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高精度轴承座深孔磨削加工技术的飞跃,研究其相关课题对于提升加工效果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本文概述了相关内容,分析了精加工工艺方法,探讨了具体加工工艺,并研究了其检测方法及实际加工效果,望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精度轴承座;深孔;磨削;加工
中图分类号:TG5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5-0027-01
1前言
随着高精度轴承应用条件的不断变化,对轴承座深孔磨削加工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其相关课题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以期用以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与实践。基于此,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2概述
主轴轴承是精密轴承的典型代表,是主轴中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机床整体加工精度。其中,高精度主轴轴承座的加工尤为重要,轴承座内外径尺寸精度对该机床主轴部件的性能影响显著,并且由于轴承座的内径直接和主轴轴承的外径进行配合安装,若其内径加工后实际尺寸大于设计尺寸,则导致装配间隙过大,主轴完成装配后,高速加工时主轴回转精度降低,甚至出现振动及异响导致主轴部件损坏;若其内径加工后实际尺寸小于设计尺寸,则导致使装配间隙过小,主轴完成装配后,高速加工时主轴温升过高,烧坏轴承,影响主轴部件的使用寿命。因此,对此高精度主轴轴承座的精加工质量必须严格控制。
3精加工工艺方法分析
3.1精加工总体加工方案
通过对该零件的工艺图样进行分析,确定了采用磨削加工作为该零件的精加工工艺方法,具体加工方法如下:
(1)由于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精度要求高,因此采用迭代加工,以零件外圆、内孔互为基准,经粗磨、半精磨、精磨、精密磨,反复对外圆及内孔进行小量的磨削加工,逐步提高工件的基准精度,从而完成高精度表面加工。
(2)以该零件外圆为基准,分别找正外圆在0.005mm以内,掉头,加工另一端内孔,控制两端内孔的尺寸要求及同轴度要求达图。
(3)配磨内孔芯轴,顶两端芯轴中心孔,精磨外圆,控制外圆Φ142尺寸的圆柱度在0.005mm内。
3.2具体加工措施
3.2.1砂轮材料选择
对于精密磨削加工,磨料的选择非常重要。依据工件的材料特性及磨削机理,选择适宜的磨料可使其在磨削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微刃特性,从而获得较高的表面质量。在该轴承座的加工中,依据材料40Cr,选择刚玉(WA)磨料。为兼顾加工效率及表面质量,各工步间磨料选择如下:
(1)粗磨、半精磨外圆选用WA60K砂轮。
(2)精磨、精密磨外圆选用WA80K砂轮。
(3)粗磨、半精磨内孔选用WA46J砂轮。
(4)精磨、精密磨内孔选用WA60K砂轮。
3.2.2磨削参数
本次加工的切削参数为:进给量f为30-50mm/min,切深ap为0.002-0.005mm。磨外圆时,切削速度v为35m/s,磨内孔,切削速度v为20m/s。
3.2.3冷却液选择
冷却液采用水质冷却液。水质冷却液既具有较好的冷却润滑效果,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冲刷效果,可以将细小的切屑及时冲走,避免切屑划伤已加工表面。
4具体加工工艺
4.1外圆加工工艺方法
外圆磨削加工时,在工件两端内孔装入芯轴,过盈配合,顶两端芯轴中心孔,精加工外圆,控制外圆Φ142圆柱度0.005。靠磨两端面,控制端面与外圆垂直度0.005以内,作为后序找正用。同时,在两端外圆50mm范围内(自端面起)磨出1∶300的锥度,作为后序装夹用。
4.2内孔加工工艺方法
由于零件外形直径尺寸较大,超出现有卡盘的夹持范围,为在现有机床上进行加工,结合工件结构特点,设计了组合式工装。该工装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夹持套和拉紧螺钉。其中夹持套具有2种,分别用于两端夹持;拉紧螺钉提供轴向力,用于夹持套及工件的夹紧。同时,为了减小零件回转时的摩擦,提高回转精度,又对中心架进行了改制,用2个高精度、窄系列的深沟球轴承取代原有中心架的两个支撑杆。
内孔加工流程简述如下:
(1)将零件装入夹持套(内孔与外圆锥度配作)、改装的中心架,用拉紧螺钉(4个)将零件压紧在夹持套中。
(2)找正外圆Φ142及端面在0.005以内,将改装的中心架固定好,保证零件回转顺利、无卡滞现象。
(3)精磨、精密磨内孔,控制台阶内孔尺寸Φ110H5(+0.0150)、Φ100H5(+0.0150)、Φ100(+0.0150)及圆柱度0.0035μm、粗糙度Ra0.4μm。同时对零件进行充分冷却,避免划伤、烧伤零件及引起热变形。
(4)掉头,重复(1)-(3)工步,加工另一端内孔Φ100JS6控制圆柱度0.0035μm、粗糙度Ra0.4μm。
5检测方法及实际加工效果
为检测两端内孔同轴度,采用间接测量法,以外圆Φ142为基准,检测两端内孔与外圆同轴度,通过计算法间接求出两端内孔同轴度,以及外圆对另一端内孔的同轴度。内孔尺寸检测,采用内径量表进行测量。零件成品检测结果如下:(1)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所有尺寸均达到设计要求;内孔圆柱度0.0035;端面对内孔的垂直度0.005。(2)表面粗糙度所有内孔表面:Ra0.4μm;端面:Ra0.8μm。
