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价值观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普遍关心的热点,关于价值观问题的研究也成为“显学”。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我们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抓好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
【关键词】价值观 文化 国民教育
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性,既不因古今而不同,也不因中外而不同。现代的暂且不论,中国古代讲“文以载道”即已涉及价值观,而东西方社会之间价值观的不同,也经常为人们所讨论。很多问题在其错综复杂的表象后面,都有深刻的价值观基础和涵义。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在关于价值观的讨论中表现出来,而且也在关于价值观的教育中表现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价值观教育更为重要,它具有更为突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使得一切关于价值观的讨论都落到实处,也使得这些价值观的意义真正体现出来。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在包括哲学讨论、文化建设、国际政治交往等诸多领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
价值观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进入21世纪新阶段以来,价值观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受到较以往更多的关注。在社会生活中,价值观一词也得到广泛使用,各种实际运用走向常态化。当下,在学术理论界乃至一般文化人当中,很少有人能回避这一问题,或者否认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加强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时度势,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进行专题研究,作出全面部署。全会的召开带动了全社会对文化问题的研究和关注。文化问题在政治层面突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在社会层面,更加聚焦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在学术层面,则被追溯到各种价值观问题的研究。
在强调文化问题的氛围中,价值观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普遍关心的热点,关于价值观问题的研究也成为“显学”。无论在理论思维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价值观问题都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价值观的凸显缘于文化大讨论的深化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规模较大、相对较集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文化讨论主要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发生在21世纪以来的头十多年,两次讨论可以说是先后在新时期之始和新世纪之始,分别围绕“要不要改革开放”和“要不要继续改革开放”之合法性和价值观的认知展开。正是在这两次文化大讨论中,讨论了很多价值观问题,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大量新的问题,价值观的意义得以突出和强调。
特别是21世纪初期发生、目前仍在继续的这一次文化讨论,作为长期以来文化建设明显滞后的逻辑反拨,加上来自基层和民间社会蕴积已久的文化自觉,特别是由于党和政府从理论建构到实际建设的大力推动,其在参与规模、深入程度、实际成效等方面,都堪称空前。
具体而论,这轮文化大讨论之所以能够展开,文化和价值观的作用能够受到重视,主要缘于正反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肯定性的意义上,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走历史上某些西方国家那种野蛮崛起的老路,就既要大力发展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又要积极发展文化、科技等软实力,努力加强文化建设,重视发挥价值观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否定性的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物质生活和和精神生活齐富有,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还要努力制止和防范与此相伴生的道德滑坡和价值失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团结全体人民,形成坚实的道德基础和价值观共识。
文化的实质就是价值观
现实社会中,文化形态各异,透过现象看本质,文化的实质就是价值观。换言之,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特定的价值观,都是特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一方面,一定的文化孕育了一定的价值观,可以说文化是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所在;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又凝聚着一定的价值观,可以说价值观还是文化的中心和内核所在。要认识文化,关键是要认识其价值观。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由来已久,却特别凸显于提出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大任务之后,而且还更加聚焦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上,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兴趣,集中了干部群众的热烈讨论。回顾这一真实的历史过程,可以有助于认识为什么价值观问题凸显于文化讨论,也有助于正确理解在文化与价值观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那么,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现实依据、重大意义、深远影响?目前,围绕这些问题的讨论正在热烈进行,并朝着新的深度和广度拓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之实质的意义上,当前要真正深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亟需深刻认识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既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需求和意识形态,又反映一定社会存在和客观规律,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因此,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一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也包含超出此范围的、大量的社会内容,具有适应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价值或公共伦理,可以说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我们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特别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抓好文化建设,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把价值观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加以重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然价值观建设如此重要,那么抓好价值观教育也至关重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国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突出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的特点。通过教育形成的特定的国民性,体现了一个国家整体的对外形象、公民的特殊禀赋、民族的精神气质,正是国民教育之功、价值观教育之效。西方国家对于通过国民教育进行特定价值观的灌输,历来毫无顾忌、从不掩饰。所谓非意识形态化,他们从来不用于自身,反而是他们攻击别的国家的理论武器和道义法器。
当前,把价值观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国民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社会比较封闭,极左思潮盛行,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低,导致了社会生活中的泛政治化倾向。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民民主建设稳步推进,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一些人不能正确看待这种变化,又从泛政治化走向非政治化,主张所谓非意识形态化,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形而上学。
价值观本来就是公共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关键是对此统一或结合,要有一个合理的度的把握。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国民教育,其目的就是形成共识,凝聚人心。当前,价值观领域“理想冲突”、多元并存的复杂格局,既表征着现阶段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形势,也孕育着今后价值观教育发展的契机和动力。重视价值观教育,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民,努力培育全社会的价值认同,构建社会价值或公共伦理,同心而思,同向而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学院)
