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某个行业越呈现一窝蜂现象时,就越是该冷静的时候。
据悉,如今中国内地大凡有些钱的人或公司,都在捧着钱要搞电影了。
当某个行业越呈现一窝蜂现象时,就越是该冷静的时候。前些日子,刚刚才从金融风暴中喘过一口气的美国金融界又说要推出“具有创意”的“电影期货市场”,就看谁押注押得准了。乖乖,华尔街人真了不得!
都是《阿凡达》惹来的?都是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疯狂猛涨惹来的?
前者,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最能准确预算到能赚大钱的电影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卡梅隆。他真是拍一部赚一部。所有银行家都巴不得要成为他的老友(不止只是朋友);后者,绝对是。因为中国人往往有过犹不及的思维惯性:房地产热了,热钱就往房地产去。股市热了,热钱全往股市上押。楼市不行了,股票大跌了,但大蒜贵了,于是热钱往嗅着大蒜味扑过去。后来,听说绿豆好好卖啊,又像魔幻电影画面那样,一眨眼功夫,好多好多的钱又住一粒粒小小的绿豆砸去……现今,又有人看见电影业兴旺,电影院大排长龙,观众好像急着把钱往售票窗里扔,于是乎,有人觉得捧在手里的钱烫得不行,赶紧要往电影里扔。
且慢!这只是一阵虚火罢了。是的,应该给中国电影泼泼冷水。今年内地电影票房猛增,是因为《阿凡达》,仅这部影片就占去中国内地上半年总票房的四分之一。问题是,《阿凡达》仅此一部。严格而言,中国内地电影及市场仍处于不健康状态,所谓的“大片”占据最好档期,而中小制作则只能任由摆布。表面看来这是“市场说话”,但因为中国内地市场没有细分,“大众”电影与“小众”电影之间形成不了区隔,大、中、小片都往主流院线赶,中、小片肯定受到冷落。而成熟的电影市场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
内地电影市场到现在还未曾进入“微调”阶段,因为仍很热。要不,热钱就不会陆续进来。所谓微调,即有没有从“主流电影”中派生出一些可能是属于非主流(亦即小众电影)氛围?也就是电影文化培育而不仅仅是消费?我们的电影院经营者是否都具有对电影票房之外的认知?是否有意识地培育哪怕是类型电影里面的新生力量?这种力量可能会集团式(或群体性)地出现吗?我们的发行机制是否能够对垄断性结构进行改良(未必就是一下子改革,特别对进口电影方面)?等等。
一刀切式的激进性改革不可能的时候,就更应当注意到这种“微调”的可行性。否则,“突然”有了大把钱的行业由于遭到“过热”情况时,又会“忽然”有大把钱退出,进而产生互动性负面作用。这是需要警惕的。因此,当热钱涌进电影圈时,我们需要警觉了。
据悉,如今中国内地大凡有些钱的人或公司,都在捧着钱要搞电影了。
当某个行业越呈现一窝蜂现象时,就越是该冷静的时候。前些日子,刚刚才从金融风暴中喘过一口气的美国金融界又说要推出“具有创意”的“电影期货市场”,就看谁押注押得准了。乖乖,华尔街人真了不得!
都是《阿凡达》惹来的?都是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疯狂猛涨惹来的?
前者,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最能准确预算到能赚大钱的电影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卡梅隆。他真是拍一部赚一部。所有银行家都巴不得要成为他的老友(不止只是朋友);后者,绝对是。因为中国人往往有过犹不及的思维惯性:房地产热了,热钱就往房地产去。股市热了,热钱全往股市上押。楼市不行了,股票大跌了,但大蒜贵了,于是热钱往嗅着大蒜味扑过去。后来,听说绿豆好好卖啊,又像魔幻电影画面那样,一眨眼功夫,好多好多的钱又住一粒粒小小的绿豆砸去……现今,又有人看见电影业兴旺,电影院大排长龙,观众好像急着把钱往售票窗里扔,于是乎,有人觉得捧在手里的钱烫得不行,赶紧要往电影里扔。
且慢!这只是一阵虚火罢了。是的,应该给中国电影泼泼冷水。今年内地电影票房猛增,是因为《阿凡达》,仅这部影片就占去中国内地上半年总票房的四分之一。问题是,《阿凡达》仅此一部。严格而言,中国内地电影及市场仍处于不健康状态,所谓的“大片”占据最好档期,而中小制作则只能任由摆布。表面看来这是“市场说话”,但因为中国内地市场没有细分,“大众”电影与“小众”电影之间形成不了区隔,大、中、小片都往主流院线赶,中、小片肯定受到冷落。而成熟的电影市场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
内地电影市场到现在还未曾进入“微调”阶段,因为仍很热。要不,热钱就不会陆续进来。所谓微调,即有没有从“主流电影”中派生出一些可能是属于非主流(亦即小众电影)氛围?也就是电影文化培育而不仅仅是消费?我们的电影院经营者是否都具有对电影票房之外的认知?是否有意识地培育哪怕是类型电影里面的新生力量?这种力量可能会集团式(或群体性)地出现吗?我们的发行机制是否能够对垄断性结构进行改良(未必就是一下子改革,特别对进口电影方面)?等等。
一刀切式的激进性改革不可能的时候,就更应当注意到这种“微调”的可行性。否则,“突然”有了大把钱的行业由于遭到“过热”情况时,又会“忽然”有大把钱退出,进而产生互动性负面作用。这是需要警惕的。因此,当热钱涌进电影圈时,我们需要警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