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的时候他28岁,婴儿时候的我很胖,脸蛋、胳膊和腿都无一例外地滚圆。我想象不出那么瘦的他抱我时是什么样子,家里居然没有一张一岁前的我与他的合影。
但是我看过我出生前他与妈妈在泰山山顶拍的照片。剧烈的山风吹过头发,他戴黑色边框的眼镜,微微地笑,细长的手指交握着扣在膝盖上,像一个文弱的书生,难免让人想起柏烨的诗:“小竹楼,白衬衫,你是不是正当年?”他是那个时代的文艺青年,从小给我唱的歌都是八十年代的校园民谣,既能将一手楷书写地端正有力,也能在下班后的晚上端坐在书桌前读一本欧亨利的小说集。
彼时他还是中学老师,能写一黑板的漂亮板书,然后轻轻地拂掉落在衣袖上的粉笔屑。他数理化样样精通,可惜这些天赋都没有遗传给我。我初中的化学老师当年也是他的化学老师,他毕业之后回校教书,他们便成了同事。初三刚开了化学课,我拿着不及格的试卷战战兢兢地站在办公室里等着挨训,那位胡子已经略白的化学老师摘下老花镜,恨铁不成钢地摇头叹气:“你说说,你爸爸的化学这么好,你怎么就……唉……”。
最早的记忆来自四岁夏天的一个傍晚,我们爬上奶奶家的房顶看夕阳。他问我要不要去上幼儿园啊,我说好。初秋幼儿园开学了,他骑自行车送我,一直路过苍翠的田野和安静的村庄。
他给了我最好的童年时光。给我买足球鞋,在少年宫的小操场上教我踢足球。也帮我选连衣裙和绣着粉红色花朵的小皮鞋,还有琴键雪白的电子琴。春天带我去看漫山桃花,走过长长的田垅找一大片空地放风筝。夏天去看荷田,我頂着一片荷叶坐在水塘边,光脚在水里晃来晃去,被突然跳出来的小青蛙吓一跳,溅一身的水花,然后两个人一起哈哈大笑。秋天来了,他每天早晨把我一头睡得凌乱的短发梳得整整齐齐,系上围巾之后再走远几步左右端详一番,满意地笑一下,然后看我出门上学。
我的叛逆期来得晚,但也几乎持续了整个高中。学习压力大,加上经常生病吃药,戾气十足,和他的交流日益变少。每一天深夜的晚自习放学之后,他像往常一样接我回家,在深而悠长的小巷里只用踢踢踏踏的足音陪着我度过沉默灰色的青春。
那漫长的几年,我只顾着沉浸在自己伤春悲秋的世界里,竟从未理解过他。直到上大学的某一天,他到学校看我。已临隆冬,冷风肆虐着钻进脖子,我挽着他的胳膊在陌生的街道上慢慢地走。想起二十年里他陪我走过的路,从故乡熟悉的大街小巷到异地他乡起风的街头。我的脚步从蹒跚变得稳健,他的脚步却从急促变得缓慢。是他将所有深沉的爱意都注入了我不断变大的脚印里,而我却残忍地将每一步成长都化作皱纹刻上他的面庞。
他从未娇纵过我的任性,也从未包庇过我的错误。直到现在,若遇到痛苦、失落、不解等负面情绪,我反省和思考的时间也远远大于情绪波动的时间。他教会我,从那些或微乎其微或声势浩大的痛苦中淬炼出一点点的教训与心得,这才是痛苦的意义,也是成长的意义。
研究生开学报到的那天,我本想独自前去,可他还是坚持要送我。学校不大,为了维持交通秩序,只允许新生家长们将车开到停车场。停车场距离宿舍楼有一段不算短的距离。更要命的是,我的行李事无巨细到囊括了暖瓶、洗脸盆和洗衣粉,还有一大袋又厚又重的书。
来回好几趟,他快步地走在我的前面,沉重的行李让他本来就瘦弱的脊背显得更为瘦弱。那一瞬间,我想起了初一学过的课文《背影》。那天,我看着他的背影,突然和朱自清先生一样满眼是泪。小时候的我,一定想不到未来会有这样的一天。这一天,我终于长大了,不再需要他给我讲数学题物理题化学题,也不再需要他在每天的晚自习后踩着路灯的光接我回家,甚至不再需要他听我讲为什么觉得“黑布小帽”好笑。我像他期望的那样,走向了一个更大更远的世界,他虽有无限留恋不舍,但却从未因此而束缚或影响我的选择。
自十六岁离家外出读书,我独自跟世界厮杀时从无畏惧,深夜里的泪痕从不留到黎明。是因为我知道无论走的多远,还是能在脆弱至极的那一刻,卸下所有在陌生人面前佯装镇定的伪装与紧锣密鼓的狼狈,走到他面前放声大哭。
尽管我长大了,再不会用哭泣来换他的忧虑不安,但我全部的心安与镇静皆源于深知他爱我。那原是我最牢固的后盾和最温暖的港湾啊。
也是走过如此漫长的道路之后,我才知道,他之于我,不仅是父爱如山的恩重情深,还用他至为珍贵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人生。
