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进程的加快给人造成一定的压迫感,该文从国内外建设现状、应用形式以及对营造低碳社区立体绿化的建议从而为建设今后的立体绿化社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低碳 立体绿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TM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7-0397-01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对能源需求的消耗将绿色空间排挤得越来越小,仅仅地面绿化已远远不能满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近几年来,追求低碳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形势,对打造低碳社区的规划显得恰逢其实。并且居民一生中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度过,因此,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因此,应该充分重视为了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
一、低碳社区立体绿化
大多数社区以传统的平面绿化为主,考虑对居民居住环境的提高,需要利用尽可能的空间去发展立体绿化。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若想使居民的居住环境有处于一个较为优美的状态下,那么居住区绿地面积达到总面积40以上,才能达到一个较为舒适的环境。除去固定的住宅区、活动区,地面绿化已经没有太大的发挥余地,《低碳社区立体绿化景观设计研究》通过对关于社区立体绿化与低碳相结合进行有关分析研究,整理出适合于大部分社区低碳立体绿化设计的设计理念。在明确主题的规划下,提出了低碳型居住区立体绿化景观设计的研究方法,并结合部分社区建筑结构制订出不同的完善方案。
社区立体绿化对生态问题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国外的研究趋向于把立体绿化作为一个标准融入景观设计中,致力于研究立体绿化的新形式和对从规划的角度大力推广立体绿化。而各国在绿化设计方面也在不断研究,又衍生在新的理念和形式。
二、国外建设现状
德国在绿化技术方面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屋顶绿化便在德国得到广泛应用。再小的空间也利用来设计屋顶绿化。当各式的屋顶绿化建造完后,形成独特绿色景观;有关立体绿化的研究,日本所发挥的作用不逊色于前辈,近几年越来越关注立体绿化的发展,开展了大型的屋顶绿化建设项目,且逐渐对立体绿化法制完善,日本在格式建造方面几乎都做了植物绿化,并且制订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现今日本东京城市绿化景观有大幅地提高,居民居住的社区也具有独特的影响力,是社区环境给人们提供了更舒服的生活。
通过对西方居住区景观环境历史发展的研究,可以发现,他们不仅专注于立体绿化的作用,还注重园林美观性。同时还在立体绿化种植技术方面加强研究,采用节能实用的材料、节能省材的形式,实现了真正低碳节能的立体绿化效果。
三、低碳社区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运用
首先,充分考虑建筑布局及地形变化,以中心休闲区域为主的绿地空间内设置花池、亭廊、会所等可供居民停留的场所,与自然山石搭配,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生态结构,利用耐荫的攀援植物在竖向上采用拉开层次的人工造景的立体手法,丰富植物层次,廊架上进行藤状植物种植,通过植物和景观构筑物的围和,形成室外生活空间,使绿地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功能和拓展,同时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疏密得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层次感,色彩以四季不同景观特征景观特性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形成更人性化、更舒适的景观环境。
其次,根据社区规划,将社区分为楼前,车库,住宅区,休闲区和立体花坛五个模块,并将上述主题区内部进一步细分各功能构成,并在满足立体绿化的特殊要求下对以上区域的景观营造做深层次设计,使其景观布局与整体相符合,并节约资源,根据植物特性进行合理搭配。
最后,利用商业建筑的屋顶进行立体绿化,采用较大型植物、拉近居民与地面高低;同样在建筑衔接处,利用立体花坛打造景观;?在3-4层左右设计墙体绿化,结合水景观,对雨水回收利用,真正体现低碳社区的立体绿化景观设计理念进行研究。
四、运用立体绿化营造低碳社区的建议
大力发展立体绿化有利于创建低碳社区的建设。立体绿化一方面能够弥补普通社区绿化的缺陷,另一方面还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不良环境
(一)生态优先
在规划社区绿化建设中,注重绿化率,宜人居住面积,以及日照改善严格控制人工建筑物规模,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大力推行中水系统将成为低碳型居住区景观用水的主流方向,在居住区旁设置“植被雨水收集带”,与地下水城市水相结合,利用雨水的资源丰富,价格较低,不仅体现了自然性,促进了居住区绿地系统内的生物生长,还可以起到改善景观的作用。人居住环境最根本的保障是要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结构”,消除污染,这是人居环境建设优先考虑的问题
(二)加大植物品种的培育与研究
目前国内外可以用于立体绿化方面的植物品种太过单一,只局限于基本的攀爬类植物,对立体绿化的提升空间不大,对于一些观花类植物,我们应作进一步的种植和培育,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但我们不能盲目培养,必须注意进行科学配植,合理的选择植物,更应该优先选用适合本地的植物种类和品种,同时根据生态景观要求不同形式的立体绿化,从植物应用的角度出发,例如可使用结构简单的高等植物苔藓,或者将生长势和攀援势能力互补的植物进行混栽。
