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18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07周年,中央批准开展纪念活动。为此,我们发表了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薛惠锋教授的这篇纪念文章。薛惠锋不但是中央专项“口述钱学森工程”办公室主任,还是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的重要传承者、“钱学森智库”的第一践行者。
钱学森一生低调、从不自诩,但对系统工程、总体设计部思想,他称之为“中国人的发明”“前无古人的方法”“是我们的命根子”。“國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这一荣誉称号,我国只授予过钱学森一个人。可是他在领奖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两弹一星’工程所依据的都是成熟的理论,我只是把别人和我经过实践证明可行的成熟技术拿过来用,这个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应该这样做。系统工程与总体设计部思想才是我一生追求的。它的意义,可能要远远超出我对中国航天的贡献。”系统工程与总体设计部思想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最重要的指导理论,而且是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思想利器,值得我们格外珍视和运用。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群星灿烂
1000多年前,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永恒追求,树立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的精神坐标。然而,我们不禁自问,纵观古今中外,遍览四海万国,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知识分子,究竟有几个人呢?
历史的时钟指向1991年的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授予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而钱学森是这一荣誉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者。授予钱学森这个荣誉称号,是聂荣臻最早提议的,因为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作为美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战略科学家,在美国白宫接受过总统授予的美国最高科学奖。中央授予钱学森这个荣誉称号,就是让他跟他的导师享有同等的声誉。钱学森曾动情地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对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伟人的光辉并不因其谦逊而稍显暗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每位最高领导人都把钱学森作为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毛泽东同志多次征询钱学森关于科学发展大计,并说:“我现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呢。”邓小平同志深情地说:“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些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科技搞起来。”江泽民同志说:“现在有些人总觉得外国什么都比中国好,这是妄自菲薄。我们学习钱学森同志,不光要在学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品质方面。”胡锦涛同志说:“钱学森同志的系统工程理论,提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很有创建”。习近平同志说:“美国海军部次长金贝尔虽然对中国人民颇不友好,但却有一点可取之处,他说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说明他很懂得优秀人才的巨大价值。”历代最高领导人的褒扬,不仅是从科技上,更是从灵魂上、品质上、思想上来说的,它彰显的是钱学森永世长存的功勋、杰出高超的才能、博大深邃的思想、坚定不移的信念、坦荡宽广的胸怀。
总有一种成就,能够超越国界,铸就世界科技的高峰;总有一种思想,能够跨越时空,开启文明进步的先河;总有一种精神,能够归于永恒,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钱学森这个名字,镌刻着强军兴国的伟大功勋,挺起了民族复兴的笔直脊梁,激荡着国家繁荣的百年梦想,达到了当今中国任何一个科学家都难以逾越的高度,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中国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钱学森的思想和精神,一定能为实现张载的“横渠四句”提供代代相传的法宝,一定能为我们“建功立业新时代”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部生平一部史,镌刻着捍卫疆土、探索宇宙的大国之器。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中11个“第一”,钱学森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无论是《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还是“八年四弹”规划,都凝结着钱学森高人一筹的智慧,打上了他鲜明的个人烙印。从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东风2号”的研制发射,到第一次“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到第一艘载人飞船“曙光”号的设计,都能看到钱学森作为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的身影。如果没有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打造的国之重器,就不会有科技强军的中国力量,不会有迈向太空的中国高度,不会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不会有长期以来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一部生平一座门,开启了敢于超越、善于创新的强国之路。钱学森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你在核心技术上无法与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你便失掉了和别人平起平坐的资格和尊严”,“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20世纪50年代,面对当时优先发展航空还是导弹的抉择,钱学森没有亦步亦趋走别的国家的老路,而是运用其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建议中央,走跨越式的道路,优先发展代价较小但威慑力量更强的导弹。正是得益于钱学森的战略远见,中国才能在世界航天史和科技史上,刷新了中国纪录、创造了中国奇迹。
