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的个性占有与拓展(下)

来源 :广东教学·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bour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回到熟悉的语文上,比如大家都爱古诗词,但爱多了就有点凌乱,就面临一个梳理和系统化问题,泛泛的博爱太散光,看不清,爱要有细节,有细节才叫深爱。对于“泛滥”的东西怎么办?大家做家务都有个经验,怎样处理家里的零碎物品呢?其实每家的杂物种类和数量都差不多,但有的家里堪称一地鸡毛,有的家里则清爽干净,为何?奥秘即在于对空间的理解和使用,在于家具的结构和功能,聪明的主妇往往会多买一些带格子、带屉盒的收纳箱,或是家具内部有设计,把功能相近的、有关联的东西集中放置,用起来也方便、高效。同理,人的脑仓也需要一个个的屉盒或格子,也需要一个个的目录、索引和谱系。电脑为什么强大?“大数据”为什么厉害?就在于它的信息储存、搜索和处理系统。
  对于古诗词,大家通常会按作者、时代和群像来分类,比如“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云云。其实,这只是打了一个原始隔断,这种冷冰冰的结构和割据状态,仍没有“热反应”,没有激活效果。再进一步,可以按照情感类型、命运主题来组合,比如“情爱”“相思”“乡愁”“离别”“羁旅”“边塞”“谪居”等,行不行呢?行,但轮廓仍显粗糙,感受上仍觉困乏。我们需要找出一些更活跃的“梗”来。大家读诗词有个印象:很多章句是相仿的、酷似的,是气质暗合、彼此滋养的,仿佛它们之间有着某种共同的血缘和密码似的。比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你不觉得它们都在传递同一种元素——“寂静”吗?或許还有“孤独”和“寂寥”?(基于这种印象,我写了《耳根的清静》一文)再比如,古人贡献了许多与“登高”有关的章句,有登山、登楼、登塔,有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有王之涣的登高、陈子昂的登高、王维的登高、李白的登高、杜甫的登高……相似的视野带来了相似的心境,或者说,相似的心境驱使人走向相似的视野,人站立的地点变了,精神格局和胸怀就陡然一振,时空感受就变了,人生气象即变了。(拙作《消逝的地平线》一文,即源于这种印象)
  其实,像我的那本《古典之殇》,与其说作者贡献了种种思想,不如说作者在推荐一种读法,即诗词之间的一种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我们看到了古代那一个个迷人的美学现场:自然美学、生活美学和精神美学。而现代社会,由于自然风物的消逝,我们的美学便有了与“现场”失联的危险,这就有了忧患和反思,所以我在书中说了两句结论性的话:一是“人类的成就正在越来越多地杀死大自然的成就”;二是“或许,人类的最高成就将是:保卫大自然成就的成就”。
  “联系”,不仅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做了十几年电视新闻,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词是在策划会上天天讲的,就是“联系”。我对年轻记者和编导说,每一桩新闻,你都要找到它在中国社会中的位置,你都要找到它的系统和同类项,找到它的孪生兄弟,找到它的“前世今生”,这样,你才能真正亲近它,找到它的发生逻辑。比如,关注复旦大学的林森浩投毒案,你要想到五年前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十年前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它们是姊妹篇,他们的人生是同一个。再比如,因真凶现身而被平反的佘祥林案、聂树斌案、呼格案,它们在十年内陆续成为新闻,命运如出一辙,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发生原理。一个社会的人和事,是一个共同体,而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坐标。唯有在这样的视野和框架下,你才能看清楚一件事。如此,你在讲述它的时候,才不仅仅是在讲一件事,而是在讲述一个时代。如此,悲剧才有重量,新闻才会释放它的全部能量,我们才会看到那些历史成本有多么高昂,于社会才有足够的启示。
  天下表达,无论新闻还是写作,无论“公事”还是“私事”,内在支撑都是一致的。
  (摘编自《语文学习》2017年第12期)
其他文献
【編者按】这期三篇散文里都写了动物,有脾气暴躁的猫,有懂得用眼神求救的狐狸,还有意志强大的寄居蟹。动物世界其实也是人类社会,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有情感,也有故事。作家看见了它们,写出了它们的故事,是它们的幸运,更是人类的幸运。