他是真正的君子。谨言慎行,从不妄言,凡事讲理,甚少怨怼。不知是不是因为在孔孟故里出生、长大、老去的缘故,他和妈妈血液里汩汩流动的全是儒家温良恭俭让的克制。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人类自私的本性。于他们而言,善良不像是一种品格,而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以至于我看到亦舒写:“有些人连吃一只苹果也扰攘半日,盼望世人赞赏他张嘴的姿势曼妙。有些人在荒漠艰辛掘井,第一口水先捧给更有需要的人喝。”立刻想起他们,想起他们时刻心怀的善意。
有一次,妈妈的表哥出了车祸,事出紧急。由于爸爸的单位离急救医院最近,所以他第一时间赶去了医院,结果只看着表舅不治身亡。回家之后,他表情一切如常地换衣、洗脸,除了没怎么说话,仍然吃饭,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饭吃到一半表姐打来电话商议出席葬礼的事情,妈妈一阵惊愕,挂了电话之后哭着问他回来为什么不告诉她消息。他只静静地说了一句:“我本来想等你吃完饭再告诉你的。怕你听了之后吃不下这顿饭。”
我一直记得那个傍晚。在世界带着它的凄风冷雨迎面而来时,他不能阻挡她被淋湿和伤害,只能让那伤害来得晚一点,再晚一点。至少,让她吃完那顿饭,好有力气去对付外面的刀光剑影。
他就是这样,保卫了我妈妈几乎与世无争的单纯。也让我知道这世间原没什么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爱,最好的爱情也不过是懂得、相守和陪伴。他并不用他沉默的深情来邀功,她也不用她日日不安的挂念来作过多的索取。她不擅做饭,他甘之如饴。他固守清贫,她自得其乐。
是他们的无限温柔给了我最好的一个家,以致“家”这个概念每每在我的脑海里浮现,都像我家旧时阳台上顺着竹竿慢慢攀爬的五角星花一样,枝叶柔软,花朵鲜艳。远处白云翻卷,近处蔷薇的香气轻轻地飘过来,一派柴米油盐的热闹中自有安宁与静谧。
是他们让我深信,爱若细水长流,岁月自有深意。
但是我看过我出生前他与妈妈在泰山山顶拍的照片。剧烈的山风吹过头发,他戴黑色边框的眼镜,微微地笑,细长的手指交握着扣在膝盖上,像一个文弱的书生,难免让人想起柏烨的诗:“小竹楼,白衬衫,你是不是正当年?”他是那个时代的文艺青年,从小给我唱的歌都是八十年代的校园民谣,既能将一手楷书写地端正有力,也能在下班后的晚上端坐在书桌前读一本欧亨利的小说集。
彼时他还是中学老师,能写一黑板的漂亮板书,然后轻轻地拂掉落在衣袖上的粉笔屑。他数理化样样精通,可惜这些天赋都没有遗传给我。我初中的化学老师当年也是他的化学老师,他毕业之后回校教书,他们便成了同事。初三刚开了化学课,我拿着不及格的试卷战战兢兢地站在办公室里等着挨训,那位胡子已经略白的化学老师摘下老花镜,恨铁不成钢地摇头叹气:“你说说,你爸爸的化学这么好,你怎么就……唉……”。
最早的记忆来自四岁夏天的一个傍晚,我们爬上奶奶家的房顶看夕阳。他问我要不要去上幼儿园啊,我说好。初秋幼儿园开学了,他骑自行车送我,一直路过苍翠的田野和安静的村庄。
他给了我最好的童年时光。给我买足球鞋,在少年宫的小操场上教我踢足球。也帮我选连衣裙和绣着粉红色花朵的小皮鞋,还有琴键雪白的电子琴。春天带我去看漫山桃花,走过长长的田垅找一大片空地放风筝。夏天去看荷田,我頂着一片荷叶坐在水塘边,光脚在水里晃来晃去,被突然跳出来的小青蛙吓一跳,溅一身的水花,然后两个人一起哈哈大笑。秋天来了,他每天早晨把我一头睡得凌乱的短发梳得整整齐齐,系上围巾之后再走远几步左右端详一番,满意地笑一下,然后看我出门上学。
我的叛逆期来得晚,但也几乎持续了整个高中。学习压力大,加上经常生病吃药,戾气十足,和他的交流日益变少。每一天深夜的晚自习放学之后,他像往常一样接我回家,在深而悠长的小巷里只用踢踢踏踏的足音陪着我度过沉默灰色的青春。
