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回到熟悉的语文上,比如大家都爱古诗词,但爱多了就有点凌乱,就面临一个梳理和系统化问题,泛泛的博爱太散光,看不清,爱要有细节,有细节才叫深爱。对于“泛滥”的东西怎么办?大家做家务都有个经验,怎样处理家里的零碎物品呢?其实每家的杂物种类和数量都差不多,但有的家里堪称一地鸡毛,有的家里则清爽干净,为何?奥秘即在于对空间的理解和使用,在于家具的结构和功能,聪明的主妇往往会多买一些带格子、带屉盒的收纳箱,或是家具内部有设计,把功能相近的、有关联的东西集中放置,用起来也方便、高效。同理,人的脑仓也需要一个个的屉盒或格子,也需要一个个的目录、索引和谱系。电脑为什么强大?“大数据”为什么厉害?就在于它的信息储存、搜索和处理系统。
对于古诗词,大家通常会按作者、时代和群像来分类,比如“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云云。其实,这只是打了一个原始隔断,这种冷冰冰的结构和割据状态,仍没有“热反应”,没有激活效果。再进一步,可以按照情感类型、命运主题来组合,比如“情爱”“相思”“乡愁”“离别”“羁旅”“边塞”“谪居”等,行不行呢?行,但轮廓仍显粗糙,感受上仍觉困乏。我们需要找出一些更活跃的“梗”来。大家读诗词有个印象:很多章句是相仿的、酷似的,是气质暗合、彼此滋养的,仿佛它们之间有着某种共同的血缘和密码似的。比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你不觉得它们都在传递同一种元素——“寂静”吗?或許还有“孤独”和“寂寥”?(基于这种印象,我写了《耳根的清静》一文)再比如,古人贡献了许多与“登高”有关的章句,有登山、登楼、登塔,有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有王之涣的登高、陈子昂的登高、王维的登高、李白的登高、杜甫的登高……相似的视野带来了相似的心境,或者说,相似的心境驱使人走向相似的视野,人站立的地点变了,精神格局和胸怀就陡然一振,时空感受就变了,人生气象即变了。(拙作《消逝的地平线》一文,即源于这种印象)
其实,像我的那本《古典之殇》,与其说作者贡献了种种思想,不如说作者在推荐一种读法,即诗词之间的一种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我们看到了古代那一个个迷人的美学现场:自然美学、生活美学和精神美学。而现代社会,由于自然风物的消逝,我们的美学便有了与“现场”失联的危险,这就有了忧患和反思,所以我在书中说了两句结论性的话:一是“人类的成就正在越来越多地杀死大自然的成就”;二是“或许,人类的最高成就将是:保卫大自然成就的成就”。
“联系”,不仅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做了十几年电视新闻,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词是在策划会上天天讲的,就是“联系”。我对年轻记者和编导说,每一桩新闻,你都要找到它在中国社会中的位置,你都要找到它的系统和同类项,找到它的孪生兄弟,找到它的“前世今生”,这样,你才能真正亲近它,找到它的发生逻辑。比如,关注复旦大学的林森浩投毒案,你要想到五年前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十年前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它们是姊妹篇,他们的人生是同一个。再比如,因真凶现身而被平反的佘祥林案、聂树斌案、呼格案,它们在十年内陆续成为新闻,命运如出一辙,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发生原理。一个社会的人和事,是一个共同体,而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坐标。唯有在这样的视野和框架下,你才能看清楚一件事。如此,你在讲述它的时候,才不仅仅是在讲一件事,而是在讲述一个时代。如此,悲剧才有重量,新闻才会释放它的全部能量,我们才会看到那些历史成本有多么高昂,于社会才有足够的启示。
天下表达,无论新闻还是写作,无论“公事”还是“私事”,内在支撑都是一致的。
(摘编自《语文学习》2017年第12期)
对于古诗词,大家通常会按作者、时代和群像来分类,比如“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云云。其实,这只是打了一个原始隔断,这种冷冰冰的结构和割据状态,仍没有“热反应”,没有激活效果。再进一步,可以按照情感类型、命运主题来组合,比如“情爱”“相思”“乡愁”“离别”“羁旅”“边塞”“谪居”等,行不行呢?行,但轮廓仍显粗糙,感受上仍觉困乏。我们需要找出一些更活跃的“梗”来。大家读诗词有个印象:很多章句是相仿的、酷似的,是气质暗合、彼此滋养的,仿佛它们之间有着某种共同的血缘和密码似的。比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你不觉得它们都在传递同一种元素——“寂静”吗?或許还有“孤独”和“寂寥”?(基于这种印象,我写了《耳根的清静》一文)再比如,古人贡献了许多与“登高”有关的章句,有登山、登楼、登塔,有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有王之涣的登高、陈子昂的登高、王维的登高、李白的登高、杜甫的登高……相似的视野带来了相似的心境,或者说,相似的心境驱使人走向相似的视野,人站立的地点变了,精神格局和胸怀就陡然一振,时空感受就变了,人生气象即变了。(拙作《消逝的地平线》一文,即源于这种印象)
其实,像我的那本《古典之殇》,与其说作者贡献了种种思想,不如说作者在推荐一种读法,即诗词之间的一种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我们看到了古代那一个个迷人的美学现场:自然美学、生活美学和精神美学。而现代社会,由于自然风物的消逝,我们的美学便有了与“现场”失联的危险,这就有了忧患和反思,所以我在书中说了两句结论性的话:一是“人类的成就正在越来越多地杀死大自然的成就”;二是“或许,人类的最高成就将是:保卫大自然成就的成就”。
“联系”,不仅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做了十几年电视新闻,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词是在策划会上天天讲的,就是“联系”。我对年轻记者和编导说,每一桩新闻,你都要找到它在中国社会中的位置,你都要找到它的系统和同类项,找到它的孪生兄弟,找到它的“前世今生”,这样,你才能真正亲近它,找到它的发生逻辑。比如,关注复旦大学的林森浩投毒案,你要想到五年前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十年前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它们是姊妹篇,他们的人生是同一个。再比如,因真凶现身而被平反的佘祥林案、聂树斌案、呼格案,它们在十年内陆续成为新闻,命运如出一辙,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发生原理。一个社会的人和事,是一个共同体,而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坐标。唯有在这样的视野和框架下,你才能看清楚一件事。如此,你在讲述它的时候,才不仅仅是在讲一件事,而是在讲述一个时代。如此,悲剧才有重量,新闻才会释放它的全部能量,我们才会看到那些历史成本有多么高昂,于社会才有足够的启示。
天下表达,无论新闻还是写作,无论“公事”还是“私事”,内在支撑都是一致的。
(摘编自《语文学习》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