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努力优化教学各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更强调初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化学教学
被喻为“教育的革命”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种各样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我也更深层次地感到老师的神圣和伟大。真的,这是真心话,一点也不张扬。我第一次读着新课标,第一次捧着新课本,第一节化学课,到而今投身教改,已三年余了。从激动到兴奋,从兴奋到茫然,从茫然到困惑……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特别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样的背景下究竟如何评价一堂课?怎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教学?因为着眼点太多,组成因素十分复杂,难以确定一个细致、量化的标准。然而,这一点对课程改革的推进又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一直在通过参加听课、座谈、收集资料等,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作了一些思考,特别是近期去本地几个新课改较为成功的学校观摩优质课,给我的感触非常深刻。几年来,我们都感悟到,这样那样的偏激有问题,我们要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求一种“中间地带”、寻求一种“平衡”,而并不是“全盘否定”,彻底的“改头换面”。以下是我就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对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的“冷思考”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已经由早先的“轰轰烈烈”步入了“冷思考”的阶段,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些最初曾发挥引领作用的“公开课”、“观摩课”的导向产生了偏颇(这些‘优质课’往往是在发挥‘示范课’的作用,而并非‘研究课’的作用)——过于放大了新课程的某些理念。第一,过度突出自主而放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上,常常能听到教师对学生这样的评价语言:“你说得很好”,“这种方法真好”,“你太聪明了”,“你喜欢用怎样的方法就用怎样的方法”等等。课堂“好”声一片,而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措,从而找不到方向感。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获得成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从事的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应有的理性与原则,特别是学生回答的问题出现明显偏差时,老师应该善意地巧妙地去指出并真诚地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果教师一味的鼓励,会让我们的教学失去客观、科学的标准。第二,过度追求合作而走向形式主义。有问题合作,没问题也合作,场面看着热闹,其实里面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并不多。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永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独立思考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品质,许多科学的发现、真理的探索都是通过独立思考而获得的。当然,合作固然重要,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品质,但合作必须是在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前提下,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合作学习应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思维都能打开,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千万不要让部分学生成为“陪看者”。第三,过度强调体验过程而忽视了结果。过程固然重要,但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热热闹闹“活动”了一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却说不清楚。我们强调“自主”是针对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弊端而提出来的。然而,人类数千年积累的知识不是都能体验的,也没有必要都进行体验,展示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选择好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只是三维目标之一。在教学中,过程与结果需要并重,体验活动更需要感悟提升。学生经历活动后,还需要教师引导,组织学生概括、总结,说说活动的收获,特别是知识的形成,如发现规律、找到联系等。
二、一节成功的化学课应还具有的以下几个特征
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为此,教师应明确一节优质化学课的一些基本特征,有意识地不断地积累经验,培养能力,切实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我认为,新课程下化学优质课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其一,体现新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制定化学教学目标时,要力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通过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以化学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力求使他们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其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完善统一,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化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利用各种实际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化学课程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最后,要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展示课堂创新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个性成长,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活力,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
新课程登场,事先的理论分析及舆论准备我认为是相当充分的,在新教材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对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就有模有样地进行着,从教材到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目标,大有更新换代之势,以至于厌烦了应试教育的我们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似的,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搞自己所谓的素质教育了。然而,不论你怎样变换表演形式,就目前的环境而言,想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应试教育的路还长着!总之,在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改革过渡的过程中目前我们仍是处于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的磨合期,我们还须努力探索、交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确保我们的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2002年6月版)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年5月)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5-14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化学教学
被喻为“教育的革命”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种各样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我也更深层次地感到老师的神圣和伟大。真的,这是真心话,一点也不张扬。我第一次读着新课标,第一次捧着新课本,第一节化学课,到而今投身教改,已三年余了。从激动到兴奋,从兴奋到茫然,从茫然到困惑……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特别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样的背景下究竟如何评价一堂课?怎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教学?因为着眼点太多,组成因素十分复杂,难以确定一个细致、量化的标准。然而,这一点对课程改革的推进又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一直在通过参加听课、座谈、收集资料等,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作了一些思考,特别是近期去本地几个新课改较为成功的学校观摩优质课,给我的感触非常深刻。几年来,我们都感悟到,这样那样的偏激有问题,我们要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求一种“中间地带”、寻求一种“平衡”,而并不是“全盘否定”,彻底的“改头换面”。以下是我就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对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的“冷思考”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已经由早先的“轰轰烈烈”步入了“冷思考”的阶段,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些最初曾发挥引领作用的“公开课”、“观摩课”的导向产生了偏颇(这些‘优质课’往往是在发挥‘示范课’的作用,而并非‘研究课’的作用)——过于放大了新课程的某些理念。第一,过度突出自主而放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上,常常能听到教师对学生这样的评价语言:“你说得很好”,“这种方法真好”,“你太聪明了”,“你喜欢用怎样的方法就用怎样的方法”等等。课堂“好”声一片,而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措,从而找不到方向感。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获得成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从事的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应有的理性与原则,特别是学生回答的问题出现明显偏差时,老师应该善意地巧妙地去指出并真诚地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果教师一味的鼓励,会让我们的教学失去客观、科学的标准。第二,过度追求合作而走向形式主义。有问题合作,没问题也合作,场面看着热闹,其实里面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并不多。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永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独立思考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品质,许多科学的发现、真理的探索都是通过独立思考而获得的。当然,合作固然重要,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品质,但合作必须是在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前提下,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合作学习应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思维都能打开,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千万不要让部分学生成为“陪看者”。第三,过度强调体验过程而忽视了结果。过程固然重要,但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热热闹闹“活动”了一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却说不清楚。我们强调“自主”是针对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弊端而提出来的。然而,人类数千年积累的知识不是都能体验的,也没有必要都进行体验,展示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选择好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只是三维目标之一。在教学中,过程与结果需要并重,体验活动更需要感悟提升。学生经历活动后,还需要教师引导,组织学生概括、总结,说说活动的收获,特别是知识的形成,如发现规律、找到联系等。
二、一节成功的化学课应还具有的以下几个特征
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为此,教师应明确一节优质化学课的一些基本特征,有意识地不断地积累经验,培养能力,切实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我认为,新课程下化学优质课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其一,体现新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制定化学教学目标时,要力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通过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以化学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力求使他们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其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完善统一,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化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利用各种实际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化学课程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最后,要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展示课堂创新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个性成长,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活力,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
新课程登场,事先的理论分析及舆论准备我认为是相当充分的,在新教材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对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就有模有样地进行着,从教材到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目标,大有更新换代之势,以至于厌烦了应试教育的我们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似的,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搞自己所谓的素质教育了。然而,不论你怎样变换表演形式,就目前的环境而言,想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应试教育的路还长着!总之,在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改革过渡的过程中目前我们仍是处于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的磨合期,我们还须努力探索、交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确保我们的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2002年6月版)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年5月)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