(三)创新
“创新是一個民族的灵魂”社区设计立体绿化的创新也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由于立体绿化受到的限制太多,例如立地条件差、维持时间短、政策支持少等因素,容易造成地下水不畅、植物使用不合理与分配不均等问题,因此在国内的应用,并没有多方面的实施运用,大多数还是用于装饰美观。而且,据调查研究实施相关立体绿化的单位专业技术水平并不高,行业也并没有准确的标准,诸多方面导致其施工更注重短期效应,省时省力,从而不注重质量,进而形成重建设轻养护以及重应用轻研究等问题,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注重立体绿化技术的研究发展,在借鉴其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引进新的品种,提高绿化成活率,在高质量的情况下控制成本,使立体绿化能够快速且实际的应用到社区各空间环境。
五、小结
社区立体绿化与其他的主题社区不同,是以低碳的理念结合立体绿化在社区中的全新模式,利用植物自身特色进行合理利用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居住坏境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并且近年来提倡低碳生活,与社区设计相结合,增大的绿地面积、较高的绿视率以及丰富的景观层次,再节约资源和成本的条件下,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点。为居民营造出更舒适、富于情趣的生活空间。创造合理、极具美感的立体绿化新形势,能带来无法估量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华林,王远会,何叶.从立体绿化发展现状探讨其在重庆森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前景[J].南方农业,2008(4):55~56.
[2] 李浩.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硏究[R].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2012.
[3] 张营,江益超.浅谈中外城市立体绿化[J].上海商业,2009(12):59~61.
[4] 尚全明.深圳地区垂直绿化现状及植物墙技术发展探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2(7):43-48.
[5] 张梦,罗元庆.浅议发达国家低碳立法的亮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1).
[6] 马立新.论低碳文化及其建设路径[J].齐鲁学刊.2013(06).
[7] 陈晓春,蒋道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学术论坛.2013(04).
[8] 田永英,张峰.低碳社区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建设科技.2013(02).
荆福全,男,1975-,汉,辽宁阜新人,硕士,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
[关键词]低碳 立体绿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TM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7-0397-01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对能源需求的消耗将绿色空间排挤得越来越小,仅仅地面绿化已远远不能满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近几年来,追求低碳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形势,对打造低碳社区的规划显得恰逢其实。并且居民一生中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度过,因此,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因此,应该充分重视为了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
一、低碳社区立体绿化
大多数社区以传统的平面绿化为主,考虑对居民居住环境的提高,需要利用尽可能的空间去发展立体绿化。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若想使居民的居住环境有处于一个较为优美的状态下,那么居住区绿地面积达到总面积40以上,才能达到一个较为舒适的环境。除去固定的住宅区、活动区,地面绿化已经没有太大的发挥余地,《低碳社区立体绿化景观设计研究》通过对关于社区立体绿化与低碳相结合进行有关分析研究,整理出适合于大部分社区低碳立体绿化设计的设计理念。在明确主题的规划下,提出了低碳型居住区立体绿化景观设计的研究方法,并结合部分社区建筑结构制订出不同的完善方案。
社区立体绿化对生态问题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国外的研究趋向于把立体绿化作为一个标准融入景观设计中,致力于研究立体绿化的新形式和对从规划的角度大力推广立体绿化。而各国在绿化设计方面也在不断研究,又衍生在新的理念和形式。
二、国外建设现状
德国在绿化技术方面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屋顶绿化便在德国得到广泛应用。再小的空间也利用来设计屋顶绿化。当各式的屋顶绿化建造完后,形成独特绿色景观;有关立体绿化的研究,日本所发挥的作用不逊色于前辈,近几年越来越关注立体绿化的发展,开展了大型的屋顶绿化建设项目,且逐渐对立体绿化法制完善,日本在格式建造方面几乎都做了植物绿化,并且制订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现今日本东京城市绿化景观有大幅地提高,居民居住的社区也具有独特的影响力,是社区环境给人们提供了更舒服的生活。
通过对西方居住区景观环境历史发展的研究,可以发现,他们不仅专注于立体绿化的作用,还注重园林美观性。同时还在立体绿化种植技术方面加强研究,采用节能实用的材料、节能省材的形式,实现了真正低碳节能的立体绿化效果。
