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家庭病床患者及家属的影响与作用。方法:采用个别干预与群体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对共和新社区63名家庭病床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以国际通用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于心理干预前后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家庭病床患者及家属心理状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心理干预是改善家庭病床患者及家属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心理干预 简易智能量表 90项症状自评量表 家庭病床 社区
中图分类号:R74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0-0040-03
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生命质量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既往家庭病床的医疗服务内容已不能适应和满足目前家庭病床患者的需要。据中华医学会对280位家庭病床患者调查发现,其中191人患有心理和精神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神经症分别占43%、19%和11%。相当一部分患者心理障碍症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躯体疾病症状,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迫在眉睫。我中心于2010年10月对本社区的家庭病床患者及家属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心理干预,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闸北区共和新路社区在建的家庭病床患者及其家属。入组方法:
1)患者 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患者进行筛查,按照文盲>17分,小学程度>20分,中学程度(包括中专)>22分,大学程度(包括大专)>23分为入组条件,排除中风、痴呆等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以及存在明显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符合条件共63名家庭病床患者,其中男35例,女28例。
2)患者家属 所有入组患者的家属,每例患者选择1名承担照顾责任的家属,其中男30人,女33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取国际通用的简易智能量表(MMSE)、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以及自编家庭病床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疾病情况等)、自编心理卫生知识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心理卫生需求等)作为调查工具。
由统一培训后的家庭病床医生担任调查员。对患者采用SCL-90、FAD、自编心理卫生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患者家属采用FAD、自编心理卫生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员于入组前、6个月末、12个月末及18个月末分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问卷测评。
1.2.2 干预方法
采用个别干预与群体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对家庭病床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内容 患者包括认知治疗和认知重建、行为疗法、暗示治疗、放松训练、脱敏疗法等;家属包括认知治疗、行为疗法、自主放松训练、脱敏疗法、音乐心理治疗等。
心理干预方法 ①患者 由经过培训的家床医护人员在家访时增加10~15 min的个体心理疏导;②家属 除平时家访增加10~15 min的个别心理疏导外,每月参加一次由专业心理咨询师组织的团体心理疏导。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
干预后患者症状自评量表中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得分较干预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项目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1年多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发现,患者症状自评量表中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方面均有所改善,而在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方面提高不明显。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及干预时间有限也可能影响了敌对、精神病性方面的效果。
2.2 家庭功能评定
2.2.1 干预前后患者家庭功能评定比较
干预后患者家庭功能评定中,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总的能力得分较干预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项目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在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总的能力方面有所改善,而在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方面改善不明显。
2.2.2 干预前后患者家属家庭功能评定比较
干预后患者家属家庭功能评定中问题解决、角色、情感反应得分较干预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项目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后患者家属组在问题解决、角色、情感反应方面均有所改善,而在沟通、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能力方面改善不明显。
3 讨论
3.1 家庭病床患者急需心理支持干预
躯体化是被试者一种特有的心理障碍表达方式,已有研究表明,中国被试者的抑郁主诉多为躯体反应,不同于美国被试者多为情绪反应。而干预者的医务人员身份可能强化了家庭病床“患者”的意识,也是躯体化方面干预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心理干预方法对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整心理状态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老年人心理适应能力[1],本次对家庭病床患者心理干预的研究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其原因可能与医护人员在心理干预过程中,更多运用倾听、支持、理解、共情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患者的认知,但在情感介入和行为治疗方面还有不足。