通过对高精度主轴轴承座的使用条件及图样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制定了总体精加工工艺方案,精加工采用了磨削加工,并对磨料、磨削参数、冷却液选用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相应的磨削工装及检测芯轴。经检测,笔者所采取的加工方案及工艺措施可以满足高精度内孔的加工要求,加工质量稳定,为类似零件的加工提供借鉴。
6加工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
6.1针对加工问题提出解决方案。(1)加工前零件挖心,找正面困难,对此问题提出了对点重复找正的方法,找正加工面两侧的一段距离平行度在0.02以内。(2)对铝件的加工由于材质软,精度不好达到,采用了硬度较高的瓦尔特棒铣刀。(3)重新定做了分级心轴,保证了定心尺寸,消除了由于間隙较大配合产生的定位接触面过。小从而在加工中产生变形的问题。
6.2零件再次变形,分析可能原因。(1)加工时切削方式的问题,由于棒铣刀向下切屑(z轴方向)与内孔的径向方向一致,可能成为加工面变形,及内孔椭圆的原因。(2)可能是切削热产生的变形,也可能和其中橡胶的传热性能不良有关。(3)可能是工件本身的内应力没有进行足够的自然实效造成的变形。
6.3分析实验排除加工超差的干扰因素:(1)加工中心的装夹方式进行改变,定位压紧方式不变,自制夹具使零件内孔的轴线方向与加工中心z轴方向一致进行定位,找正后夹紧加工,效果不理想,排除(二-1)干扰因素。(2)防止热变形的产生,改变为线切割替代加工中心进行加工,采取同样的定位装夹方式,效果不理想,排除(二-2)干扰因素。
6.4排除干扰因素初步定为内应力产生的变形。对组件中零件1的加工调查,在加工本工序面的时候平行度要求0.02能够达到,同时由于领取的组件变形较大,可以判断是由于零件配合成组件时,由于胶圈的拉力产生的变形,在切削中平衡的内应力迅速释放导致零件变形。
7结束语
通过对高精度轴承座深孔磨削加工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理想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对其多项影响因素与关键环节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既有优势资源与条件,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加工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黄小华,徐建成.Pro/ENGINEER机械设计与制造[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1):88-89.
[2]申永胜.机械原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精度轴承座;深孔;磨削;加工
中图分类号:TG5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5-0027-01
1前言
随着高精度轴承应用条件的不断变化,对轴承座深孔磨削加工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其相关课题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以期用以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与实践。基于此,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2概述
主轴轴承是精密轴承的典型代表,是主轴中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机床整体加工精度。其中,高精度主轴轴承座的加工尤为重要,轴承座内外径尺寸精度对该机床主轴部件的性能影响显著,并且由于轴承座的内径直接和主轴轴承的外径进行配合安装,若其内径加工后实际尺寸大于设计尺寸,则导致装配间隙过大,主轴完成装配后,高速加工时主轴回转精度降低,甚至出现振动及异响导致主轴部件损坏;若其内径加工后实际尺寸小于设计尺寸,则导致使装配间隙过小,主轴完成装配后,高速加工时主轴温升过高,烧坏轴承,影响主轴部件的使用寿命。因此,对此高精度主轴轴承座的精加工质量必须严格控制。
3精加工工艺方法分析
3.1精加工总体加工方案
通过对该零件的工艺图样进行分析,确定了采用磨削加工作为该零件的精加工工艺方法,具体加工方法如下:
(1)由于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精度要求高,因此采用迭代加工,以零件外圆、内孔互为基准,经粗磨、半精磨、精磨、精密磨,反复对外圆及内孔进行小量的磨削加工,逐步提高工件的基准精度,从而完成高精度表面加工。
(2)以该零件外圆为基准,分别找正外圆在0.005mm以内,掉头,加工另一端内孔,控制两端内孔的尺寸要求及同轴度要求达图。
(3)配磨内孔芯轴,顶两端芯轴中心孔,精磨外圆,控制外圆Φ142尺寸的圆柱度在0.005mm内。
3.2具体加工措施
3.2.1砂轮材料选择
对于精密磨削加工,磨料的选择非常重要。依据工件的材料特性及磨削机理,选择适宜的磨料可使其在磨削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微刃特性,从而获得较高的表面质量。在该轴承座的加工中,依据材料40Cr,选择刚玉(WA)磨料。为兼顾加工效率及表面质量,各工步间磨料选择如下:
