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器乐在建国后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期,涌现出大量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红色”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思想健康、积极进步,具有革命性、爱国性、励志性等特征。重温这些有着鲜明时代背景和民族特色的“红色”经典,可以激发创作灵感,为新的艺术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族器乐红色经典民族音乐
近年来,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以及建国以来各类进步歌曲,在中华大地广为传唱,如《歌唱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八月桂花遍地开》、《西江月 井冈山》、《我爱你,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等等。鲜为人知的是,在民族器乐领域也有一大批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红色”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思想健康、积极进步,具有革命性、爱国性、励志性等特征。由于缺乏引导,听众常对纯器乐作品感到陌生和敬畏。事实上,音乐中传达的情感是人所共有的,音乐本身就是针对灵魂的艺术。用本民族特有的乐器演绎本民族的音乐作品,既贴近听众的生活体验和审美心理,又颇具历史亲切感。与时下的流行作品相比,这些流传至今的“红色”经典民族器乐作品往往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它们所蕴含的价值和魅力是流行音乐作品难以企及的。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就大力扶持民族传统音乐。广大群众基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普遍对植根于本土的民族乐器有较强的认同感。凭借其鲜明的民族特性、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民族器乐的创作与表演迅速崛起。一大批作曲家、演奏家怀着对祖国、民族的热爱和对战斗、劳动、理想的赞美,投身到民族器乐的创作和演奏当中,一时间涌现出大量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经典“红歌”。
思想深刻、内涵丰富
深受广大听众喜爱的二胡曲《豫北叙事曲》是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于国庆十周年之际创作的。在北京首演后,即风行全国,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①作曲家采用了旋律主题的对比手法,一个主题委婉悠长、如泣如诉,暗喻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另一个主题则喜悦、跳荡,充溢欢愉、赞美之情,象征新中国的幸福生活,以此反映新旧两个时代人们不同的精神风貌,是一首忆苦思甜的佳作。笛子演奏家孔建华先生创作于1961年的笛曲《故乡的回忆》同样采取旋律对比的方式展开。乐曲时而悠扬、时而明快,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激越澎湃,生动地表现出回忆的复杂情感。素有“魔笛”之称的南方笛派代表陆春龄先生1957年创作的笛曲《今昔》,从调式、情绪、演奏技巧等方面采用一系列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在新旧社会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在刻画意境、渲染气氛方面显示出卓越的功力。②尽管这些乐曲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痕,但它们也反映出当时艺术家乃至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
《三门峡畅想曲》和《豫北叙事曲》被誉为刘文金的二胡曲姊妹篇。③与《豫北叙事曲》不同,《三门峡畅想曲》不仅传达出艺术家面对壮观的三门峡水库产生的自豪感,也凝聚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严肃思考。sol-re弦、la-mi弦、mi-si弦三种定弦方式的采用和大段的高难度快弓技巧,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建设者紧张的工作场景和高昂的工作热情;钢琴丰富、洪大的音响效果和二胡细腻、酣畅的表现力珠联璧合,使作品内涵更加丰满。此外,刘文金先生还历经三年,于1982年创作完成史诗性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该作品吸收中国戏曲、曲艺、古琴、琵琶等不同特色,生发出别样的灵奇,体现出中国人壮阔幽深的宇宙意识,蕴含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宏伟的中国气派。
著名古筝演奏家、作曲家王昌元1965年创作的《战台风》是一首闻名海内外,思想性、叙事性俱佳的筝曲。同样是讴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运用快速弹奏的复杂技巧,王昌元的音乐风格显得格外刚健有力、慷慨激昂。在表现码头工人与台风奋战的主题时,作者并不拘泥于简单的音响模拟,而是采用复杂的双手刮奏、扣摇、扫摇四点、无效区噪音等技法,配以相当的速度、力度,使得乐曲在沉稳中透出雄浑,极富号召力。
技艺精湛、风格独具
