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客家人,对待祖先的情感是何其浓厚。祠堂作为寄托客家人敬祖情节的载体之一,客家人视其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情感支柱,对待祠堂的重视程度非其他一般建筑所能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祠堂自然成为祭祖的重要场所,而一年一度在祠堂举行的盛大的清明祭祖仪式更成为团结本族宗亲、共叙族人亲情的重大活动。2014年的4月,笔者有幸亲身参与了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西江镇的“许氏宗祠”清明祭祖活动,并对该祭祖仪式进行了田野考察。
[关键词]客家文化;祭祖仪式;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4-0043-04
中国人自古就有尊崇祖先、慎终追远的美德,“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在清明期间祭祖则更是体现这一传统的具体行为方式。客家人作为从中原南迁的汉民族支系,仍然保留着不忘根本、崇敬祖先的传统观念,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禁止任何迷信、封建活动存在的情况下还是要祭祖,只不过“就是偷偷地在晚上悄无声息地进行”(采访“许氏宗祠”理事会秘书长许国民先生原话)。
一、文化空间 该部分参照360百科、百度百科、百度地图的“会昌”词条、《会昌县志》(1993年版)整理而成.
西江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北部,东临瑞金云石山乡,南接凤凰岽乡,西连小密乡,北邻瑞金万田乡。面积189平方公里,人口54159人,辖西江、兰陂、火星、背坑等22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西江村,距县城75公里。西江乡属低山丘陵区,东南高,西北低,澄江贯穿境内。最高处鸡毛柴窝岽,海拔674.9米。
我们的考察点——许氏宗祠就坐落在西江火车站站前,步行约5分钟即可到达。祠堂属于西江镇许氏家族的总祠,名为“坚松堂” ,以许氏开基祖所生有坚、有松两子姓名各取一字命名,祠内供奉着大大小小共70余个祖先的牌位。祠堂始建于清朝,庄严宏伟,结构方正,在苏区时期,曾经作为西江县苏维埃政府驻扎地,现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旧址,2012年经过一次大的维修,在祠堂内设有许氏宗亲理事会的办公室及会议室,理事会成员定期在此召开会议,每天都有理事会成员轮流值班。
二、祭祖仪式
许姓是西江的一个大姓,据《会昌县志》中“烈士英名录”记载,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1090名西江烈士中,仅许氏就有234人,占21.5%,在近几十年更是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光男丁就两千多个(采访“许氏宗祠”理事会秘书长许国民先生原话)。许氏族人历来团结,宗族的力量在管理、团结族人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副理事长鹏飞叙述,家族在20世纪80年代恢复了家法,对族人行为举止各方面进行规范、约束,而且几近严苛,如族人有偷盗、乱伦等行为,为了教育违犯者,并警示其他族人,将对犯事者进行惩罚;如族人被其他姓氏或在外地被人欺负,只要知晓了此事后,族长则会立即召集族内骨干共同商量对策,以家族的名义出面有礼有节地处理,保护“家族人”。
正是在这种团结、友爱,凝聚力非常强的氛围下,许氏族人自发地维护着宗族的利益。每年在总祠举行的盛大祭祖仪式是族人寄托哀思、崇敬祖先的最好表达,更是族人团结意识的高度凝练,充分体现。生活在赣南纯客县——会昌的人们对祭祖非常重视,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2]”,而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了几百年的许氏家族也不例外。祭祖仪式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基本都安排在清明节进行。“每当清明,本支首事先期以红笺大书某日祀某祖贴祠门外,并编派主祭、陪祭、通赞、引赞、司樽、读祝各执事。前一日下午,荐牲畜习仪。至期黎明,整肃衣冠,齐集祖祠,分班致祭。所用礼仪悉遵文公所订“家礼”而慎行之。祭毕按丁发肉,绅耆另发胙(zuo)肉、胙钱若干。午席,绅耆毕集祠内宴饮。”[3]
三、仪式过程①
祭祀当天,许氏裔孙近千人齐聚“坚松堂”,平时显得空旷的祠堂在这天人声鼎沸,甚是热闹。西江一带在清明的祭祖主要分为两个场所,主场在宗祠内举行,另一场所是在许氏祖坟地进行。祖坟地祭祀的人员一大早便驱车前往,随行的有三人组成的民间乐班,乐器分别是唢呐、小堂鼓、小锣,他们大约于中午12:50返回祠堂。在祠堂内的仪式一般用大三献,即初献礼、亚献礼、三献礼,祭祖于10:00左右正式开始。
表1仪式过程
