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达人”云曙先:做一款聪明的垃圾桶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hl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曙先

  站在垃圾分类的风口,南京云思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云曙先比以往更忙了。采访过程中,他不断接到业务电话,安排员工接待一批批前来看产品的合作商家。“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处理好事务后云曙先连连道歉,“全国生产智能垃圾箱产品的机构不多,我们得抓紧时机,趁着风口将公司做大做强。”话音刚落,他随即将手机设置静音状态,开始全心接受采访。

从创新到创业


  低沉的嗓音,憨厚的脸庞,90后云曙先很“工科男”。创业七年,他一直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人自信,处世果断周全。
  自小云曙先就是一个目标意识强的人。进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时,他立下升本目标。大学期间果然做到各项成绩名列前茅,四年后又顺利拿到南京大学自考本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闲暇时光,他便投身于爱好“发明创造”中。
  在校园生活时,云曙先发现一个现象,学校垃圾桶周围垃圾成堆,散发出来的恶臭让人难以忍受。原来,为了节省时间,每天早上同学们边吃早餐边赶往教室,吃剩的食物随手丢向垃圾桶,长此以往,垃圾桶“超负荷运载”,周边全是垃圾,天热时还会恶臭弥漫。“特别是食堂附近的两个垃圾桶,我们每天远远地绕着走过,还是能闻到臭味。”回想当时,云曙先忍不住皱眉。
  为何不设计一款智能垃圾桶,既能解决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又能面向市场,创造经济效益呢?2012年,参加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时,云曙先将这个想法付诸行动。“最初的设想是,智能垃圾桶要有压缩、除臭等功能,这样垃圾就不会溢出来,也不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随着市场调研的深入,云曙先团队对产品进行了优化。努力没有白费,最终,他们设计出的智能垃圾桶产品在大赛中国总决赛中获奖。
  “我的科技创新就是要发明和革新一些实用的生产、生活技术。”两年半的大学生活,云曙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发明创造了智能温控快速引炉器与燃烧器、语音播报分层可变式KT板等多项产品;其中9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获批。他与学校签订了成果转化协议,把9项专利委托给学校进行成果转化。
  智能垃圾桶的创意不仅获了奖,它还曾被南京一家企业看中,对方愿意出40万元购买,但云曙先没舍得卖。随着发明的产品越来越多,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要让实用型的发明、技术改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从创新到创业的跨越。”
  2013年1月15日,云曙先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蝶大学科技园注册了个人独资企业,进行智能科技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智能垃圾桶成“网红”


  近年来,各大城市逐步启动垃圾分类政策,云曙先团队出品的智能垃圾桶因设计新颖、功能丰富、使用便捷等特质成为各地竞相定制的爆款产品。
  在南京市江宁区金智科技园内,记者看到了新型的智能垃圾桶。当人靠近时,驱动垃圾桶的箱门会自动打开,垃圾入桶内后箱门会自动关闭,可以有效防止异味溢出;还有电子屏幕引导操作,体验感极佳。“智能垃圾桶主要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分类的垃圾信息传递到控制中心,中心指挥进行垃圾的合理配置,实现可回收垃圾资源的再利用,很适合放在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云曙先介绍说。
  目前,智能垃圾桶已经更新换迭好几次,功能也更加齐全。除了用于垃圾的智能提示、收取、分类、回收,还可以对垃圾进行自动压缩,在垃圾桶装满时发送短信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并自动打包,减少人工工作量。
  在运营智能垃圾箱的过程中,云曙先调研了全国许多城市的垃圾箱和整体环卫系统,邀请意大利等国家设计师为公司设计了一批不同型号、形象美观的智能垃圾箱,打开了国内市场。产品先后进驻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南京地铁集团、南京国家电网客服中心、北京桑德集团、联通集团、华为集团等园区和企业,完成数十个大型智能垃圾箱系统项目。
  无人靠近时智能垃圾箱的电子屏幕一直显示操作界面,有点浪费,而且箱体大,干脆利用起来做广告。云曙先的这个点子很快获得广告客户的青睐。智能垃圾箱投放点多,涉及面广,为此云曙先成立了传媒公司,派专人运营箱体广告业务。此外,云曙先还在智能垃圾箱中植入云思顿微定位技术,将线下广告导入线上,更加精准,实现一物多用。
  云曙先带领团队,把南京云思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从创业初期的10人发展到100余人,成为专业从事智能垃圾分类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遍布全国31个省市。