家庭病床患者的心理治疗针对患者的抑郁、恐惧、猜疑、厌世等心理特点,既治疗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使患者走出被疾病困惑的阴影,缓和家庭负担和冲突,更有助于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3.2 家庭病床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同样不容忽视
家庭功能的好坏决定了家庭成员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要求是否能得到满足。家庭病床作为医院、中心病房的延伸,有其特殊性,绝大部分的护理和照料工作需要家属来完成。建立家庭病床达到了方便患者进行医疗的目的,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家庭成员的负担以及心理压力。家庭病床不仅增加了家属对患者的照料工作,同时还要承受患者的不良情绪,甚至还要独立承担家庭的社会对外功能。因此,家属们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失落等不良情绪。在关注家庭病床患者心理健康需求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其家属的心理状况,尤其是主要照料者的心理状况。
3.3 家庭病床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被定义为“个体感受到自己被关心、尊重或协助的支持”。社会支持对具有社会属性和精神需求的人们至关重要,社会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在与他人发生联系、互动。社会支持作为应激的中间变量,可对人们的应激过程产生缓冲作用[3]。社会支持的缺乏或者利用度不足,往往使患者感到无助和孤独,表现出更多的负性情绪[4]。因此,对于家庭病床患者给予社会支持,将有利于其心理状况的改善,提高其生活满意度,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3.4 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对家庭病床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作用
医务人员不仅可以在患者需要社会支持的时候提供相应资源,还应关注如何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利用率,一方面应动员患者亲属等提供有效支持,一方面还需鼓励患者充分表达其需求,主动寻求各类社会支持。通过多方位、多途径的寻求和挖掘患者的社会支持资源,以帮助其快速建立可靠、坚实的社会支持网,尽可能避免因社会支持缺乏而导致或加重患者的身心失衡。
3.5 加强对相关人员心理支持知识技能的培训
目前的社区医护人员并未经过正规的心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目前家庭病床服务仍以患者躯体疾病的照顾为主,心理保健服务方面有所欠缺,从而影响对于患者服务效果的提升。因此,应该对社区医护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培训,首先开展培训需求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开展针对性更强的培训,以达到真正为患者解决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仲劼怡. 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上海医药, 2012, 33(18): 36-38.
[2] 严华, 武强, 陈文军. 身心疾病家庭治疗的研究概述[J]. 华南医学国防杂志, 2003, 17(2): 17-21.
[3] 郑满利. 家庭心理治疗理论研究综述[J].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3, 18(6): 85-87.
[4] 张红, 张淑香, 王宝华. 家庭病床实施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志, 2000, 15(6): 374.
(收稿日期:2013-02-22)
关键词 心理干预 简易智能量表 90项症状自评量表 家庭病床 社区
中图分类号:R74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0-0040-03
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生命质量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既往家庭病床的医疗服务内容已不能适应和满足目前家庭病床患者的需要。据中华医学会对280位家庭病床患者调查发现,其中191人患有心理和精神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神经症分别占43%、19%和11%。相当一部分患者心理障碍症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躯体疾病症状,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迫在眉睫。我中心于2010年10月对本社区的家庭病床患者及家属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心理干预,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闸北区共和新路社区在建的家庭病床患者及其家属。入组方法:
1)患者 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患者进行筛查,按照文盲>17分,小学程度>20分,中学程度(包括中专)>22分,大学程度(包括大专)>23分为入组条件,排除中风、痴呆等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以及存在明显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符合条件共63名家庭病床患者,其中男35例,女28例。
2)患者家属 所有入组患者的家属,每例患者选择1名承担照顾责任的家属,其中男30人,女33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取国际通用的简易智能量表(MMSE)、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以及自编家庭病床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疾病情况等)、自编心理卫生知识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心理卫生需求等)作为调查工具。
由统一培训后的家庭病床医生担任调查员。对患者采用SCL-90、FAD、自编心理卫生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患者家属采用FAD、自编心理卫生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员于入组前、6个月末、12个月末及18个月末分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问卷测评。
1.2.2 干预方法
采用个别干预与群体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对家庭病床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内容 患者包括认知治疗和认知重建、行为疗法、暗示治疗、放松训练、脱敏疗法等;家属包括认知治疗、行为疗法、自主放松训练、脱敏疗法、音乐心理治疗等。