仪式内容仪式过程准备鸣金鼓,执事者各执其事,羽毛血,主祭嗣孙就位,陪祭嗣孙左右俱就位,奏乐,主祭嗣孙盥洗、净巾。初献礼主祭嗣孙诣中席坚松堂世祖考妣神位前行初献礼,跪,上香,初上香、再上香、三上香,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兴,平身,复位;由主祭嗣孙念中带唱读祭文,念完三跪、三起,主祭孙归位,脱帽鞠躬;分献嗣孙诣左昭考妣神位前行初献礼,跪、兴、跪、兴、跪、兴,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兴,平身,复位;分献嗣孙诣右穆考妣神位前行初献礼,跪、上香(同上三次),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兴,平身,复位;礼毕,分献孙归位,三人脱帽鞠躬。亚献礼主祭嗣孙诣中席坚松堂世祖考妣神位前行亚献礼,跪,上香(同上三次),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平身,复位;诣左昭考妣神位前行亚献礼,跪、上香(同上三次),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平身,复位;诣右穆考妣神位前行亚献礼,跪、上香(同上三次),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平身,复位。三献礼主祭嗣孙诣中席坚松堂世祖考妣神位前行三献礼,跪,上香(同上三次),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平身,复位;诣左昭考妣神位前行三献礼,跪、上香(同上三次),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平身,复位;诣右穆考妣神位前行三献礼,跪、上香(同上三次),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平身,复位。送神嘏辞人单膝跪地背嘏辞,执事者取一碗酒授予主祭嗣孙,主祭嗣孙酌酒少量(同上三次),主祭孙归位,三人脱帽鞠躬,主祭嗣孙和分献嗣孙跪、兴(同上三次)。辞神鞠躬拜,跪,兴,平身,全体参祭者起立,读嘏辞者、司帛者、执烛者,各执祭品送神门焚化,鸣鞭炮,全体脱帽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四、仪式音声
仪式音声这一概念是由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曹本冶先生首提,“仪式是信仰的外向性行为,大部分的仪式自始至终在‘音声’境域的覆盖之中展现”[4],包括所有听得到、听不到的声音。此次祭祖仪式除了传统的民间乐班外,还从瑞金外请了铜管乐队,民间乐班在仪式中是不可或缺的,属于仪式的核心部分,对仪式的参与者来说,民间乐队的演奏才是权威的象征,不可替代的,“是增强和延续仪式行为及气氛的一个主要媒体和手段”。相对而言,西洋的铜管乐队则在迎客、送客时演奏一些当下的流行乐曲烘托热烈气氛,起到了很好的娱乐效果,并在送神时与民间乐班一道合奏,把人们的情绪渲染到了最高潮,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① 此内容部分参考了同去考察的同学查丽红的调查成果及当地教师编的《客家传统礼仪》.
五、乐班介绍
许氏祭祖仪式的民间乐班由族人许金发组建,铜管乐队则由许先生从瑞金请来。许先生自己也建有铜管乐队,只是当地祭祖盛行,所建乐队当日另有安排.当地一般在红、白喜事,祭祖仪式、菩萨开光、开业庆典时都会请民间乐班。此次祭祖的民间乐班各成员的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结语
曹本冶先生认为在一个仪式中我们对其音声研究的目的应是“从仪式音声的生态环境(即仪式及信仰)之中去找寻音声在仪式中存在的意义,这一探求的实质便是“行为—思想”的研究,具体仪式环节中所伴奏的乐曲是否是固定搭配,为何会如此安排,仪式执行者脚步缓慢是否是为了配合伴奏音乐的节奏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
现代社会,我们面对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如何体现和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化特征、区别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差异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保留各地的传统文化等是摆在我们眼前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客家人自觉地对宗祠的保护和重视,自发地在宗祠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以示对祖先、对传统的崇敬正是对这一问题最好的回答。正如文化人类学博士、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周建新教授所说:“传统文化在‘无意识地传承’ 的同时又被‘有意识地创造’,面对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和扩张,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中断,而是继续作用,甚至在许多层面强大和复兴。”
[参 考 文 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6:.
[2][3]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1169.