三、低碳社区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运用
首先,充分考虑建筑布局及地形变化,以中心休闲区域为主的绿地空间内设置花池、亭廊、会所等可供居民停留的场所,与自然山石搭配,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生态结构,利用耐荫的攀援植物在竖向上采用拉开层次的人工造景的立体手法,丰富植物层次,廊架上进行藤状植物种植,通过植物和景观构筑物的围和,形成室外生活空间,使绿地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功能和拓展,同时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疏密得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层次感,色彩以四季不同景观特征景观特性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形成更人性化、更舒适的景观环境。
其次,根据社区规划,将社区分为楼前,车库,住宅区,休闲区和立体花坛五个模块,并将上述主题区内部进一步细分各功能构成,并在满足立体绿化的特殊要求下对以上区域的景观营造做深层次设计,使其景观布局与整体相符合,并节约资源,根据植物特性进行合理搭配。
最后,利用商业建筑的屋顶进行立体绿化,采用较大型植物、拉近居民与地面高低;同样在建筑衔接处,利用立体花坛打造景观;?在3-4层左右设计墙体绿化,结合水景观,对雨水回收利用,真正体现低碳社区的立体绿化景观设计理念进行研究。
四、运用立体绿化营造低碳社区的建议
大力发展立体绿化有利于创建低碳社区的建设。立体绿化一方面能够弥补普通社区绿化的缺陷,另一方面还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不良环境
(一)生态优先
在规划社区绿化建设中,注重绿化率,宜人居住面积,以及日照改善严格控制人工建筑物规模,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大力推行中水系统将成为低碳型居住区景观用水的主流方向,在居住区旁设置“植被雨水收集带”,与地下水城市水相结合,利用雨水的资源丰富,价格较低,不仅体现了自然性,促进了居住区绿地系统内的生物生长,还可以起到改善景观的作用。人居住环境最根本的保障是要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结构”,消除污染,这是人居环境建设优先考虑的问题
(二)加大植物品种的培育与研究
目前国内外可以用于立体绿化方面的植物品种太过单一,只局限于基本的攀爬类植物,对立体绿化的提升空间不大,对于一些观花类植物,我们应作进一步的种植和培育,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但我们不能盲目培养,必须注意进行科学配植,合理的选择植物,更应该优先选用适合本地的植物种类和品种,同时根据生态景观要求不同形式的立体绿化,从植物应用的角度出发,例如可使用结构简单的高等植物苔藓,或者将生长势和攀援势能力互补的植物进行混栽。
(三)创新
“创新是一個民族的灵魂”社区设计立体绿化的创新也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由于立体绿化受到的限制太多,例如立地条件差、维持时间短、政策支持少等因素,容易造成地下水不畅、植物使用不合理与分配不均等问题,因此在国内的应用,并没有多方面的实施运用,大多数还是用于装饰美观。而且,据调查研究实施相关立体绿化的单位专业技术水平并不高,行业也并没有准确的标准,诸多方面导致其施工更注重短期效应,省时省力,从而不注重质量,进而形成重建设轻养护以及重应用轻研究等问题,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注重立体绿化技术的研究发展,在借鉴其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引进新的品种,提高绿化成活率,在高质量的情况下控制成本,使立体绿化能够快速且实际的应用到社区各空间环境。
五、小结
社区立体绿化与其他的主题社区不同,是以低碳的理念结合立体绿化在社区中的全新模式,利用植物自身特色进行合理利用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居住坏境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并且近年来提倡低碳生活,与社区设计相结合,增大的绿地面积、较高的绿视率以及丰富的景观层次,再节约资源和成本的条件下,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点。为居民营造出更舒适、富于情趣的生活空间。创造合理、极具美感的立体绿化新形势,能带来无法估量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华林,王远会,何叶.从立体绿化发展现状探讨其在重庆森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前景[J].南方农业,2008(4):55~56.
[2] 李浩.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硏究[R].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2012.
[3] 张营,江益超.浅谈中外城市立体绿化[J].上海商业,2009(12):59~61.
[4] 尚全明.深圳地区垂直绿化现状及植物墙技术发展探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2(7):43-48.
[5] 张梦,罗元庆.浅议发达国家低碳立法的亮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1).
[6] 马立新.论低碳文化及其建设路径[J].齐鲁学刊.2013(06).
[7] 陈晓春,蒋道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学术论坛.2013(04).
[8] 田永英,张峰.低碳社区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建设科技.2013(02).
荆福全,男,1975-,汉,辽宁阜新人,硕士,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