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应洋溢着生长律动,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有所生成。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能言说别人的思想,而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语文课堂应能感受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与生成
一、语文课堂应是少预设
近年来语文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与之相对立的是“应试教育”,以前的语文教育,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师喜欢掌控课堂,每一篇文章的学习思路,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甚至问题的阐述顺序都要在自己的掌控之内。课堂精致得犹如一束精心挑选的礼品,少掉哪一个,漏掉哪一个都会遗憾许久。这些带有“枷锁”的课堂上,我们只能享受所谓成功的结果,而无法感受到课堂教学变化艺术的精彩过程。如果课堂沒有了“变化”,也就没有了生命成长的律动。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式,没有多种观念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化思想就不能培养起来。[1](p26)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甚于此,新课程把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合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的丰厚回报。
二、开放与生成的语文课堂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
在语文教学中预设是少不了的,比如老师讲一节课是要有目标,想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但是过分的预设就会使一堂语文课变得机械和沉闷。例如:有一次,一个外国教育考察团到一个学校考察教学情况,其中有这样一个班级,老师提前将要讲的内容及所要提的问题和答案都告诉了学生。后来那节课下来内容满满的,也很顺利的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而他们听的另一节课,当然那节课老师完全像平时一样正常的上课,课堂上,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回答出不同的答案,到下课的时候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外国教育考察团听过之后却都非常称赞后一种教学方法,因为用后一种教学方法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
开放与生成的语文教学观也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方面: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应树立“拓展性”教学观,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对此,一是要课内严格训练,指导阅读方法,二是课外广泛阅读,拓展生活空间,三是要开辟活动天地,提升阅读兴趣。[2](p36)
开放性语文教学与封闭式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活”表面上是课堂的内容活,形式活,情景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
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事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从心里学角度看,课堂生成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感的敞亮。[3] (p70)从生成的内容来看,课堂生成既有显性生成,又有隐性生成,显性生成是直接的,表层的;隐性生成是间接的,深层的。从生成的本义来说,生成主要指隐性生成,隐性生成最具有发展的功能。从生成主体来看,课堂生成有学生生成,也有老师生成,即课堂教学不仅要成全学生,也要成全教师,课堂教学要成为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欣赏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是教学相长的事实写照,也是师生人生幸福的共同源泉。
三、语文课堂是认知与情意发展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当前在新课程的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
首先,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就像人们把古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改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一样,把“苦”字改为“乐”字。这就体现了人们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态度,提倡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这不仅是学习态度的改变,也是人生态度的改变与追求。这就说明态度的改变,有时不仅是某一方面的改变,还可以带来生活观、价值观的变化。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是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识的,正如不同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存在区别一样,不同学科,它们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和指向也有区别。但就其共性而言,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从认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结论: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多彩,但不管如何,我们的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探究以及自信,好学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4](p126)
参考文献:
[1]扈中平,刘朝晖.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J].教育研究.2001(7).
[2]王占新.新课标下如何让孩子会阅读爱阅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2).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70页.
[4]覃克良.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观[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2).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与生成
一、语文课堂应是少预设
近年来语文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与之相对立的是“应试教育”,以前的语文教育,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师喜欢掌控课堂,每一篇文章的学习思路,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甚至问题的阐述顺序都要在自己的掌控之内。课堂精致得犹如一束精心挑选的礼品,少掉哪一个,漏掉哪一个都会遗憾许久。这些带有“枷锁”的课堂上,我们只能享受所谓成功的结果,而无法感受到课堂教学变化艺术的精彩过程。如果课堂沒有了“变化”,也就没有了生命成长的律动。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式,没有多种观念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化思想就不能培养起来。[1](p26)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甚于此,新课程把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合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的丰厚回报。
二、开放与生成的语文课堂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
在语文教学中预设是少不了的,比如老师讲一节课是要有目标,想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但是过分的预设就会使一堂语文课变得机械和沉闷。例如:有一次,一个外国教育考察团到一个学校考察教学情况,其中有这样一个班级,老师提前将要讲的内容及所要提的问题和答案都告诉了学生。后来那节课下来内容满满的,也很顺利的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而他们听的另一节课,当然那节课老师完全像平时一样正常的上课,课堂上,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回答出不同的答案,到下课的时候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外国教育考察团听过之后却都非常称赞后一种教学方法,因为用后一种教学方法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
开放与生成的语文教学观也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方面: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应树立“拓展性”教学观,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对此,一是要课内严格训练,指导阅读方法,二是课外广泛阅读,拓展生活空间,三是要开辟活动天地,提升阅读兴趣。[2](p36)
开放性语文教学与封闭式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活”表面上是课堂的内容活,形式活,情景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
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事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从心里学角度看,课堂生成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感的敞亮。[3] (p70)从生成的内容来看,课堂生成既有显性生成,又有隐性生成,显性生成是直接的,表层的;隐性生成是间接的,深层的。从生成的本义来说,生成主要指隐性生成,隐性生成最具有发展的功能。从生成主体来看,课堂生成有学生生成,也有老师生成,即课堂教学不仅要成全学生,也要成全教师,课堂教学要成为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欣赏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是教学相长的事实写照,也是师生人生幸福的共同源泉。
三、语文课堂是认知与情意发展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当前在新课程的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
首先,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就像人们把古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改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一样,把“苦”字改为“乐”字。这就体现了人们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态度,提倡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这不仅是学习态度的改变,也是人生态度的改变与追求。这就说明态度的改变,有时不仅是某一方面的改变,还可以带来生活观、价值观的变化。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是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识的,正如不同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存在区别一样,不同学科,它们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和指向也有区别。但就其共性而言,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从认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结论: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多彩,但不管如何,我们的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探究以及自信,好学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4](p126)
参考文献:
[1]扈中平,刘朝晖.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J].教育研究.2001(7).
[2]王占新.新课标下如何让孩子会阅读爱阅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2).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70页.
[4]覃克良.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观[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