作曲家吕绍恩先生创作于1960年的琵琶协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是民族器乐作品中表现战争题材的杰作。乐曲以狼牙山上五位八路军战士为吸引敌人火力、掩护大部队转移,与日军殊死搏斗,最后弹尽粮绝,英勇牺牲的英雄事迹为表现内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作品中,作者抓住了中国古典艺术重视力度、音色、技巧变化,讲究气韵生动的精神实质,保留了琵琶武曲文学性、叙事性、戏剧性、标题性、模拟性和技巧性等特点。同时,作品大胆借鉴西方作曲手法,采用奏鸣曲式结构,运用大量变化音、不协和和弦、频繁转调等手法,使乐曲的层次感和对比性更强。
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1973年共同创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是又一首英雄赞歌。不同的是,这里的英雄是一对十来岁的蒙族小姐妹龙梅和玉荣。《人民日报》曾以《最鲜艳的花朵》为题,报道过她们的感人事迹。全曲分:“草原放牧”、“与暴风雪搏斗”、“在寒夜中前进”、“党的阳光照心间”、“千万朵红花遍地开”,共五个部分。主旋律取自吴应炬作曲的同名电影主题曲,采用中西乐器结合的方式编配而成。乐曲没有英雄题材作品常见的叱咤风云、赴汤蹈火的气势,更注重真实与个性,旋律朴实而真挚,充满高洁的意味。琵琶这件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在西方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的烘托下,奏出两位小英雄的赞歌,带给观众更大的感受、联想的空间,展示出民族器乐在表现社会现实题材上的潜力和艺术感染力,可谓中西文化交融的经典之作。
《战马奔腾》是二胡演奏家陈耀星先生在1976年为全军第四届文艺汇演而创作的一首二胡曲。乐曲立意清新,兼有进行曲和蒙古民歌音调特点。作者采用了富有独创性的演奏技法,如采用大击弓技法模仿马蹄声,双弦颤滑法配合左手颤滑音模拟马嘶鸣声等。此外,陈耀星和陈军激情满怀的演奏,以及急速快弓走向、大幅度压弦、滑奏等演奏技法的运用,使得硝烟弥漫、一往无前的战斗情境扑面而来,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冲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范和艺术气质。
走民族化道路
事实上,中国的作曲家们在起步阶段就坚持走民族化道路。他们深入民间体验生活,从少数民族音乐中汲取素材,融入自己的见闻和感触,谱出一首首动人的旋律。作曲家白诚仁先生的口笛曲《苗岭的早晨》从独具滑音特色的苗族“飞歌”中汲取音调素材,充分利用口笛善于吹奏大幅度滑音的特点来模仿鸟啼之声;演奏家、作曲家王惠然的柳琴曲《春到沂河》采用调式调性对比和推、挽、吟、揉、夹扫等技巧润饰手法,吸收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山东琴书、山东柳琴戏音调创作而成;琵琶曲《彝族舞曲》对琵琶演奏技法的革新、乐器表现力的扩展都具有积极意义,是一首对中国当代琵琶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复三部的曲式结构,布局独具匠心,于徐疾高下刚柔抑扬中寄情于迷人的山寨;创新“四指轮”技法,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轮奏外弦,大拇指同时弹奏内弦,产生少见的复音效果;由“烟盒舞曲”改编的主题旋律更是家喻户晓,在琵琶最有光彩的中音区娓娓奏出,展示了琵琶柔美、细腻、质朴的传统特色。
音乐并不局限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也可以是世俗化的。刘明源先生的二胡曲《河南小曲》,以河南地方戏曲素材改编而成,以坠琴的上下滑音、揉弦等技法贯穿全曲。曲调流畅,富于诙谐的情态,地方风格浓郁,体现出河南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主人翁的自豪感。作曲家张晓峰先生1972年创作的唢呐曲《山村来了售货员》把普通的日常生活转化、升华为艺术,以东北民歌为基调,采用描绘性手法,将“赶路”、“吆喝”、“山村活跃”、“选购”、“告别”、“继续前进”等场景刻画得轻快幽默。尤其是以“咔腔”技法模仿人声,唢呐与乐队一问一答,听来妙趣横生,极富乡土气息。这些作品既有生活的真实性又有艺术的审美性,充分体现了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历程中,彭修文是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他是中国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社会活动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创作和改编了百余首民族管弦乐作品。他的作品多表现生活题材,民族风格浓郁,易于理解,可听性强,多数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如根据刘铁山、毛沅的管弦乐曲改编的同名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根据朱践耳的管弦乐曲改编的同名民族管弦乐曲《翻身的日子》,自己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交响音诗《流水操》等等。
艺术家比普通人更关注时代状况和人类生存状态。优秀的器乐作品应同时注重技艺性的人格呈现和高尚品格的艺术表达。正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对广大军民抵抗侵略者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建国以来民族器乐的“红色”经典往往融入坚定的理想信念、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重温这些“红色”经典,可以激发创作灵感,为新创作乃至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一些参照和借鉴。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校级社会科学科研项目“民族器乐作品中的红色资源探析” 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R10039)
