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创设情景问题、讲究语言艺术、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等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中物理; 有效性; 情景问题; 语言艺术; 实验教学
如何在高中物理新课改理念下,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激发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误解。如在教“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两条平行纸带,让学生从中间顺着纸带吹风,意外发现纸带会吸引到一起。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对一些自然现象凭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学生会迫不及待想知道为什么。老师接着说:‘想知道这个道理吗?那就让我们通过“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学习解决这个答案吧!’这样的引入,将流体压强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将可操作性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吹纸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飞机模型以及塞艇赛车尾部设计成翘起来形状的原理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迁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便水到渠成地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动手学习的乐趣。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然而学生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点的“再发现”或“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地学习。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欧姆定律”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
二、创设情景问题
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学,而不是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点。如何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呢?教师的引导,问题的设置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法宝。情景问题的创设方式很多,比如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利用实验演示等等。
在电源输出功率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情景:手头上有三根电炉丝,阻值分别为6Ω、8Ω、10Ω,现要把其中一根电炉丝接到一电动势为12v,内阻为8Ω的电源上,去烧开一小杯水,假定三根电炉丝的额定功率足够大,问选择哪一根电炉丝烧这杯水最快。由于这是一个来源于生活实际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纷纷发表看法,有的选6Ω、有的选8Ω、有的选10Ω。但追究理由时学生就讲不清楚是何道理,老师肯定答案是8Ω,那么为什么呢?这就是根据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的问题情境创设,从而巧妙地引入“电源最大输出功率”的讨论。
在“大气压强”教学时,插入玻璃瓶吞鸡蛋的演示实验情景,提问:为什么玻璃瓶也能把鸡蛋吞进去?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好奇心理,也产生了一种强烈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动力,但由于自身知识的限制,迫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探索知识科学的奥秘。
三、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赖以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信息媒介,语言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的想象。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最常用的是比喻法和模型化。如在讲解质量和惯性的关系时,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当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时,就要尽可能地增大它的质量,当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就要尽可能地减小它的质量的理解,以结合体育运动现象充分说明,身材苗条模特不可能充当拳击运动员;而略有臃肿的拳击运动员不可能充当短跑运动员或体操运动员。如说到原子核和原子的大小,如果把原子比作直径等于100m的大球,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直径为1cm的一个小球。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联想的余地,既降低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经验表明,教师组织教学时注重语言的直观形象性,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
四、紧密联系实际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现象、生产技术中的问题、生活经验中的事实等各个方面与物理知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社会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把教学与生活问题、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产,认识世界,源源不断地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又通过所学的知识解释分析物理现象,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物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到实际中去,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结构上的疑点,如讲授了匀速圆周运动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高速公路转弯处为什么外高内低,学习了动量定理以后,应引导学生解释从高处跳下为什么要做下蹲动作。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讲授家庭用电后,可以布置学生实际调查自己家里的用电情况,并计算选用的保险丝规格,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到学有所用,进一步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从而保持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加强实验教学
高中学生不爱学习,喜欢调皮是普遍现象,但是对新鲜事物、奇特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著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值得提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实验绝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例如在讲“完全失重”这一概念时,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想像这是一种什么状态。我用一个废弃的矿泉水瓶,在瓶壁侧面开了一个小孔,打满水后,水自然从小孔流出,但当我放手使瓶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时,水就不会从侧面的小空流出,这个小实验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再加上老师的讲解从而深刻理解在完全失重状态下物体对支持物是没有压力的,因此水不会从小空流出。
以上是我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总结,我会更加努力的进行探究,通过实践,提升个人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5-10
关键词:高中物理; 有效性; 情景问题; 语言艺术; 实验教学
如何在高中物理新课改理念下,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激发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误解。如在教“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两条平行纸带,让学生从中间顺着纸带吹风,意外发现纸带会吸引到一起。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对一些自然现象凭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学生会迫不及待想知道为什么。老师接着说:‘想知道这个道理吗?那就让我们通过“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学习解决这个答案吧!’这样的引入,将流体压强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将可操作性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吹纸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飞机模型以及塞艇赛车尾部设计成翘起来形状的原理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迁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便水到渠成地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动手学习的乐趣。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然而学生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点的“再发现”或“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地学习。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欧姆定律”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
二、创设情景问题
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学,而不是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点。如何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呢?教师的引导,问题的设置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法宝。情景问题的创设方式很多,比如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利用实验演示等等。
在电源输出功率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情景:手头上有三根电炉丝,阻值分别为6Ω、8Ω、10Ω,现要把其中一根电炉丝接到一电动势为12v,内阻为8Ω的电源上,去烧开一小杯水,假定三根电炉丝的额定功率足够大,问选择哪一根电炉丝烧这杯水最快。由于这是一个来源于生活实际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纷纷发表看法,有的选6Ω、有的选8Ω、有的选10Ω。但追究理由时学生就讲不清楚是何道理,老师肯定答案是8Ω,那么为什么呢?这就是根据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的问题情境创设,从而巧妙地引入“电源最大输出功率”的讨论。
在“大气压强”教学时,插入玻璃瓶吞鸡蛋的演示实验情景,提问:为什么玻璃瓶也能把鸡蛋吞进去?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好奇心理,也产生了一种强烈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动力,但由于自身知识的限制,迫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探索知识科学的奥秘。
三、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赖以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信息媒介,语言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的想象。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最常用的是比喻法和模型化。如在讲解质量和惯性的关系时,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当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时,就要尽可能地增大它的质量,当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就要尽可能地减小它的质量的理解,以结合体育运动现象充分说明,身材苗条模特不可能充当拳击运动员;而略有臃肿的拳击运动员不可能充当短跑运动员或体操运动员。如说到原子核和原子的大小,如果把原子比作直径等于100m的大球,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直径为1cm的一个小球。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联想的余地,既降低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经验表明,教师组织教学时注重语言的直观形象性,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
四、紧密联系实际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现象、生产技术中的问题、生活经验中的事实等各个方面与物理知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社会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把教学与生活问题、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产,认识世界,源源不断地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又通过所学的知识解释分析物理现象,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物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到实际中去,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结构上的疑点,如讲授了匀速圆周运动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高速公路转弯处为什么外高内低,学习了动量定理以后,应引导学生解释从高处跳下为什么要做下蹲动作。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讲授家庭用电后,可以布置学生实际调查自己家里的用电情况,并计算选用的保险丝规格,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到学有所用,进一步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从而保持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加强实验教学
高中学生不爱学习,喜欢调皮是普遍现象,但是对新鲜事物、奇特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著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值得提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实验绝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例如在讲“完全失重”这一概念时,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想像这是一种什么状态。我用一个废弃的矿泉水瓶,在瓶壁侧面开了一个小孔,打满水后,水自然从小孔流出,但当我放手使瓶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时,水就不会从侧面的小空流出,这个小实验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再加上老师的讲解从而深刻理解在完全失重状态下物体对支持物是没有压力的,因此水不会从小空流出。
以上是我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总结,我会更加努力的进行探究,通过实践,提升个人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