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边江畔的朴陶和姑娘(诗歌)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山中闪烁着一条银链子,
  只有它啊,
  ——把边江最先迎接曙光。
  绿色的岸边有一匹小黄马,
  它背上坐着一个傣姑娘。③
  小黄马啊!
  你为什么不安地嘶叫?
  你不怕打扰了姑娘的沉思?
  姑娘,
  你是在迷恋那东方吗?
  东方是越来越红了。
  你是在追索那边疆的苦日月吗?
  它是一去不复返了。
  姑娘啊!
  你绝不是无缘无故……
  你的心飞到哪里去了?
  姑娘阖上眼睛,
  低低地唱:
  是一个早晨啊,
  使她难忘:
  把边江流向太阳,
  山道上驰来一匹骏马,
  一位战士伏在它的背上;
  惊起了阿爹,
  他举起猎枪。
  阿爹啊,
  你的眼花了,
  你没见他钢盔上的红星?
  你没看见他那像春草一样的衣裳?
  可不要一弹指后悔莫及,
  快快放下枪!
  见亲人为什么要盖上脸哩!
  我上前抬下受伤的战士。
  早晨升起松枝火来熬菌儿,
  晚上灯下剥松子儿;
  小小竹舍有了不断的笑声。
  他胸前挂满了金奖章,
  他口口声声称我姑娘,
  他在战火中前进过一万里,
  他过的河比我的头发还要多,
  他打死的敌人赛过阿爹打死的麋鹿和岩羊。
  境外的洋鬼④用冷枪伤了他,
  骏马把贵客驮到把边江,
  我家添了多少欢笑,
  他一点也不嫌我是个半懂汉语的傣姑娘。
  他有家,家在遥远的东北,
  他有两个姊妹三个兄弟,
  还有白发苍苍的爹娘;
  他家乡不生长槟榔和菠萝,
  他家乡可有大豆和高粱;
  他是一个勤快的客人,
  他睡在床上给我家编渔网;
  两匹骏马并槽喂啊,
  战士听我把歌唱。
  月儿圆了,月儿缺了!
  三个月战士伤好了。
  我真想不到啊,
  他能起身就要离开采药敷伤的姑娘。
  阻拦是无用的,
  战士说:“再见吧!
  为了祖国我又要把马上。”
  阿爹送他一枝竹根当马鞭,
  我送他什么呢,
  送什么才能表明我的心肠?
  送你一条我下田戴的绣花头巾,
  火药味里你会闻到把边江的稻米香;
  给你一顶平篾帽⑤,
  烈日下你会想起傣姑娘;
  给你一袋我亲手研的百合粉,
  行军途中你冲甜汤;
  给你一根针和千条线,
  远征道上你自己补衣裳;
  莫怪我不能再给你补啊,
  千条线儿都是我亲手纺;
  给你一朵迎春花,
  花儿焦了你会想起把边江畔她正在怒放。
  战士打马走了!
  “再见!朴陶和姑娘!”
  他骠悍的影子消逝了,
  该死的树林吞没了他。
  把边江一年没变样,
  只是日子比以前更明亮,
  战士在哪里呢?
  绣花头巾旧了吧?
  篾帽可还在你的肩上?
  百合粉喝完了吧?
  你用针线可曾补衣裳?
  战士啊!
  小心挥动你那竹根马鞭,
  哀牢山⑥中的道路像羊肠。
  春天又来了,
  迎春花又开放;
  远征的战士啊,
  你难道不怀念把边江岸的朴陶和姑娘?
  ——像怀念你的东北那样!
  姑娘的歌越唱越高,
  朴陶走出小竹房,
  老人用明亮的眼睛注视着爱女,
  粗糙多纹的手握着猎枪。
  “阿爹!
  我可是在胡想哩,
  他可会惦着我们傣族朴陶和姑娘?”
  “傻孩子啊!