心理干预方法 ①患者 由经过培训的家床医护人员在家访时增加10~15 min的个体心理疏导;②家属 除平时家访增加10~15 min的个别心理疏导外,每月参加一次由专业心理咨询师组织的团体心理疏导。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
干预后患者症状自评量表中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得分较干预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项目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1年多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发现,患者症状自评量表中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方面均有所改善,而在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方面提高不明显。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及干预时间有限也可能影响了敌对、精神病性方面的效果。
2.2 家庭功能评定
2.2.1 干预前后患者家庭功能评定比较
干预后患者家庭功能评定中,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总的能力得分较干预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项目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在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总的能力方面有所改善,而在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方面改善不明显。
2.2.2 干预前后患者家属家庭功能评定比较
干预后患者家属家庭功能评定中问题解决、角色、情感反应得分较干预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项目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后患者家属组在问题解决、角色、情感反应方面均有所改善,而在沟通、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能力方面改善不明显。
3 讨论
3.1 家庭病床患者急需心理支持干预
躯体化是被试者一种特有的心理障碍表达方式,已有研究表明,中国被试者的抑郁主诉多为躯体反应,不同于美国被试者多为情绪反应。而干预者的医务人员身份可能强化了家庭病床“患者”的意识,也是躯体化方面干预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心理干预方法对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整心理状态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老年人心理适应能力[1],本次对家庭病床患者心理干预的研究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其原因可能与医护人员在心理干预过程中,更多运用倾听、支持、理解、共情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患者的认知,但在情感介入和行为治疗方面还有不足。
家庭病床患者的心理治疗针对患者的抑郁、恐惧、猜疑、厌世等心理特点,既治疗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使患者走出被疾病困惑的阴影,缓和家庭负担和冲突,更有助于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3.2 家庭病床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同样不容忽视
家庭功能的好坏决定了家庭成员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要求是否能得到满足。家庭病床作为医院、中心病房的延伸,有其特殊性,绝大部分的护理和照料工作需要家属来完成。建立家庭病床达到了方便患者进行医疗的目的,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家庭成员的负担以及心理压力。家庭病床不仅增加了家属对患者的照料工作,同时还要承受患者的不良情绪,甚至还要独立承担家庭的社会对外功能。因此,家属们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失落等不良情绪。在关注家庭病床患者心理健康需求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其家属的心理状况,尤其是主要照料者的心理状况。
3.3 家庭病床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被定义为“个体感受到自己被关心、尊重或协助的支持”。社会支持对具有社会属性和精神需求的人们至关重要,社会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在与他人发生联系、互动。社会支持作为应激的中间变量,可对人们的应激过程产生缓冲作用[3]。社会支持的缺乏或者利用度不足,往往使患者感到无助和孤独,表现出更多的负性情绪[4]。因此,对于家庭病床患者给予社会支持,将有利于其心理状况的改善,提高其生活满意度,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3.4 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对家庭病床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作用
医务人员不仅可以在患者需要社会支持的时候提供相应资源,还应关注如何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利用率,一方面应动员患者亲属等提供有效支持,一方面还需鼓励患者充分表达其需求,主动寻求各类社会支持。通过多方位、多途径的寻求和挖掘患者的社会支持资源,以帮助其快速建立可靠、坚实的社会支持网,尽可能避免因社会支持缺乏而导致或加重患者的身心失衡。
3.5 加强对相关人员心理支持知识技能的培训
目前的社区医护人员并未经过正规的心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目前家庭病床服务仍以患者躯体疾病的照顾为主,心理保健服务方面有所欠缺,从而影响对于患者服务效果的提升。因此,应该对社区医护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培训,首先开展培训需求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开展针对性更强的培训,以达到真正为患者解决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仲劼怡. 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上海医药, 2012, 33(18): 36-38.
[2] 严华, 武强, 陈文军. 身心疾病家庭治疗的研究概述[J]. 华南医学国防杂志, 2003, 17(2): 17-21.
[3] 郑满利. 家庭心理治疗理论研究综述[J].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3, 18(6): 85-87.
[4] 张红, 张淑香, 王宝华. 家庭病床实施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志, 2000, 15(6): 374.
(收稿日期:201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