困境求生,紧抓时机


  创业的路并非一帆风顺。云曙先团队曾因产品故障,来回折返项目地和公司十多趟,曾因交货周期紧迫,跟着大货车跑遍半个中国送货,也曾因现金流断裂等情况而陷入困境……但这群充满毅力的年轻人,克服重重困难,把智能垃圾箱系列产品不断销售到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昆明……
  云曙先是身在困境中仍然可以保持微笑的人。
  创业初期,云曙先接到一个客户电话,要求制作一个样品。出于对合作方的信任,云曙先不惜花费几万元,按照客户的要求制造出了一个精美的样品。样品交过去后,对方却没有下订单。员工们情绪失落,云曙先却微笑着安慰大家:“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正好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准备。”有一次去山西签合同途中出了交通事故,车头被撞扁了,云曙先开着破损的车按约定时间赶到客户那里……对于云曙先来说,创业虽然艰辛,但培养了他对市场的洞察力,让他成功从发明者转型为企业家。
  随着发明项目的不断拓展,云曙先先后参与了4家公司的运营。合作伙伴有相识多年的好友,也有志同道合的同行。云曙先的角色就是把控全局,同时也时刻关注细节。“公司是大家的,所以经营起来就要更加谨慎。”目标是云曙先前行的灯塔,每到一个阶段该做什么,他早有规划。经过不断地努力,公司发展迅速,在南京、宿迁、黄冈、滁州等城市有10多家分、子公司,拥有42项国家专利,年订单金額过亿元,获紫金创投等公司及机构投资;云曙先本人也被评为江苏省“青年双创英才”。
  仰望天空,脚踏实地,行胜于言。产品获得市场极大认可,云曙先比以前更有话语权。“现在订货需要先付80%的预付款,一方面能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减少风险,稳中求进;另一方面也适当缓解厂家生产压力。”下一步,云曙先打算推进公司上市,打造更优质的智能垃圾箱产品,让城市更美丽。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其他文献
中世纪以来,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在德语国家中广泛流传,是一部广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伟大作品。今天,散见于德国、奥地利等各地图书馆的大约有十部全版或者接近全版的书籍,另外还有近二十部残缺不全的抄本。  人们推测《尼伯龙根之歌》成书于公元1200年前后,作者或编汇者姓名不详。  在16世纪时,《尼伯龙根之歌》在德语国家地区一度被遗忘,直到18世纪中期才有人重新把它挖掘出来。1782年C.H.米勒印刷了
期刊
《走神》  连岳 著  中华书局  本书讨论的话题非常广泛,阅读、减肥、比基尼、球赛、植物的生长细节、网络、人性等等不一而足。行文别出心裁,有故事,有观点,有幽默,引发读者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和体悟。《摄影去了大街上:闲话世界经典摄影》  吴克成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本书用幽默的文字介绍摄影史上著名的摄影家与流派,解读百余幅经典摄影作品。书中既有知识性的介绍,也有作者从个人角度鉴赏世界经典摄影作品
期刊
他叫于新辰,今年29岁,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研究室工程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大学毕业后,他主动放弃读研的机会,走进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一干就是8年。清华高材生的选择  1991年9月,于新辰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从小到大,于新辰特别喜欢看课外书。为此,母亲常常会特意跑到阜阳的新华书店,花掉半个月的工资给他买书,并耐心地给他讲解不懂的地方。于新辰非常勤奋,学习成