  他不是看不起傣族朴陶和姑娘,
  正因为他牢牢地惦着我们呀,
  他才不停地巡逻在边疆;
  他不是忘了我们啊,
  他还许耽心我们把他忘。”
  姑娘面向太阳,
  眼前闪烁着霞光。
  边防军战士驰骋在霞光中,
  他们狠狠地向阴谋者开枪。
  他们背后是和平,
  他们背后迎春花开放,
  他们背后遍地是庄稼,
  他们背后遍山是牛羊,
  他们背后还有你们,
  ——把边江畔的朴陶和姑娘。
  ①把边江位于云南南部。
  ②傣语:老大爹。
  ③云南边境的一种民族。
  ④边境人民称帝国主义军队为洋鬼。
  ⑤傣族姑娘专有的一种平顶竹编帽。
  ⑥位于滇南的山脉。
  一九五二年春于哀牢山丛中
  【按照原文重排,保留原样。】
  作者简介:
  白桦(1930年—2019年1月15日),原名陈佑华,剧作家、诗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宣传干事、教育干事、师俱乐部主任职务。1952年曾在贺龙身边工作,此后在昆明军区和总政治部创作室任创作员。1961年调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任編辑、编剧,1964年调武汉军区话剧团任编剧。1985年转业到上海作家协会,任副主席。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作品《妈妈呀,妈妈!》《爱,凝固在心里》《远方有个女儿国》等,担任《山间铃响马帮来》《曙光》《今夜星光灿烂》《杨贵妃》《宰相刘罗锅》等多部影视剧编剧。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6年获得云南省繁荣文学艺术特别贡献奖,2011年获得第19届柔刚诗歌奖荣誉奖,2017年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
其他文献
邓友梅是一位颇具胆识的作家。半个多世纪前,他因在“悬崖”之上跳舞而被铐上沉重的枷锁,历史已然陈旧,但其思想与胆识并未倒下或褪色。时过境迁,以今日之视角回溯历史,记忆与思想重新发酵,这朵“重放的鲜花”或许会呈现出不同的维度与底色。  于是,我回到了那个敏感的历史节点,重返历史现场。我试图同充满矛盾性的“我”一起站在“悬崖”边上,“我”在朴质传统的妻子和浪漫现代的加丽亚两位女性之间徘徊,此刻,我真真切
期刊
主持人语:  “萧长春死了媳妇,三年还没有续上。”读过浩然三卷本长篇小说《艳阳天》的,这开篇的第一句叙述几乎都能记住,经典得如同《变形记》《百年孤独》首句:“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雷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还有《白鹿原》的开头:“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
期刊
汤成难的小说,源于“建筑”的冲动,甚或是一个建筑师的本能,“是一种让别人知道我们是谁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醒我们自己不要忘记的渴望”,而石头、树木、沙,钢材、砖块、混凝土,棉花、麻绳、布匹,既是材料和装饰,也是语言和张力,正如汤成难自己所说:“可你并不喜欢这种主旨先行的方式,你更倾向于搜集材料过程中,面对一块石头的诚意。而这些真诚、天真、诚恳的部分,正是你当初从事小说创作的原动力。”(见本期汤成难《一个
期刊
读同龄人的小说总是很有意思。相似的成长经验常常让我们更容易对小说中的某些描写感同身受。同时,同龄作家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就像一面镜子,与自己的平日的阅读和观察互为印证,甚至能启发新的学术思考。  梁宝星的小说《海边别墅》,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现代派的气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文学史上的两大思潮。尽管在此名目下的流派林林总总,对其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但总体而言,读者和学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都会有一个基本的
期刊
1  陈培浩:本期我们从梁鼐的小说《哈布特格与公牛角》談起。这个小说很有意思,特别是它跟余华《鲜血梅花》之间所构成的互文性关系。梁鼐的叙事语言非常老练圆熟,看得出你对余华的钟情。不过,年轻作家在上辈作家的后面写作都努力摆脱“影响的焦虑”,不愿让人看出“影响”,希望另辟蹊径、别开新境。所以,你这篇小说的构思和写作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梁鼐:很高兴能与两位老师对谈,感谢《鸭绿江》给我这次机会。陈老师所
期刊
主持人语:  在书柜里翻找了一会儿,找到了白桦的长篇小说《妈妈呀,妈妈!》《远方有个女儿国》,收入“诗人丛书”的诗集《情思》和《白桦剧作选》。记得自己还有白桦的诗集《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和一本短篇小说集《边疆的声音》,急匆匆的,竟然没有找到。倒是《今夜星光灿烂》《吴王金戈越王剑》《苦恋》《孔雀公主》等文学剧本,在几本过往的刊物上格外醒目。20世纪80、90年代的“白桦”,亭亭玉立于改革开放最为前沿
期刊
小说写作有所谓宽阔的常道,也有逼仄的羊肠小道。走常道的小说,当然要有故事、人物、环境,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血肉饱满,细节耐人寻味。走常道的小说最容易被大众读者所喜爱,因为关于它们早沉淀下一套行之有效的解码方式。但小说家偏也有热爱行走在刀锋上的。将小说大部分常规的道路都舍弃了,从一种逼仄的角度去探寻宽阔的可能性,这就是小说实验的意义。某种意义上,《黏腻故事》就是这样的小说。  《黏腻故事》是一篇很别致
期刊
浩然虽以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北京文艺》1956年11月号)登上文坛,但内心实则有着为中国农村的集体化道路写史立传的史传意识和长篇情结。因此,他崭露头角之后一度急于求成,尝试写出并不成功的长篇《狂涛巨浪》。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萧也牧做了退稿处理,并建议他先从短篇小说入门,像画家先要打好素描底子一样,练好基本功后再做长篇。此后,浩然进入短篇小说创作的自觉期,集中精力专攻短篇,至1962年动笔写作《
期刊
1  陈培浩:本期我们一起从梁宝星的《海边别墅》说起。应该说,这篇小说从题材到写法都和我们这个栏目很配。宝星是近年颇受关注的“90后”作家,《海边别墅》写得很有特点和想象力,宝星先请你谈谈这篇小说写作的缘起和背景吧。  梁宝星:去年十二月,我一个人沿着海边旅行。从北海到海口去的时候,我在海上漂泊了一个晚上,船在海口靠岸的时候是早上六点钟,我晕乎乎的,没有马上打车,而是沿着西海边的公路走了好远的路,
期刊
搬进新居后,苏沫兴奋了好久。十五层,多木城的制高点,视线扯出很宽很远。绿的山,白的云,还有,整个多木城盆景一样捧在眼皮底下,惬意,舒心。其实,惬意里,还含着一层不为人知的感受,就是屋子里的静。静养心,她甚至觉得,静也养颜。然而,周一从市里的家回来后,惬意的日子戛然而止。一直空闲的隔壁人家住进了人,才猛然发现,两家共用的那面墙,竟像层布似的,不隔音。  苏沫想象不出隔壁女人的样子。嗓音偏粗,声调高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