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来源 :中外企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xi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协同创新受到各国创新理论家和创新政策制定者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回顾了协同创新的相关文献,基于江苏的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现状,提出目前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完整的协同创新机制,创新资源要素共享不够,协同创新的微观主体动力不足等。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要素资源、创新区域、创新产业以及创新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协同创新,以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区域协同;产业协同创新;江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110-02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技术创新复杂性的增强、速度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并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美国硅谷成功的关键在于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了扁平化和自治型的“联合创新网络”,使来自全球各地的创新创业者到此能够以较低的创新成本,获取较高的创新价值。在欧洲,协同创新网络蓬勃发展,特别是芬兰、爱尔兰、瑞典、瑞士等北欧小国通过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建立全球性创新网络,创新能力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纵观发达国家创新发展的实践,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
  與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诸如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科技宏观管理各自为政,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评价制度等不能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阻滞了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江苏一直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其创新水平虽处于全国前列,但是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方面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文献回顾
  一般认为产业创新体系有三个层次:国家、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和企业层次的产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是企业创新到国家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微观层次是企业创新能力;宏观层次是国家创新能力;中观层次是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
  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既是产业创新体系的中观组成部分,又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系统,因此它不仅具有产业创新的一般规律还具有区域创新的特征,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在外延和内涵上都小于区域创新体系,比如它没有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知识创新系统,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在外延上小于产业创新体系,一个产业创新体系包括了多个区域、多个特定的产业创新体系。
  一个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与另一个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区别,不仅在于区域特征还在于特定优势产业特征。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是指:(1)给定区域内某一产业内部创新型企业之间及其与非创新型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结体系;(2)给定区域内不同产业创新之间的联接体系;(3)给定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与其他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之间联系。
  国内外学者们运用协同学思想进行的技术创新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创新成员、创新要素之间协同关系的研究,以及从整体模式的视角进行技术创新协同的研究,而对创新产业之间以及创新区域之间的协同研究的较少。
  3 目前江苏协同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完整的协同创新机制
  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引导方向的作用,地方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发展指标,达到较高的政绩,会给予较大的优惠政策,同时会尽力阻止其他地方产业进入本地区,而独自做大自己的强项产业,造成了创新资源的过度重复与浪费。由于政绩的非共享性与排他性,地方政府之间势必存在竞争,它们通过对资源的相互、竞争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的瓜分、保护政策等势必会阻碍跨区域协作创新,这会给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和产业转型带来困难,协同创新缺乏一个正式的组织名称和领导机构。
  3.2 创新资源要素共享不够
  创新要素在系统中的无阻碍流通与共享是协同创新机制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政绩的不共享与排他性,使得各个政府都对本地区的创新要素进行垄断与封锁。 南京拥有105所高校和众多科研院所,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苏州、无锡常州的先进制造业比较发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较好,并且不同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虽然各个区域已经有一些区域协同创新的案例,但是并没有将科技能力发挥到极致。很多地区为了争取更多的创新资源要素的聚集,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形成了恶性竞争。
  3.3 协同创新的微观主体动力不足
  由于协同创新各参与主体均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缺乏对其不同利益的切实整合,无论是企业、科研院所还是高校,对于加强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企业习惯于采用低水平的追随战略,长期停留在以市场换技术的低水平发展阶段,自主研发和创新的愿望和能力不足。高校、科研院所则偏向于追求研究的学术价值,而缺乏服务社会的现实关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的研究动力和能力同样匮乏。由于管理体制的分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还存在领域壁垒,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是项目合作的方式,存在短期化、临时性的特点,未能真正实现各方人员的相互流动与交流,更未能在各方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这种较低层次,临时性的合作,不能从长远意义上考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
  4 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对策
  4.1 创新制度协同——政府进行联合制度创新,打造一流区域创新系统
  为了大力促进江苏地区的产业协同创新,打造一流的区域创新系统,政府应当加大相关制度创新的完善,力争在制度安排上取得大的进步,不断优化区域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一个由政府相关人员组成的一个协作机构,并为这个机构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一个主体的相关责任与权力范围,尽快建立、完善并贯彻、落实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科技业务资质通认制度、科技人才居住证制度、区域统一社会保障制度、重大课题联合申报共同承担制度、科技合作成果奖励制度等,为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提供全面有力的制度保障。   4.2 创新资源协同——人力、知识、资金等资源的共享平台建设
  人才是第一位的创新资源。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一个区域的教育水平决定着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这恰恰是创新能否取得大成就的关键。江苏也是教育大省教育强省,人均受教育程度较高,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也较大,其中又以南京实力最强。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率先大力发展教育就成为百年大计。从区域创新的角度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流创新人才,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使命。另外,知识技术等的共享,创新资金的共享等也将促进区域协同创新更好的发展。
  4.3 创新产业协同——跨产业的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