一部生平一架桥,连通着引领时代、昭示未来的兴国之梦。钱学森从领导一线退下来以后,重新回到了学术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立足当下、昭示未来、富于挑战、充满希望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为中华民族进步、人类文明发展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战略愿景。他发出了“我们应该如何迎接21世纪”之问,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在总结和升华航天系统工程的基础上,开创了社会系统工程的新领域,创建了系统工程的“中国学派”;他提出了产业革命和第二次文艺复兴理论,大胆预言了21世纪将出现的三次新的产业革命,认为这将最终消灭“三大差别”,实现“世界大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建立,就是钱学森“总体设计部”思想最好的体现。钱学森提出的许多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一部生平一腔情,跳动着情系故土、胸怀人民的报国之心。钱学森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作为始终不渝的信仰和信念,他曾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在钱学森坚定归国而遭到美国当局扣留时,审讯他的人问他:“你认为应该为谁效忠?”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归国路上,他郑重宣示: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们同胞能过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1991年,他在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表彰大会上说:“我本人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尚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气节,是钱学森一生最显著的精神标识。
伟大的功勋,穿越历史,彰显永恒的力量;伟大的思想,跨越时空,闪耀真理的光芒。钱学森曾说:“‘两弹一星’工程依据的都是成熟的理论,我只是把别人和我经过实践证明可行的成熟技术拿过来用,这个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应该这样做,系统工程与总体设计部思想才是我一生追求的。它的意义,可能要远远超出我对中国航天的贡献。”钱学森一生低调、从不自诩,但系统工程、对总体设计部思想,他称之为“中国人的发明”“前无古人的方法”“是我们的命根子”。
千百年以来,许多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在历史巨浪的冲刷下消逝得无影无踪;许多曾经闻名遐迩的学说在时光的淘洗中日渐失去光泽,变得越来越暗淡。然而,钱学森所创立的“系统工程中国学派”,以其集大成的理论气度、开创性的理论洞见、划时代的理论贡献,必将源于中国而惠及四海、造福全民而泽被万代。正如一位外国人的评价:“作为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属于20世纪;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钱学森属于21世纪。”
——他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逻辑,托起人类梦想。钱学森认为,运用“系统论”思想,将开创第一次文艺复兴以来的第二次飞跃。中国将发挥“第二次文艺复兴”的主战场作用,把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产业革命不断向纵深推进,实现“整个社会形态的飞跃”,在2300年左右,能够实现共产主义。到那个时候,体力劳动将大大减轻,人民将基本上转入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人类文化发展将空前加速,实现恩格斯100多年前所预言的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一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更高级阶段,是通往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他以“纵横八万里”的时空逻辑,揭示文明走向。钱学森说:“实现宇宙航行,是科学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在此以前,人类都是在地球上观察和研究自然。今后就可以在一个新的立足点上来研究自然和宇宙,这样必然会出现一个科学上大发展、大创造的时期”。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海洋走向天空,从天空走向太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都不断地向上延伸。因此,航天绝不仅仅是一个行业,而是俯瞰全球、经略宇宙、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纪元的一扇窗口。星际航行中,只有掌握制定规则的话语权、分配资源的主导权,才能领跑文明发展、开启万年基业。
——他以“融汇东西方”的理论逻辑,锚定世界彷徨。钱学森逐步把航天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推广到经济社会更为广阔的领域。他在思想理论层面,推动了整体论、还原论的辩证统一,开创了“系统论”;他在方法和技术层面,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设计部思想的实践形式。系统论方法吸收了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各自的长处,也弥补了各自的局限性,既超越了还原论方法,又发展了整体论方法。“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系统论的发展应用,为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科学瓶颈、“非黑即白、零和游戏”的治理纷争,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他以“苍生俱饱暖”的价值逻辑,彰显大爱无疆。钱学森十分关注“老少边穷”地区,一直把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落后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心上。他预见性地提出,以太阳能颠覆式利用为特点的第六次产业革命,主要不是在富裕的城市,而是在比较贫困的田野、山林、草原、海疆和沙漠,并将第六次产业革命提升到了消灭“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的高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钱学森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已经与劳动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融为一体。
钱学森不朽的思想和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近、历久弥新,在时代大潮中奏响强音、引领前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让我们把钱学森的精神融入血液,铸就信仰的基石、振奋前进的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够撑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共和国,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