我展示的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教读课文,教学预计需要两个课时,今天我展示的是第一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几十年如一日种树,最终凭借一己之力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这篇课文对于处在人生观形成早期的初一学生来讲是特别有阅读意义和价值的。  一、阐述教学目标  我们都知道,部编教材的构建,采用了“语文要素”和“
我喜欢古韵,买来一支箫学习吹奏。当初选购箫时,店主给我演奏了一段《飞雪玉花》,悠悠箫声,低婉哀伤。临走时,店主特别嘱咐:“箫本性平和,初学不能急躁。”  我握着箫,跑到公园凉亭。旁边荷花池的荷葉撑起张张绿伞,掀起层层绿浪,朵朵荷花正红着脸颊含着笑,散发着阵阵清香。我迎着微风,回忆着老师所指导的吹箫站姿、手势和嘴型,可箫只发出呜呜气息。我上下挪挪手指,可不管怎样调整手势与口型,吹出来的依旧是急促的气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即将来临,孩子们一定在忙着备考,可是这备考也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不能盲目地复习,要有条不紊地进行。以下有几点建议:第一,争分夺秒,上好复习课  善于安排时间的人往往能获得成功。谁吝啬时间,时间就对谁慷慨:谁荒废时间,时间也就荒废谁。我们要抓住分分秒秒,少讲空话多做实事,提高学习的效率,从上好每一节课做起。这些复习课都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都是老师精心准备的。他们看似都在重复平时学过
近日,北京市密云区北庄中学组织了“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生态文明——迎接建党100周年”的主题实践课程活动,师生们从学校出发,先后经过北庄村、朱家湾村、抗峪村、大岭村,最终到达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和纪念馆。学生们在步行4公里后,来到了朱家湾村委会边上的小型现代化广场,在这里进行了生物和地理实践课程。简单休整后,学生们又踏上了“红色之旅”的征程,前往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大岭村。在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
我们当遇见了美好的、伟大的景物,不禁要放声高呼:“啊!了不得!了不得!”或者当碰到了哀伤的、惨痛的事故,不禁要出声绝叫:“啊!受不住了!受不住了!”这当儿,我们和当前的景物或是事故已经融合在一起,不再用冷静的头脑去对付它们,却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它们中间:因而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都含有情感的成分。无论对自然景物,或是对人情世态,有动于中,发为歌咏,都是抒情诗。  抒情诗纯粹流荡着一股情感,这情感必须
一、根据不同阅读对象,调整策略  读必读名著篇目,必须“在整本书中多走几个来回”。中考名著考查不再聚焦经典情节和片段,出现了对“非典型性”内容的考查。因此,在阅读时,可一方面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全文,加深对整本书的印象;另一方面,精读经典文段和情节,在细析中把握作品人物、情节、艺术特色及主题等。  读自主推荐阅读篇目,因其考查多以选项形式和必读书目共存,故可根据实际情况跳读和精读结合,以了解大
平常一些同学写作文时思路老是展不开,内容发散不出,因此写出的作文也就显得干巴巴的。但一些同学能把铺排式手法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铺排是一种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古代民歌中普遍运用的手法,是铺陈、排比的合称。铺陈,极力铺叙,尽意渲染;排比,則是由几个结构相同、字数相近、语气一致和意义相关的词句或段落,连续排列在一起的。铺排,由铺陈与排比糅合在一起而形
稻盛和夫先生,被誉为日本的“经营之圣”。据言,其经营之道,特别是阿米巴经营手法,深刻影响了马云、张瑞敏、任正非等著名企业家。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许多把“道义放两边,利字摆中间”的商业大鳄都遭人唾弃。而稻盛和夫先生,不仅拯救了一家世界500强,还成就了两家世界500强;不仅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价值,还创造了砥砺精神的普世价值。  稻盛和夫把自己一切的成就,把自己“存善念,从善行”和以“利他
【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后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他的诗歌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