那漫长的几年,我只顾着沉浸在自己伤春悲秋的世界里,竟从未理解过他。直到上大学的某一天,他到学校看我。已临隆冬,冷风肆虐着钻进脖子,我挽着他的胳膊在陌生的街道上慢慢地走。想起二十年里他陪我走过的路,从故乡熟悉的大街小巷到异地他乡起风的街头。我的脚步从蹒跚变得稳健,他的脚步却从急促变得缓慢。是他将所有深沉的爱意都注入了我不断变大的脚印里,而我却残忍地将每一步成长都化作皱纹刻上他的面庞。
他从未娇纵过我的任性,也从未包庇过我的错误。直到现在,若遇到痛苦、失落、不解等负面情绪,我反省和思考的时间也远远大于情绪波动的时间。他教会我,从那些或微乎其微或声势浩大的痛苦中淬炼出一点点的教训与心得,这才是痛苦的意义,也是成长的意义。
研究生开学报到的那天,我本想独自前去,可他还是坚持要送我。学校不大,为了维持交通秩序,只允许新生家长们将车开到停车场。停车场距离宿舍楼有一段不算短的距离。更要命的是,我的行李事无巨细到囊括了暖瓶、洗脸盆和洗衣粉,还有一大袋又厚又重的书。
来回好几趟,他快步地走在我的前面,沉重的行李让他本来就瘦弱的脊背显得更为瘦弱。那一瞬间,我想起了初一学过的课文《背影》。那天,我看着他的背影,突然和朱自清先生一样满眼是泪。小时候的我,一定想不到未来会有这样的一天。这一天,我终于长大了,不再需要他给我讲数学题物理题化学题,也不再需要他在每天的晚自习后踩着路灯的光接我回家,甚至不再需要他听我讲为什么觉得“黑布小帽”好笑。我像他期望的那样,走向了一个更大更远的世界,他虽有无限留恋不舍,但却从未因此而束缚或影响我的选择。
自十六岁离家外出读书,我独自跟世界厮杀时从无畏惧,深夜里的泪痕从不留到黎明。是因为我知道无论走的多远,还是能在脆弱至极的那一刻,卸下所有在陌生人面前佯装镇定的伪装与紧锣密鼓的狼狈,走到他面前放声大哭。
尽管我长大了,再不会用哭泣来换他的忧虑不安,但我全部的心安与镇静皆源于深知他爱我。那原是我最牢固的后盾和最温暖的港湾啊。
也是走过如此漫长的道路之后,我才知道,他之于我,不仅是父爱如山的恩重情深,还用他至为珍贵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人生。
他是真正的君子。谨言慎行,从不妄言,凡事讲理,甚少怨怼。不知是不是因为在孔孟故里出生、长大、老去的缘故,他和妈妈血液里汩汩流动的全是儒家温良恭俭让的克制。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人类自私的本性。于他们而言,善良不像是一种品格,而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以至于我看到亦舒写:“有些人连吃一只苹果也扰攘半日,盼望世人赞赏他张嘴的姿势曼妙。有些人在荒漠艰辛掘井,第一口水先捧给更有需要的人喝。”立刻想起他们,想起他们时刻心怀的善意。
有一次,妈妈的表哥出了车祸,事出紧急。由于爸爸的单位离急救医院最近,所以他第一时间赶去了医院,结果只看着表舅不治身亡。回家之后,他表情一切如常地换衣、洗脸,除了没怎么说话,仍然吃饭,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饭吃到一半表姐打来电话商议出席葬礼的事情,妈妈一阵惊愕,挂了电话之后哭着问他回来为什么不告诉她消息。他只静静地说了一句:“我本来想等你吃完饭再告诉你的。怕你听了之后吃不下这顿饭。”
我一直记得那个傍晚。在世界带着它的凄风冷雨迎面而来时,他不能阻挡她被淋湿和伤害,只能让那伤害来得晚一点,再晚一点。至少,让她吃完那顿饭,好有力气去对付外面的刀光剑影。
他就是这样,保卫了我妈妈几乎与世无争的单纯。也让我知道这世间原没什么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爱,最好的爱情也不过是懂得、相守和陪伴。他并不用他沉默的深情来邀功,她也不用她日日不安的挂念来作过多的索取。她不擅做饭,他甘之如饴。他固守清贫,她自得其乐。
是他们的无限温柔给了我最好的一个家,以致“家”这个概念每每在我的脑海里浮现,都像我家旧时阳台上顺着竹竿慢慢攀爬的五角星花一样,枝叶柔软,花朵鲜艳。远处白云翻卷,近处蔷薇的香气轻轻地飘过来,一派柴米油盐的热闹中自有安宁与静谧。
是他们让我深信,爱若细水长流,岁月自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