期刊
与冰川结缘  王相军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冷家乡。家住大山脚下,他从小就对大山充满了向往。4岁那年,他第一次跟随父亲进山。嗅着山林、花草散发的清香,听着鸟语、虫鸣,看着山上生机勃勃的景色,一路上他满心欢喜,自此对大山产生了深深眷恋。王相军  大山虽美,但封闭的交通和贫瘠的土地资源难以留住年轻人。王相军居住的小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赚钱。高中毕业那年,他看见父母为了自己和弟弟的学费发愁,便对母亲说
期刊
滔滔黄河在青海省同德县境内,蜿蜒而过。河北乡三面环山,南临黄河,森林资源丰富。“这些年,河北林场一次火灾都没有发生过,盗猎行为也很少发生。”河北林场副场长切群加说。  切群加是同德县本地人,瘦长个儿,1993年参加工作,就到河北林场成为了一名护林员,这一守就是27年。护林队在行动遇见盗猎者  河北林场始建于1956年,早年由于人为破坏,林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自1998年以来,河北林场实施了天然林
期刊
小篆写情书,竹简抄《道德经》,年轻的古代漢语教师李福言,让古代汉语的课堂充满别样生趣。三行情书,小篆情深  名如其人,李福言外表清秀,书生意气。自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在江西师范大学任古代汉语课教师。  不管什么时候走进办公室,总能看到李福言潜心读书的身影。同时,他也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像他一样热爱古代文学。  最直观的方式,是让学生有参与感。如何参与?李福言想到了用小篆誊写情书的方式。那天,他把这份
期刊
每逢节假日,商家促销活动轮番上阵,优惠力度也是越发诱人。促销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是省钱的好事,结果却常常造成透支。其实,商家促销更多是为了刺激消费者变相消费。绝不二价  虽然换季打折、节日特惠的促销手段方兴未艾,但一些更精明的商家却反其道而行,冷静地竖起了“不讲价”的招牌,以此来吸引顾客。价位定得好像比较低,其实挨宰的还是顾客。许多人提起砍价就头痛,便想着种种不讲价的好处。所以许多人一看商家 “不二
期刊
陈宝明  陈宝明管理着亚洲最大的厨房和200多名厨师,他的团队打造着独一无二的主题宴会,他被贵宾称赞为“舌尖上的艺术家”。在每一次精美的国宴中,他变通有术,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做好点滴事。忙而不乱  凌晨4点,当人们还在梦乡沉睡时,陈宝明已经来到国家会议中心。在这里,每年要接待上百万展会客人。陈宝明带领的后勤厨师团队拥有5500平方米的大厨房,比10个篮球场还要大,可满足1万人同时用餐的需求,是亚
期刊
金戈铁马少年梦温陈华  沉迷于金戈铁马,对古代铠甲的好奇和痴迷在温陈华儿时埋下种子。他喜欢在课余用扑克牌、硬纸板制作成铠甲的模样。这种古怪的爱好让家人常常埋怨他不务正业,玩物丧志。  中专毕业,温陈华在工厂当了一名锅炉安装工,学习打铁、钣金等工艺技术。他开始琢磨用学到的技术制作真正的铠甲。为此,24岁的温陈华专门前往北京博物馆,希望能够看到最真实、最完整的古代铠甲。不过,这趟北京圆梦之旅却让温陈华
期刊
马伯庸  因为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同名原著作者马伯庸一下子成了2019年影视圈炙手可热的作家。事实上,关于养孩子,马伯庸同样作出了一篇精彩“文章”。知乎上有人提问:“刚做爸爸,觉得自己的时间被孩子剥夺,该怎么调整心态?”马伯庸的回答获得无数点赞——“和儿子做兄弟。”作家奶爸的想象力  2013年,儿子马小烦出生,马伯庸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习惯的改变。家里本来有满满一书房的书,连卧室、厕所、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