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志勇
教育将进入“人机协同”时代
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是对人类教育生产力的解放。互联网教学的真正意义是促进人类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人类教育技术的革命将大力促进学校教育技术形态的转变:“去人工化”。这里的“去人工化”,是指学校教育将实现人与机器的分工与协作。该交给机器的就交给机器,该机器辅助的就让机器辅助,该教师自身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就由教师承担。由此,教育将进入“人机协同时代”。
机器永远是人类的工具。科技进入教育领域,从根本上说,是更好地赋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取代教师的工作。正如李开复先生所说:“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或教育技术本身不是目的,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让每个人在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的自由,体现最大的价值,并从中得到幸福。”
朱永新
用人类智能战胜人工智能
科学技术是一把钥匙,既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因为使用科学技术的永远是活生生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归根到底是人创造和控制科学技术,是人赋予科学技术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好的人性和善良的人。
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面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用好的教育,帮助人类,用人类智能战胜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关在人类价值的笼子里,使它具有人类价值的善的教育。我一直说,期待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在他们身上可以看见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只有让科学技术更加温暖、更有人性,让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教育,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所期待的科学技术对教育能够产生的正面力量。
顾明远
教育工作者要把眼光投向农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年已经提出了,我们教育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是在农村,也包括以农业为基础的县城。我们现在14亿人口,但是有一半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所以我们把眼光投向农村,帮助农村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让农村的孩子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讲“人工智能”教育,我们的眼光好像仅仅局限于城市里面,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确实使教育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且现在的机器可以代替人,还有虚拟教师,可以帮助老师进行机械性的工作,腾出时间让老师和学生沟通。但这些都发生在城市里面,农村还没有实现。
在未来教育的发展上,有条件的城市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来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另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优势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去,提高农村的教育资源。
徐辉
像对待大科学工程一样对待大科技教育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关键之举是持续不断地重视基础科技教育,应像对待大科学工程一样对待大科技教育,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合力。对此,有四点建议:
第一,全民科学素养与国家顶尖科学家的关系如同高原与尖峰的关系,高原越高,尖锋越高;
第二,国家科学水平说到底是文化问题,并非仅靠“短平快”工夫就可以解决的。全民科学素养是民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关键之举是持续不断地重视基础科技教育。只有一代又一代孩子受过良好科技教育,全民科学素养和国家科技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
第四,应像对待大科学工程一样对待大科技教育,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合力,政府各部门都应参与到全民科学素养提升工程和学校科技教育发展中来。
赵国弟
未来教育在学校重构的四大特征
未来教育是基于对过去教育的预测,它涉及很多内容,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革。尤其是在学校的重构中有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未来学校一定是基于信息化或者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范畴,而智能会是比较高的介入;第二,学生的教育是社会化、个别化相互融合;第三,确定性的知识,以及确定性的程序性技能,是可以被替代的;第四,可以实现一人一方案的教育想法。
这些变化产生以后,对教师来讲,基本知识教授和程序性的技能被机器替代了。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学生能力的发现者,是学生人生价值的引领者,是学生情感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呵护者。今天很多孩子都出现心理问题,而且比例越来越高。老师给学生陪伴的时间比较少,更多是考虑学生的知识学习。当大量的机械性工作被机器替代,老师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关注。
教育将进入“人机协同”时代
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是对人类教育生产力的解放。互联网教学的真正意义是促进人类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人类教育技术的革命将大力促进学校教育技术形态的转变:“去人工化”。这里的“去人工化”,是指学校教育将实现人与机器的分工与协作。该交给机器的就交给机器,该机器辅助的就让机器辅助,该教师自身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就由教师承担。由此,教育将进入“人机协同时代”。
机器永远是人类的工具。科技进入教育领域,从根本上说,是更好地赋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取代教师的工作。正如李开复先生所说:“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或教育技术本身不是目的,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让每个人在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的自由,体现最大的价值,并从中得到幸福。”
朱永新
用人类智能战胜人工智能
科学技术是一把钥匙,既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因为使用科学技术的永远是活生生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归根到底是人创造和控制科学技术,是人赋予科学技术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好的人性和善良的人。
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面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用好的教育,帮助人类,用人类智能战胜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关在人类价值的笼子里,使它具有人类价值的善的教育。我一直说,期待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在他们身上可以看见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只有让科学技术更加温暖、更有人性,让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教育,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所期待的科学技术对教育能够产生的正面力量。
顾明远
教育工作者要把眼光投向农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年已经提出了,我们教育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是在农村,也包括以农业为基础的县城。我们现在14亿人口,但是有一半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所以我们把眼光投向农村,帮助农村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让农村的孩子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讲“人工智能”教育,我们的眼光好像仅仅局限于城市里面,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确实使教育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且现在的机器可以代替人,还有虚拟教师,可以帮助老师进行机械性的工作,腾出时间让老师和学生沟通。但这些都发生在城市里面,农村还没有实现。
在未来教育的发展上,有条件的城市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来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另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优势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去,提高农村的教育资源。
徐辉
像对待大科学工程一样对待大科技教育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关键之举是持续不断地重视基础科技教育,应像对待大科学工程一样对待大科技教育,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合力。对此,有四点建议:
第一,全民科学素养与国家顶尖科学家的关系如同高原与尖峰的关系,高原越高,尖锋越高;
第二,国家科学水平说到底是文化问题,并非仅靠“短平快”工夫就可以解决的。全民科学素养是民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关键之举是持续不断地重视基础科技教育。只有一代又一代孩子受过良好科技教育,全民科学素养和国家科技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
第四,应像对待大科学工程一样对待大科技教育,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合力,政府各部门都应参与到全民科学素养提升工程和学校科技教育发展中来。
赵国弟
未来教育在学校重构的四大特征
未来教育是基于对过去教育的预测,它涉及很多内容,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革。尤其是在学校的重构中有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未来学校一定是基于信息化或者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范畴,而智能会是比较高的介入;第二,学生的教育是社会化、个别化相互融合;第三,确定性的知识,以及确定性的程序性技能,是可以被替代的;第四,可以实现一人一方案的教育想法。
这些变化产生以后,对教师来讲,基本知识教授和程序性的技能被机器替代了。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学生能力的发现者,是学生人生价值的引领者,是学生情感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呵护者。今天很多孩子都出现心理问题,而且比例越来越高。老师给学生陪伴的时间比较少,更多是考虑学生的知识学习。当大量的机械性工作被机器替代,老师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