【关键词】价值观 文化 国民教育
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性,既不因古今而不同,也不因中外而不同。现代的暂且不论,中国古代讲“文以载道”即已涉及价值观,而东西方社会之间价值观的不同,也经常为人们所讨论。很多问题在其错综复杂的表象后面,都有深刻的价值观基础和涵义。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在关于价值观的讨论中表现出来,而且也在关于价值观的教育中表现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价值观教育更为重要,它具有更为突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使得一切关于价值观的讨论都落到实处,也使得这些价值观的意义真正体现出来。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在包括哲学讨论、文化建设、国际政治交往等诸多领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
价值观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进入21世纪新阶段以来,价值观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受到较以往更多的关注。在社会生活中,价值观一词也得到广泛使用,各种实际运用走向常态化。当下,在学术理论界乃至一般文化人当中,很少有人能回避这一问题,或者否认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加强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时度势,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进行专题研究,作出全面部署。全会的召开带动了全社会对文化问题的研究和关注。文化问题在政治层面突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在社会层面,更加聚焦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在学术层面,则被追溯到各种价值观问题的研究。
在强调文化问题的氛围中,价值观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普遍关心的热点,关于价值观问题的研究也成为“显学”。无论在理论思维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价值观问题都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价值观的凸显缘于文化大讨论的深化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规模较大、相对较集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文化讨论主要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发生在21世纪以来的头十多年,两次讨论可以说是先后在新时期之始和新世纪之始,分别围绕“要不要改革开放”和“要不要继续改革开放”之合法性和价值观的认知展开。正是在这两次文化大讨论中,讨论了很多价值观问题,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大量新的问题,价值观的意义得以突出和强调。
特别是21世纪初期发生、目前仍在继续的这一次文化讨论,作为长期以来文化建设明显滞后的逻辑反拨,加上来自基层和民间社会蕴积已久的文化自觉,特别是由于党和政府从理论建构到实际建设的大力推动,其在参与规模、深入程度、实际成效等方面,都堪称空前。
具体而论,这轮文化大讨论之所以能够展开,文化和价值观的作用能够受到重视,主要缘于正反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肯定性的意义上,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走历史上某些西方国家那种野蛮崛起的老路,就既要大力发展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又要积极发展文化、科技等软实力,努力加强文化建设,重视发挥价值观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否定性的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物质生活和和精神生活齐富有,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还要努力制止和防范与此相伴生的道德滑坡和价值失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团结全体人民,形成坚实的道德基础和价值观共识。
文化的实质就是价值观
现实社会中,文化形态各异,透过现象看本质,文化的实质就是价值观。换言之,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特定的价值观,都是特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一方面,一定的文化孕育了一定的价值观,可以说文化是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所在;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又凝聚着一定的价值观,可以说价值观还是文化的中心和内核所在。要认识文化,关键是要认识其价值观。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由来已久,却特别凸显于提出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大任务之后,而且还更加聚焦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上,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兴趣,集中了干部群众的热烈讨论。回顾这一真实的历史过程,可以有助于认识为什么价值观问题凸显于文化讨论,也有助于正确理解在文化与价值观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那么,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现实依据、重大意义、深远影响?目前,围绕这些问题的讨论正在热烈进行,并朝着新的深度和广度拓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之实质的意义上,当前要真正深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亟需深刻认识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既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需求和意识形态,又反映一定社会存在和客观规律,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因此,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一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也包含超出此范围的、大量的社会内容,具有适应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价值或公共伦理,可以说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我们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特别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抓好文化建设,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把价值观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加以重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然价值观建设如此重要,那么抓好价值观教育也至关重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国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突出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的特点。通过教育形成的特定的国民性,体现了一个国家整体的对外形象、公民的特殊禀赋、民族的精神气质,正是国民教育之功、价值观教育之效。西方国家对于通过国民教育进行特定价值观的灌输,历来毫无顾忌、从不掩饰。所谓非意识形态化,他们从来不用于自身,反而是他们攻击别的国家的理论武器和道义法器。
当前,把价值观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国民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社会比较封闭,极左思潮盛行,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低,导致了社会生活中的泛政治化倾向。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民民主建设稳步推进,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一些人不能正确看待这种变化,又从泛政治化走向非政治化,主张所谓非意识形态化,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形而上学。
价值观本来就是公共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关键是对此统一或结合,要有一个合理的度的把握。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国民教育,其目的就是形成共识,凝聚人心。当前,价值观领域“理想冲突”、多元并存的复杂格局,既表征着现阶段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形势,也孕育着今后价值观教育发展的契机和动力。重视价值观教育,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民,努力培育全社会的价值认同,构建社会价值或公共伦理,同心而思,同向而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