注释
①③闵惠芬:“风雨同舟筑‘长城’”,《乐器》,2002年第8期。
②余建文:“吹笛话笛膜”,《人民音乐》,1982年第7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红色经典民族音乐
近年来,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以及建国以来各类进步歌曲,在中华大地广为传唱,如《歌唱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八月桂花遍地开》、《西江月 井冈山》、《我爱你,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等等。鲜为人知的是,在民族器乐领域也有一大批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红色”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思想健康、积极进步,具有革命性、爱国性、励志性等特征。由于缺乏引导,听众常对纯器乐作品感到陌生和敬畏。事实上,音乐中传达的情感是人所共有的,音乐本身就是针对灵魂的艺术。用本民族特有的乐器演绎本民族的音乐作品,既贴近听众的生活体验和审美心理,又颇具历史亲切感。与时下的流行作品相比,这些流传至今的“红色”经典民族器乐作品往往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它们所蕴含的价值和魅力是流行音乐作品难以企及的。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就大力扶持民族传统音乐。广大群众基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普遍对植根于本土的民族乐器有较强的认同感。凭借其鲜明的民族特性、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民族器乐的创作与表演迅速崛起。一大批作曲家、演奏家怀着对祖国、民族的热爱和对战斗、劳动、理想的赞美,投身到民族器乐的创作和演奏当中,一时间涌现出大量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经典“红歌”。
思想深刻、内涵丰富
深受广大听众喜爱的二胡曲《豫北叙事曲》是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于国庆十周年之际创作的。在北京首演后,即风行全国,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①作曲家采用了旋律主题的对比手法,一个主题委婉悠长、如泣如诉,暗喻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另一个主题则喜悦、跳荡,充溢欢愉、赞美之情,象征新中国的幸福生活,以此反映新旧两个时代人们不同的精神风貌,是一首忆苦思甜的佳作。笛子演奏家孔建华先生创作于1961年的笛曲《故乡的回忆》同样采取旋律对比的方式展开。乐曲时而悠扬、时而明快,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激越澎湃,生动地表现出回忆的复杂情感。素有“魔笛”之称的南方笛派代表陆春龄先生1957年创作的笛曲《今昔》,从调式、情绪、演奏技巧等方面采用一系列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在新旧社会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在刻画意境、渲染气氛方面显示出卓越的功力。②尽管这些乐曲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痕,但它们也反映出当时艺术家乃至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
《三门峡畅想曲》和《豫北叙事曲》被誉为刘文金的二胡曲姊妹篇。③与《豫北叙事曲》不同,《三门峡畅想曲》不仅传达出艺术家面对壮观的三门峡水库产生的自豪感,也凝聚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严肃思考。sol-re弦、la-mi弦、mi-si弦三种定弦方式的采用和大段的高难度快弓技巧,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建设者紧张的工作场景和高昂的工作热情;钢琴丰富、洪大的音响效果和二胡细腻、酣畅的表现力珠联璧合,使作品内涵更加丰满。此外,刘文金先生还历经三年,于1982年创作完成史诗性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该作品吸收中国戏曲、曲艺、古琴、琵琶等不同特色,生发出别样的灵奇,体现出中国人壮阔幽深的宇宙意识,蕴含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宏伟的中国气派。
著名古筝演奏家、作曲家王昌元1965年创作的《战台风》是一首闻名海内外,思想性、叙事性俱佳的筝曲。同样是讴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运用快速弹奏的复杂技巧,王昌元的音乐风格显得格外刚健有力、慷慨激昂。在表现码头工人与台风奋战的主题时,作者并不拘泥于简单的音响模拟,而是采用复杂的双手刮奏、扣摇、扫摇四点、无效区噪音等技法,配以相当的速度、力度,使得乐曲在沉稳中透出雄浑,极富号召力。
技艺精湛、风格独具
作曲家吕绍恩先生创作于1960年的琵琶协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是民族器乐作品中表现战争题材的杰作。乐曲以狼牙山上五位八路军战士为吸引敌人火力、掩护大部队转移,与日军殊死搏斗,最后弹尽粮绝,英勇牺牲的英雄事迹为表现内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作品中,作者抓住了中国古典艺术重视力度、音色、技巧变化,讲究气韵生动的精神实质,保留了琵琶武曲文学性、叙事性、戏剧性、标题性、模拟性和技巧性等特点。同时,作品大胆借鉴西方作曲手法,采用奏鸣曲式结构,运用大量变化音、不协和和弦、频繁转调等手法,使乐曲的层次感和对比性更强。