[4]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5]林晓平.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会昌县志编纂委员会.会昌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7]肖文礼.赣南客家祭祖的音乐文化人类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8]钟善金,邹建林.赣南于都靖石乡田东村刘氏‘选贤堂’晋牌祭祖仪式音乐文化调查与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1).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关键词]客家文化;祭祖仪式;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4-0043-04
中国人自古就有尊崇祖先、慎终追远的美德,“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在清明期间祭祖则更是体现这一传统的具体行为方式。客家人作为从中原南迁的汉民族支系,仍然保留着不忘根本、崇敬祖先的传统观念,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禁止任何迷信、封建活动存在的情况下还是要祭祖,只不过“就是偷偷地在晚上悄无声息地进行”(采访“许氏宗祠”理事会秘书长许国民先生原话)。
一、文化空间 该部分参照360百科、百度百科、百度地图的“会昌”词条、《会昌县志》(1993年版)整理而成.
西江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北部,东临瑞金云石山乡,南接凤凰岽乡,西连小密乡,北邻瑞金万田乡。面积189平方公里,人口54159人,辖西江、兰陂、火星、背坑等22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西江村,距县城75公里。西江乡属低山丘陵区,东南高,西北低,澄江贯穿境内。最高处鸡毛柴窝岽,海拔674.9米。
我们的考察点——许氏宗祠就坐落在西江火车站站前,步行约5分钟即可到达。祠堂属于西江镇许氏家族的总祠,名为“坚松堂” ,以许氏开基祖所生有坚、有松两子姓名各取一字命名,祠内供奉着大大小小共70余个祖先的牌位。祠堂始建于清朝,庄严宏伟,结构方正,在苏区时期,曾经作为西江县苏维埃政府驻扎地,现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旧址,2012年经过一次大的维修,在祠堂内设有许氏宗亲理事会的办公室及会议室,理事会成员定期在此召开会议,每天都有理事会成员轮流值班。
二、祭祖仪式
许姓是西江的一个大姓,据《会昌县志》中“烈士英名录”记载,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1090名西江烈士中,仅许氏就有234人,占21.5%,在近几十年更是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光男丁就两千多个(采访“许氏宗祠”理事会秘书长许国民先生原话)。许氏族人历来团结,宗族的力量在管理、团结族人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副理事长鹏飞叙述,家族在20世纪80年代恢复了家法,对族人行为举止各方面进行规范、约束,而且几近严苛,如族人有偷盗、乱伦等行为,为了教育违犯者,并警示其他族人,将对犯事者进行惩罚;如族人被其他姓氏或在外地被人欺负,只要知晓了此事后,族长则会立即召集族内骨干共同商量对策,以家族的名义出面有礼有节地处理,保护“家族人”。
正是在这种团结、友爱,凝聚力非常强的氛围下,许氏族人自发地维护着宗族的利益。每年在总祠举行的盛大祭祖仪式是族人寄托哀思、崇敬祖先的最好表达,更是族人团结意识的高度凝练,充分体现。生活在赣南纯客县——会昌的人们对祭祖非常重视,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2]”,而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了几百年的许氏家族也不例外。祭祖仪式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基本都安排在清明节进行。“每当清明,本支首事先期以红笺大书某日祀某祖贴祠门外,并编派主祭、陪祭、通赞、引赞、司樽、读祝各执事。前一日下午,荐牲畜习仪。至期黎明,整肃衣冠,齐集祖祠,分班致祭。所用礼仪悉遵文公所订“家礼”而慎行之。祭毕按丁发肉,绅耆另发胙(zuo)肉、胙钱若干。午席,绅耆毕集祠内宴饮。”[3]
三、仪式过程①
祭祀当天,许氏裔孙近千人齐聚“坚松堂”,平时显得空旷的祠堂在这天人声鼎沸,甚是热闹。西江一带在清明的祭祖主要分为两个场所,主场在宗祠内举行,另一场所是在许氏祖坟地进行。祖坟地祭祀的人员一大早便驱车前往,随行的有三人组成的民间乐班,乐器分别是唢呐、小堂鼓、小锣,他们大约于中午12:50返回祠堂。在祠堂内的仪式一般用大三献,即初献礼、亚献礼、三献礼,祭祖于10:00左右正式开始。
表1仪式过程
