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勘测规划院(以下简称“土勘院”)一直承担着内蒙古土地调查、评价、规划、地价分析和土地整治、土地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为内蒙古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年,土勘院在内蒙古土地规划、土地整治、破解建设用地矛盾等方面有哪些重要规划?记者采访了该院副院长吴全。
记者: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请问内蒙古耕地资源条件怎么样?近年来有什么变化?
吴全: 内蒙古的河套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黄河沿岸地区、老哈河沿岸地区、嫩江右岸平原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耕地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势头。据调查,2004年内蒙古耕地总面积为697.7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4%,到2011年末,内蒙古耕地总面积达到911.0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9%,耕地总量增加了213.24万公顷。此外,内蒙古土地整治可增加耕地的总潜力为74.7万公顷。因此,内蒙古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资源条件和巨大潜力。
尽管内蒙古耕地资源条件非常优越,但耕地保护丝毫不可松懈。
记者: 内蒙古是矿产资源大省,是国家能源工业生产的基地,请问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土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哪些矛盾?
吴全: 内蒙古自然资源蕴藏丰富,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与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京津冀经济圈加快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和对西部地区支持力度的继续加大,内蒙古社会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由于内蒙古经济发展起步低、底子薄,地区差异明显,基础设施薄弱,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口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显著增强,土地利用供需矛盾和各种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历史上形成的“细碎、分散、劣质”的土地利用格局已满足不了当前发展的要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出现了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两难”的局面,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创新,转变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来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随着内蒙古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产生的主要问题为:首先,内蒙古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千米,南北跨度1,700多千米,又是我国联系俄、蒙两国的重要经济通道,与其他省区相比,同一建设性质同一项目用地由于距离长、跨度大,致使用地量增加到其他省区的5倍~10倍。发展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需要的建设用地量特别大,规划用地控制指标严重不足。其次,我国重要的客流、物流、资源汇集、中转输配中心建设,落实西气东输、国家干线公路、铁路客货运专线、输油管道、电网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都给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将达45万公顷以上。
因此,“十二五”时期要解决好内蒙古的用地矛盾,应把握好五点:
一是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和废弃居民点复垦调整利用,有效缓解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压力,拓宽建设用地空间。
二是借鉴山西矿业用地经验,创新用地模式。如对露天采矿企业,在规定期内能复垦为耕地或恢复为土地原用途的,采取办理临时用地的方式,减轻建设用地指标的压力;对超出临时用地使用期限的采矿用地,通过设立复垦利用周转指标的方式,滚动利用建设用地指标;对具备条件的矿山,争取政策支持,建立采矿用地收回或复垦后退出建设用地的机制;对用地不集约的工矿用地,通过优化工矿内部用地结构,将工矿用地区内实际用途为农业和生态利用的土地调出建设用地。
三是积极借鉴新疆未利用土地的利用政策,有效利用未利用地,缓解用地供需矛盾。目前,内蒙古有可利用的未利用地235.16万公顷,对未利用地的使用可通过争取支持性政策,直接纳入到建设用地范围,不占用规划及计划指标,或给予有弹性的未利用土地使用政策,缓解用地供需矛盾。
四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用地结构,比如针对目前人均居民点面积大、用地分散、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结合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将居民点内的非建设用地调整出去,使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由627平方米降到400平方米以下,同时实施生态安全工程建设,调查、清理农区、牧区、林区零星分布的不够上图面积的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将其归并到城镇和中心村。
五是调整基础设施用地格局,清理废弃闲置的基础设施用地,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对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铁路复线建设改扩建工程等形成的废弃道路复垦调整利用,为新上基础用地项目提供用地空间。
记者: 科学规划是调控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手段,请问贵院在土地利用与保护方面制定了怎样的规划?如何通过规划来调控和保障土地利用与保护工作?
吴全: 土勘院土地利用与保护规划以保发展、保红线、保民生、保生态安全为基本前提,以增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出发点,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土地利用与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并从时间、空间上对土地利用和保护做出了具体安排,形成了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利用有序、保护有力的土地利用与保护体系。
通过规划调控土地利与保护的具体措施为:
第一,实施土地区域差别化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利用好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出台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
第二,创新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内容和次序。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优先安排基本农田;协调基础设施用地;优化城镇工矿用地;拓展城乡生产和绿色空间;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第三,创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在生态屏障网络和基本农田的间隔地带,安排城镇村庄建设用地,形成结构合理、人地和谐的城镇和村庄用地布局。
第四,创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内容。推进土地整治,开展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建设高标准的村镇,合理安排村镇建设、耕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休闲娱乐,建立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匹配的城乡用地协调互动机制。
2012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内蒙古土勘院在扎实推进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打算以保护耕地、保障发展为主线,保民生、保生态安全为基本前提,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出发点,着力在“破解难题”上下工夫,管好用好土地。同时,通过改革创新,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实现土地管理更加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内蒙古用地的新格局。
记者: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请问内蒙古耕地资源条件怎么样?近年来有什么变化?