  各行业企业除了同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之外,同行业企业之间也应开展协同创新。企业显然要比高校、科研院所更了解自身的市场需求,行业内同等规模企业之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联合研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开发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份额大的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当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传统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大量涌现,许多新产品都是多学科、跨学科联合研发的成果。而众多知识、技能是分布在不同行业中的,研发难度很大,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均要求企业不能只在行业内寻求合作。在此形势下,跨行业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便成为必然。来自不同但相关行业的企业开展联合研发,不同的技术学科优势互补,能够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
  4.4 创新区域协同——区域错位发展,发展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
  区域错位发展是指各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应避免朝相同的发展方向或相同的经济成分发展,应各自走各自的路,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去发展特色经济。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要依据各自所拥有的地理、环境、人才等资源发展能充分展示其优势的主产业,避免发展相同产业,实现区域产业间的优势互补,由点到面,形成苏南地区的产业集群,彼此协调发展。
  4.5 创新主体协同——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
  企业的优势在于对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把握以及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市场需求的信息,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发,迎合市场需求,实现技术研发成果的经济价值。高校与科研机构掌握技术创新的研究信息,致力于前沿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图书馆、科研实验室、先进实验设备、一批高素质勇于开拓的优秀科研技术人才等资源,奠定了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政府应在建立和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及时披露联盟信息,为联盟的建立 “牵线搭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能有效减少联盟伙伴选择的费用和盲目性。总体而言,企业从事的是偏向于联盟市场经营方面的事务;而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偏向于技术研发方面的事务;政府倾向于提供信息、政策等公共产品服务,要充分发挥三方主体自身资源优势,从不同层面为创新联盟的发展提供支持。
  5 小结
  总之,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是江苏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依旧存在着创新资源、创新动力、创新制度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创新资源要素、创新主体、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及创新制度等方面的协同,来促进区域产业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玉珍.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機制问题新探[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
  [2]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
  [3] 熊励,孙友霞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
  [4] 王卫东.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11,(12).(责任编辑:栗玲)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关。它不仅规范了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而且也承担着社会责任或义务。作为企业发展的必要行为之一:企业营销行为,它的职业道德水平如何,不仅影响到企业的自身形象,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坚持职业道德,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是企业良好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写了营销人员和企业自身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
期刊
摘要: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如何主动适应新形势,把握发展新机遇,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调整就业指导方针和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需要是高职院校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探索东盟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整合校内、校外课程、师资、教学资源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成功改革,寻找高职高专院校服务社会的途径,为高职高专院校在新的历史发
期刊
摘要:贵州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于2012年进入本科专业预警名单,这对该专业的发展既形成挑战也是进一步完善的机遇。西部高校由于等方面原因,导致该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体系设置不舍理等问题。本文以贵州M高校为例,主要剖析人力资源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各种困境,从而探索解决对策。  关键词:西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
期刊
摘要:在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中美之间的贸易纠纷和争端也开始不断增多。由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着本质的区别——货物贸易与实体货物相关,而服务贸易则与本国意识形态以及文化战略有关,本文以中美出版物准入案为突破口,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最终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中国应采取的措施提供建议。  关键词:中美服务贸易;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以DZ公司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问题的实例,运用现代绩效考核理论的基本思想,从DZ公司的战略入手,利用平衡计分卡理论梳理和建立公司的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的关键维度,然后根据部门的职责提取和建立部门的KPI指标、再逐级分解到员工的KPI指标,形成系统的DZ公司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绩效考核,获得反馈信息,据此制定相应的人事决策与措施。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了系统化解决绩效考核
期刊
【摘 要】中医“简、便、廉、效、验”的优势使得中医在农村存在的巨大的需求。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人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文本通过对中医在农村多方面的需求分析。  【关键词】农村;中医;需求  1 引言  海盐县自2005年以来,按照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标准,抓落实、创特色,推进全县中医药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于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共获中医药参与社区卫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成人AngleⅡ1 错牙合采用上颌拔除两前磨牙,下颌拔除一切牙矫治前后的颌面硬软组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例AngleⅡ1错牙合患者,男7例,女8例,年龄17~28岁,平均21.3岁,采用上颌拔除两前磨牙,下颌拔出除一颗切牙的拔牙方式进行矫治。其中一例因左上5残冠,故拔出左上5及右上4,一例因右上4低位阻生,右上5防碍其萌出,故而拔出右上5左上4,正畸牵引右上4正常
期刊
随着啤酒产品同质化加重和啤酒行业并购愈演愈烈,区域啤酒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唯有加强企业的品牌资产构建才是最佳的选择。而品牌资产的构建关键是抓住“顾客的脑袋”,顾客脑海中的品牌知识决定了对品牌的联想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其次,品牌资产的构建要从品牌要素、品牌知晓度,以及品牌联想等几方面努力,并利用正确有效的营销传播战略将这些品牌的个性传达给消费者,从而在顾客脑海中建立起“强烈的、赞许的、独一无二的”品
期刊
引言  2007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的衰退,这场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银行家为了追求巨额薪酬而发行并持有高风险资产。为了维护金融稳定,美国奥巴马政府签署的改革法案(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专门针对高管薪酬增设了特别条款。我国的商业银行系统虽然不如美国发达,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也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商业银
期刊
摘 要:企业文化作为战略软体资源是一个企业立足之本,力量之源,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领导是企业的领头羊,对企业方针政策有着最终决定权。通过决定权,展现企业上层的意志意愿,规范下属的行动准则。领导的意志想法渗透到企业上下各个层面,影响企业各阶层人员的价值取向,形成企业文化,即领导方式决定了企业文化的走向。  关键词:领导;企业文化;决定;影响;苹果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