仪式内容仪式过程准备鸣金鼓,执事者各执其事,羽毛血,主祭嗣孙就位,陪祭嗣孙左右俱就位,奏乐,主祭嗣孙盥洗、净巾。初献礼主祭嗣孙诣中席坚松堂世祖考妣神位前行初献礼,跪,上香,初上香、再上香、三上香,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兴,平身,复位;由主祭嗣孙念中带唱读祭文,念完三跪、三起,主祭孙归位,脱帽鞠躬;分献嗣孙诣左昭考妣神位前行初献礼,跪、兴、跪、兴、跪、兴,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兴,平身,复位;分献嗣孙诣右穆考妣神位前行初献礼,跪、上香(同上三次),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兴,平身,复位;礼毕,分献孙归位,三人脱帽鞠躬。亚献礼主祭嗣孙诣中席坚松堂世祖考妣神位前行亚献礼,跪,上香(同上三次),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平身,复位;诣左昭考妣神位前行亚献礼,跪、上香(同上三次),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平身,复位;诣右穆考妣神位前行亚献礼,跪、上香(同上三次),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平身,复位。三献礼主祭嗣孙诣中席坚松堂世祖考妣神位前行三献礼,跪,上香(同上三次),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平身,复位;诣左昭考妣神位前行三献礼,跪、上香(同上三次),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平身,复位;诣右穆考妣神位前行三献礼,跪、上香(同上三次),献酌(同上三次),献馔(同上三次),起箸,俯伏,平身,复位。送神嘏辞人单膝跪地背嘏辞,执事者取一碗酒授予主祭嗣孙,主祭嗣孙酌酒少量(同上三次),主祭孙归位,三人脱帽鞠躬,主祭嗣孙和分献嗣孙跪、兴(同上三次)。辞神鞠躬拜,跪,兴,平身,全体参祭者起立,读嘏辞者、司帛者、执烛者,各执祭品送神门焚化,鸣鞭炮,全体脱帽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四、仪式音声
仪式音声这一概念是由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曹本冶先生首提,“仪式是信仰的外向性行为,大部分的仪式自始至终在‘音声’境域的覆盖之中展现”[4],包括所有听得到、听不到的声音。此次祭祖仪式除了传统的民间乐班外,还从瑞金外请了铜管乐队,民间乐班在仪式中是不可或缺的,属于仪式的核心部分,对仪式的参与者来说,民间乐队的演奏才是权威的象征,不可替代的,“是增强和延续仪式行为及气氛的一个主要媒体和手段”。相对而言,西洋的铜管乐队则在迎客、送客时演奏一些当下的流行乐曲烘托热烈气氛,起到了很好的娱乐效果,并在送神时与民间乐班一道合奏,把人们的情绪渲染到了最高潮,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① 此内容部分参考了同去考察的同学查丽红的调查成果及当地教师编的《客家传统礼仪》.
五、乐班介绍
许氏祭祖仪式的民间乐班由族人许金发组建,铜管乐队则由许先生从瑞金请来。许先生自己也建有铜管乐队,只是当地祭祖盛行,所建乐队当日另有安排.当地一般在红、白喜事,祭祖仪式、菩萨开光、开业庆典时都会请民间乐班。此次祭祖的民间乐班各成员的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结语
曹本冶先生认为在一个仪式中我们对其音声研究的目的应是“从仪式音声的生态环境(即仪式及信仰)之中去找寻音声在仪式中存在的意义,这一探求的实质便是“行为—思想”的研究,具体仪式环节中所伴奏的乐曲是否是固定搭配,为何会如此安排,仪式执行者脚步缓慢是否是为了配合伴奏音乐的节奏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
现代社会,我们面对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如何体现和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化特征、区别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差异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保留各地的传统文化等是摆在我们眼前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客家人自觉地对宗祠的保护和重视,自发地在宗祠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以示对祖先、对传统的崇敬正是对这一问题最好的回答。正如文化人类学博士、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周建新教授所说:“传统文化在‘无意识地传承’ 的同时又被‘有意识地创造’,面对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和扩张,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中断,而是继续作用,甚至在许多层面强大和复兴。”
[参 考 文 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6:.
[2][3]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1169.
[4]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5]林晓平.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会昌县志编纂委员会.会昌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7]肖文礼.赣南客家祭祖的音乐文化人类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8]钟善金,邹建林.赣南于都靖石乡田东村刘氏‘选贤堂’晋牌祭祖仪式音乐文化调查与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1).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