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1973年共同创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是又一首英雄赞歌。不同的是,这里的英雄是一对十来岁的蒙族小姐妹龙梅和玉荣。《人民日报》曾以《最鲜艳的花朵》为题,报道过她们的感人事迹。全曲分:“草原放牧”、“与暴风雪搏斗”、“在寒夜中前进”、“党的阳光照心间”、“千万朵红花遍地开”,共五个部分。主旋律取自吴应炬作曲的同名电影主题曲,采用中西乐器结合的方式编配而成。乐曲没有英雄题材作品常见的叱咤风云、赴汤蹈火的气势,更注重真实与个性,旋律朴实而真挚,充满高洁的意味。琵琶这件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在西方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的烘托下,奏出两位小英雄的赞歌,带给观众更大的感受、联想的空间,展示出民族器乐在表现社会现实题材上的潜力和艺术感染力,可谓中西文化交融的经典之作。
《战马奔腾》是二胡演奏家陈耀星先生在1976年为全军第四届文艺汇演而创作的一首二胡曲。乐曲立意清新,兼有进行曲和蒙古民歌音调特点。作者采用了富有独创性的演奏技法,如采用大击弓技法模仿马蹄声,双弦颤滑法配合左手颤滑音模拟马嘶鸣声等。此外,陈耀星和陈军激情满怀的演奏,以及急速快弓走向、大幅度压弦、滑奏等演奏技法的运用,使得硝烟弥漫、一往无前的战斗情境扑面而来,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冲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范和艺术气质。
走民族化道路
事实上,中国的作曲家们在起步阶段就坚持走民族化道路。他们深入民间体验生活,从少数民族音乐中汲取素材,融入自己的见闻和感触,谱出一首首动人的旋律。作曲家白诚仁先生的口笛曲《苗岭的早晨》从独具滑音特色的苗族“飞歌”中汲取音调素材,充分利用口笛善于吹奏大幅度滑音的特点来模仿鸟啼之声;演奏家、作曲家王惠然的柳琴曲《春到沂河》采用调式调性对比和推、挽、吟、揉、夹扫等技巧润饰手法,吸收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山东琴书、山东柳琴戏音调创作而成;琵琶曲《彝族舞曲》对琵琶演奏技法的革新、乐器表现力的扩展都具有积极意义,是一首对中国当代琵琶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复三部的曲式结构,布局独具匠心,于徐疾高下刚柔抑扬中寄情于迷人的山寨;创新“四指轮”技法,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轮奏外弦,大拇指同时弹奏内弦,产生少见的复音效果;由“烟盒舞曲”改编的主题旋律更是家喻户晓,在琵琶最有光彩的中音区娓娓奏出,展示了琵琶柔美、细腻、质朴的传统特色。
音乐并不局限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也可以是世俗化的。刘明源先生的二胡曲《河南小曲》,以河南地方戏曲素材改编而成,以坠琴的上下滑音、揉弦等技法贯穿全曲。曲调流畅,富于诙谐的情态,地方风格浓郁,体现出河南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主人翁的自豪感。作曲家张晓峰先生1972年创作的唢呐曲《山村来了售货员》把普通的日常生活转化、升华为艺术,以东北民歌为基调,采用描绘性手法,将“赶路”、“吆喝”、“山村活跃”、“选购”、“告别”、“继续前进”等场景刻画得轻快幽默。尤其是以“咔腔”技法模仿人声,唢呐与乐队一问一答,听来妙趣横生,极富乡土气息。这些作品既有生活的真实性又有艺术的审美性,充分体现了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历程中,彭修文是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他是中国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社会活动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创作和改编了百余首民族管弦乐作品。他的作品多表现生活题材,民族风格浓郁,易于理解,可听性强,多数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如根据刘铁山、毛沅的管弦乐曲改编的同名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根据朱践耳的管弦乐曲改编的同名民族管弦乐曲《翻身的日子》,自己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交响音诗《流水操》等等。
艺术家比普通人更关注时代状况和人类生存状态。优秀的器乐作品应同时注重技艺性的人格呈现和高尚品格的艺术表达。正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对广大军民抵抗侵略者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建国以来民族器乐的“红色”经典往往融入坚定的理想信念、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重温这些“红色”经典,可以激发创作灵感,为新创作乃至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一些参照和借鉴。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校级社会科学科研项目“民族器乐作品中的红色资源探析” 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R10039)
注释
①③闵惠芬:“风雨同舟筑‘长城’”,《乐器》,2002年第8期。
②余建文:“吹笛话笛膜”,《人民音乐》,198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