吴全: 内蒙古的河套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黄河沿岸地区、老哈河沿岸地区、嫩江右岸平原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耕地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势头。据调查,2004年内蒙古耕地总面积为697.7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4%,到2011年末,内蒙古耕地总面积达到911.0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9%,耕地总量增加了213.24万公顷。此外,内蒙古土地整治可增加耕地的总潜力为74.7万公顷。因此,内蒙古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资源条件和巨大潜力。
尽管内蒙古耕地资源条件非常优越,但耕地保护丝毫不可松懈。
记者: 内蒙古是矿产资源大省,是国家能源工业生产的基地,请问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土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哪些矛盾?
吴全: 内蒙古自然资源蕴藏丰富,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与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京津冀经济圈加快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和对西部地区支持力度的继续加大,内蒙古社会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由于内蒙古经济发展起步低、底子薄,地区差异明显,基础设施薄弱,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口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显著增强,土地利用供需矛盾和各种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历史上形成的“细碎、分散、劣质”的土地利用格局已满足不了当前发展的要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出现了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两难”的局面,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创新,转变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来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随着内蒙古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产生的主要问题为:首先,内蒙古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千米,南北跨度1,700多千米,又是我国联系俄、蒙两国的重要经济通道,与其他省区相比,同一建设性质同一项目用地由于距离长、跨度大,致使用地量增加到其他省区的5倍~10倍。发展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需要的建设用地量特别大,规划用地控制指标严重不足。其次,我国重要的客流、物流、资源汇集、中转输配中心建设,落实西气东输、国家干线公路、铁路客货运专线、输油管道、电网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都给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将达45万公顷以上。
因此,“十二五”时期要解决好内蒙古的用地矛盾,应把握好五点:
一是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和废弃居民点复垦调整利用,有效缓解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压力,拓宽建设用地空间。
二是借鉴山西矿业用地经验,创新用地模式。如对露天采矿企业,在规定期内能复垦为耕地或恢复为土地原用途的,采取办理临时用地的方式,减轻建设用地指标的压力;对超出临时用地使用期限的采矿用地,通过设立复垦利用周转指标的方式,滚动利用建设用地指标;对具备条件的矿山,争取政策支持,建立采矿用地收回或复垦后退出建设用地的机制;对用地不集约的工矿用地,通过优化工矿内部用地结构,将工矿用地区内实际用途为农业和生态利用的土地调出建设用地。
三是积极借鉴新疆未利用土地的利用政策,有效利用未利用地,缓解用地供需矛盾。目前,内蒙古有可利用的未利用地235.16万公顷,对未利用地的使用可通过争取支持性政策,直接纳入到建设用地范围,不占用规划及计划指标,或给予有弹性的未利用土地使用政策,缓解用地供需矛盾。
四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用地结构,比如针对目前人均居民点面积大、用地分散、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结合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将居民点内的非建设用地调整出去,使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由627平方米降到400平方米以下,同时实施生态安全工程建设,调查、清理农区、牧区、林区零星分布的不够上图面积的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将其归并到城镇和中心村。
五是调整基础设施用地格局,清理废弃闲置的基础设施用地,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对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铁路复线建设改扩建工程等形成的废弃道路复垦调整利用,为新上基础用地项目提供用地空间。
记者: 科学规划是调控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手段,请问贵院在土地利用与保护方面制定了怎样的规划?如何通过规划来调控和保障土地利用与保护工作?
吴全: 土勘院土地利用与保护规划以保发展、保红线、保民生、保生态安全为基本前提,以增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出发点,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土地利用与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并从时间、空间上对土地利用和保护做出了具体安排,形成了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利用有序、保护有力的土地利用与保护体系。
通过规划调控土地利与保护的具体措施为:
第一,实施土地区域差别化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利用好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出台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
第二,创新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内容和次序。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优先安排基本农田;协调基础设施用地;优化城镇工矿用地;拓展城乡生产和绿色空间;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第三,创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在生态屏障网络和基本农田的间隔地带,安排城镇村庄建设用地,形成结构合理、人地和谐的城镇和村庄用地布局。
第四,创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内容。推进土地整治,开展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建设高标准的村镇,合理安排村镇建设、耕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休闲娱乐,建立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匹配的城乡用地协调互动机制。
2012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内蒙古土勘院在扎实推进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打算以保护耕地、保障发展为主线,保民生、保生态安全为基本前提,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出发点,着力在“破解难题”上下工夫,管好用好土地。同时,通过改革创新,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实现土地管理更加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内蒙古用地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