满足工程本地管理需要的信息化系统,根据需要建设水闸自动监控、视频监视、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水利工程运行状态监测、区域水文自动测报等信息化系统,其资金投入面广分散,数量难以统计。
“十五”、“十一五”期间建成的这些系统和网络,以及正在建设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已经在水利政务管理、防汛抗旱、水土保持及山洪灾害预警信息采集发布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水利政务管理的电子化和政务信息公开,有效改善了政务管理的运行机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全面提升了防汛、抗旱、减灾的信息采集传输发布,以及预警预报的效率、质量和水平,为防汛、抗旱、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虽然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在发展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1)对于如何运用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问题研究不深。“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提出已近十年,但对其的研究落实还不透彻,还没能全面、科学、合理地在水利规划设计中体现该发展思路。虽然“十五”、“十一五”期间水利规划抓得比较有成效,但主要偏重于水利工程。特别是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中,对于水利工程中如何运用信息化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往往不是侧重点。在工程设计中通常只会考虑工程本身的一些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工程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有的因资金不足等原因被核减,资源共享方面考虑也不足。工程本身建设的信息化系统也是标准不一,有些工程中采用的技术比较先进,有些则比较落后;有些工程应用新技术较全面,有些则比较片面。
2)信息化部门的水利职能作用不够显现。赋予水利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能还有限,一般还限定在运行维护管理层面;对于水利信息化项目的立项设计审查、建设监督等方面的职能不足。水利工程初步设计中不管是否包含水利信息化建设内容,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基本上不能够参加审查,更谈不上在工程项目审批及建设中发挥监督作用。这样工程设计中是否需要水利信息化内容,有关的管理部门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否需要改进、完善或者是全面建设,工程中的水利信息化与总体信息化规划是否合理衔接,信息资源共享如何实现,资金投入是否合理等问题的解决有可能就不很全面。
3)资金投入与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不相適应。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远达不到有关标准规范及满足实际需要的要求。由于信息化建设应用的都是高科技技术,投入 2 000 万,好像是 1 个大数字,但它与工程投入相比,也只是个零头。立项难及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达不到国家、有关部委及水利部颁发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比如,水利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水利部门也只是采取一些最为常规的网路信息安全措施,有的甚至还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网络及信息安全体系还很不完善,远不符合国家《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标准要求;水利应用软件开发投入更是不足。
4)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有待推进。由于以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立,社会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界限不清,信息服务合理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信息资源的占有者都希望共享其它占有者的信息资源,却不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供共享,单向的共享愿望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壁垒。另外水利工程中建设的水利信息化系统,其信息资源往往只能在本地应用,其他相关及上级有关部门还不能共享。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工程的设计、施工单位不同,设计标准存在差异,共享整合改造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这些问题制约着水利信息化的科学发展,相应地也制约着水利现代化进程。
2 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研究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内涵。水利信息化是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提升水利业务的效率和效益的过程。水利现代化的内涵概括如下: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和理念转变人类传统的治水思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水利科技,用现代水管理制度和先进技术改革水管理的动态过程;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有效节约、积极保护和有效管理,以水利现代化建设支持与保障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水利信息化及现代化的内涵可以看出,水利信息化存在于水利现代化的各个环节,水利现代化对水利信息化有重要的依赖关系;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水利信息化是提升洪涝干旱灾害防治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是实现新的治水思路、保障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科技水平的需要,是水利政府部门改革转变职能的重要手段。水利信息化对水利现代化具有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各种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信息技术武装水利,将大大加快水利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水利建设、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将日益提高。水利现代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对水利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为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提供机遇和动力。因此,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 2 者之间内在是联系的,不是相互孤立的,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2者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前者的发展必然推进后者,而后者的发展反过来要求前者加速进步。水利信息化的推进必然加速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3 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对策
长期的水利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拓展水利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整体效益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利信息化可以应用在水利行业的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利工程管理、水土保持与水生态管理及水行政管理等层面,以加速这些层面的现代化进程;实现“数字水利”,即是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那么,如何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需要科学对待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各个层面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科学对策。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需要以人为本,提高水利管理科技含量,减少人工消耗;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抓住重点,兼顾全面,做好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要不断加强水利信息化投入,以持续有效地推进现代化进程;在建设的同时要科学地安排运行管理,保障建设成果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效益,提高水利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可以采取以下 6 个方面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需要高度重视水利现代化工作,在开展各类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除了以“民生水利”为主线外,还应注重信息化建设,把水利信息化建设放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贯彻执行“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2)加强科学规划设计、统筹安排。做好调查研究,理清各单位、部门直至工程本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以促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按照资源整合、统一标准、综合利用、科学管理、上下衔接、有序推进的要求,从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开始,做好水利信息化规划,并在工程规划设计中按照水利信息化总体规划要求,科学安排信息化的建设比重,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3)强化职能。要强化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归口作用,建立分工合理、责任明晰、运转高效的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要赋予信息化管理部门在有关信息化的規划、立项、设计、审查(审批)、建设等方面的行业管理职能,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信息化管理部门应能全程参与水利工程各类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监督,以保证分散建设的水利信息化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避免资源浪费。信息化部门应充分贯彻落实“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方针,在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发挥行业主导作用。
4)加大资金投入。现代化需要采用的是高科技,高科技是要有投入的,水利信息化也不例外。水利部门要抓住 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给水利创造的大好时机,找好切入点,争取信息化项目立项,积极争取投入渠道,切实增加建设投入。作为财政、计划管理部门,也要更加积极地支持水利信息化建设,对于有利于促进水利现代化的水利信息化项目,积极给予立项,进一步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
5)完善运行管理体制。近几年实施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正在开展中的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将是水利信息资源采集管理水平提高的标志性建设。建好了这些系统,要让其发挥应有的效益和作用,管理的落实是关键。水利信息化系统“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七分管理就要求各有关管理部门,要建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切实落实运行维护管理。水利主管部门要改革完善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和保障运行维护经费,将运行维护管理常态化。
6)加速推进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统一技术标准、运行环境、安全保障、数据中心和门户”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前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和民生水利发展需求,积极开拓水利信息化新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促进水利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曾焱,成建国,王爱莉,等. 2010 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15-18.
[2]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SL/Z376-2007 水利信息化常用术语[S].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6.
[3] 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 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 中国水利,2004 (04): 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