(1)粗磨、半精磨外圆选用WA60K砂轮。
(2)精磨、精密磨外圆选用WA80K砂轮。
(3)粗磨、半精磨内孔选用WA46J砂轮。
(4)精磨、精密磨内孔选用WA60K砂轮。
3.2.2磨削参数
本次加工的切削参数为:进给量f为30-50mm/min,切深ap为0.002-0.005mm。磨外圆时,切削速度v为35m/s,磨内孔,切削速度v为20m/s。
3.2.3冷却液选择
冷却液采用水质冷却液。水质冷却液既具有较好的冷却润滑效果,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冲刷效果,可以将细小的切屑及时冲走,避免切屑划伤已加工表面。
4具体加工工艺
4.1外圆加工工艺方法
外圆磨削加工时,在工件两端内孔装入芯轴,过盈配合,顶两端芯轴中心孔,精加工外圆,控制外圆Φ142圆柱度0.005。靠磨两端面,控制端面与外圆垂直度0.005以内,作为后序找正用。同时,在两端外圆50mm范围内(自端面起)磨出1∶300的锥度,作为后序装夹用。
4.2内孔加工工艺方法
由于零件外形直径尺寸较大,超出现有卡盘的夹持范围,为在现有机床上进行加工,结合工件结构特点,设计了组合式工装。该工装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夹持套和拉紧螺钉。其中夹持套具有2种,分别用于两端夹持;拉紧螺钉提供轴向力,用于夹持套及工件的夹紧。同时,为了减小零件回转时的摩擦,提高回转精度,又对中心架进行了改制,用2个高精度、窄系列的深沟球轴承取代原有中心架的两个支撑杆。
内孔加工流程简述如下:
(1)将零件装入夹持套(内孔与外圆锥度配作)、改装的中心架,用拉紧螺钉(4个)将零件压紧在夹持套中。
(2)找正外圆Φ142及端面在0.005以内,将改装的中心架固定好,保证零件回转顺利、无卡滞现象。
(3)精磨、精密磨内孔,控制台阶内孔尺寸Φ110H5(+0.0150)、Φ100H5(+0.0150)、Φ100(+0.0150)及圆柱度0.0035μm、粗糙度Ra0.4μm。同时对零件进行充分冷却,避免划伤、烧伤零件及引起热变形。
(4)掉头,重复(1)-(3)工步,加工另一端内孔Φ100JS6控制圆柱度0.0035μm、粗糙度Ra0.4μm。
5检测方法及实际加工效果
为检测两端内孔同轴度,采用间接测量法,以外圆Φ142为基准,检测两端内孔与外圆同轴度,通过计算法间接求出两端内孔同轴度,以及外圆对另一端内孔的同轴度。内孔尺寸检测,采用内径量表进行测量。零件成品检测结果如下:(1)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所有尺寸均达到设计要求;内孔圆柱度0.0035;端面对内孔的垂直度0.005。(2)表面粗糙度所有内孔表面:Ra0.4μm;端面:Ra0.8μm。
通过对高精度主轴轴承座的使用条件及图样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制定了总体精加工工艺方案,精加工采用了磨削加工,并对磨料、磨削参数、冷却液选用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相应的磨削工装及检测芯轴。经检测,笔者所采取的加工方案及工艺措施可以满足高精度内孔的加工要求,加工质量稳定,为类似零件的加工提供借鉴。
6加工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
6.1针对加工问题提出解决方案。(1)加工前零件挖心,找正面困难,对此问题提出了对点重复找正的方法,找正加工面两侧的一段距离平行度在0.02以内。(2)对铝件的加工由于材质软,精度不好达到,采用了硬度较高的瓦尔特棒铣刀。(3)重新定做了分级心轴,保证了定心尺寸,消除了由于間隙较大配合产生的定位接触面过。小从而在加工中产生变形的问题。
6.2零件再次变形,分析可能原因。(1)加工时切削方式的问题,由于棒铣刀向下切屑(z轴方向)与内孔的径向方向一致,可能成为加工面变形,及内孔椭圆的原因。(2)可能是切削热产生的变形,也可能和其中橡胶的传热性能不良有关。(3)可能是工件本身的内应力没有进行足够的自然实效造成的变形。
6.3分析实验排除加工超差的干扰因素:(1)加工中心的装夹方式进行改变,定位压紧方式不变,自制夹具使零件内孔的轴线方向与加工中心z轴方向一致进行定位,找正后夹紧加工,效果不理想,排除(二-1)干扰因素。(2)防止热变形的产生,改变为线切割替代加工中心进行加工,采取同样的定位装夹方式,效果不理想,排除(二-2)干扰因素。
6.4排除干扰因素初步定为内应力产生的变形。对组件中零件1的加工调查,在加工本工序面的时候平行度要求0.02能够达到,同时由于领取的组件变形较大,可以判断是由于零件配合成组件时,由于胶圈的拉力产生的变形,在切削中平衡的内应力迅速释放导致零件变形。
7结束语
通过对高精度轴承座深孔磨削加工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理想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对其多项影响因素与关键环节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既有优势资源与条件,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加工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黄小华,徐建成.Pro/ENGINEER机械设计与制造[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1):88-89.
[2]申永胜.机械原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