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创建和谐社会”成了时代主题,“创建和谐校园”成了必然趋势,作为—名教师课堂当然应创设成“和谐课堂”。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调整,构建一种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流畅、情境、情感,教学内容——丰富、生活化、人文化的新型语文和谐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呢?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愉悦的心境,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畅所欲言,使师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一)角色定位的和谐
新时期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是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并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从“独唱”变为“伴唱”,由“伴唱”变为交响乐队的“指挥家”,从传播知识信息转变为帮助学生选择信息、追求、组织和管理知识,更多地引导学生而不是改造学生。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就能避免那种师尊生卑的局面,这对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平等化,民主化,对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1]”。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民主平等关系是建立在爱、生生平等和互相对话交流的基础上。
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纽带。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只有既爱事业又爱学生,才能形成互敬互爱,和谐融洽的关系。
生与生平等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石。要维护生与生的平等,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师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一个班级有优生也有差生,差生会常犯错误这是无疑的,但优生就不会犯错误吗?当然不是,伟人毛泽东也犯过错误。教师要对他们一视同仁,进行批评教育,决不能亲疏有别,偏向某些学生。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成长不是集体化的,而是个性化的。
对话与交流是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主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参与学更要参与教。比如魏书生老师在讲课时,这篇课文是老师讲还是学生自学?课怎么讲,教材怎么处理?……这些问题都是师生共同对话交流,共同探讨,民主商定的。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
比如在教八上第四单元《盛世文化》这一课时,我选择了将课堂交给学生,把学生发给四组,分别负责查找介绍汉唐文化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四方面的情况,学生自发地分工合作,课前收集、筛选、整合资料,最后在课堂上展示。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汉唐文化有宏观的把握,还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繁荣感受颇深。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教学过程的和谐
完美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行云流水式的,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而且用恰到好处的情境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用真情实感,来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开讲时,创设情境,激疑引思的着力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心理需要上,暗布屏障,巧设圈套,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或处于新旧知识的冲突之中,或徘徊在知与不知的矛盾圈内,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3]。”
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常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语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如高中语文第五册《中国艺术表里的虚和实》这篇文章学习难度大,上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从美学的角度上说,产生音乐中的虚实相生的绝妙效果。播放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就为学习语文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
(二)充满情感,提升人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己没有投入感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只有教师自己先被课文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上课的语言才能真切,才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与教师或作品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
三、教学内容的和谐
教学内容的和谐注重“情”与“理”的交融,注重新增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之间的交相辉映。新时代将生活化,人文化带进语文课堂,使语文的教学内容更加趋于和谐。
(一)情理交融,丰富多彩
语文课文中的“情”与“理”常常都是和谐地统一在艺术形象之中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课文中的“情”与“理”的关系,“唯情”或“唯理”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有害的,都会破坏“情”与“理”的水乳交融的关系,破坏他们之间的张力与和谐。比如教《荷塘月色》这类偏于抒情的散文,既要让学生领会其中哀愁、忧闷、陈郁、悲愤的情感,又要给学生做一点的理性分析,介绍作者所处的特定环境,评价作品的社会意义,指出其时代和思想上的局限性。
(二)回归生活,张扬生命
回归生活世界,张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之一。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回归到学生的世界。例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可以运用描绘游子思乡之情的图画来再现情境,也可以运用节奏舒缓音调低沉的乐曲来诱发学生对思乡之情的体验。从总体上讲,语文教学应在人们的生活中进行,应与社会生活有机联系起来,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生活化,学习生活语文化的境界[4]。”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能不能体现教育教学的思想,是教育能不能得到真正贯彻的关键[5]。”为此构建一种新型语文和谐课堂才能使使语文发挥其真实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和谐有序、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接班人。和谐课堂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沃土,构建和谐课堂,是教育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朱玲.师生和谐——提高质量的重要原则[J].中国青年政治学学院学报,2006;5:124.
[2]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78.
[3]周宏.教学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235.
[4]钟晓雨.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46,444.
[5]白解红.论大学和谐课堂建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51.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愉悦的心境,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畅所欲言,使师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一)角色定位的和谐
新时期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是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并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从“独唱”变为“伴唱”,由“伴唱”变为交响乐队的“指挥家”,从传播知识信息转变为帮助学生选择信息、追求、组织和管理知识,更多地引导学生而不是改造学生。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就能避免那种师尊生卑的局面,这对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平等化,民主化,对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1]”。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民主平等关系是建立在爱、生生平等和互相对话交流的基础上。
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纽带。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只有既爱事业又爱学生,才能形成互敬互爱,和谐融洽的关系。
生与生平等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石。要维护生与生的平等,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师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一个班级有优生也有差生,差生会常犯错误这是无疑的,但优生就不会犯错误吗?当然不是,伟人毛泽东也犯过错误。教师要对他们一视同仁,进行批评教育,决不能亲疏有别,偏向某些学生。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成长不是集体化的,而是个性化的。
对话与交流是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主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参与学更要参与教。比如魏书生老师在讲课时,这篇课文是老师讲还是学生自学?课怎么讲,教材怎么处理?……这些问题都是师生共同对话交流,共同探讨,民主商定的。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
比如在教八上第四单元《盛世文化》这一课时,我选择了将课堂交给学生,把学生发给四组,分别负责查找介绍汉唐文化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四方面的情况,学生自发地分工合作,课前收集、筛选、整合资料,最后在课堂上展示。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汉唐文化有宏观的把握,还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繁荣感受颇深。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教学过程的和谐
完美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行云流水式的,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而且用恰到好处的情境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用真情实感,来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开讲时,创设情境,激疑引思的着力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心理需要上,暗布屏障,巧设圈套,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或处于新旧知识的冲突之中,或徘徊在知与不知的矛盾圈内,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3]。”
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常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语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如高中语文第五册《中国艺术表里的虚和实》这篇文章学习难度大,上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从美学的角度上说,产生音乐中的虚实相生的绝妙效果。播放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就为学习语文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
(二)充满情感,提升人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己没有投入感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只有教师自己先被课文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上课的语言才能真切,才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与教师或作品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
三、教学内容的和谐
教学内容的和谐注重“情”与“理”的交融,注重新增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之间的交相辉映。新时代将生活化,人文化带进语文课堂,使语文的教学内容更加趋于和谐。
(一)情理交融,丰富多彩
语文课文中的“情”与“理”常常都是和谐地统一在艺术形象之中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课文中的“情”与“理”的关系,“唯情”或“唯理”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有害的,都会破坏“情”与“理”的水乳交融的关系,破坏他们之间的张力与和谐。比如教《荷塘月色》这类偏于抒情的散文,既要让学生领会其中哀愁、忧闷、陈郁、悲愤的情感,又要给学生做一点的理性分析,介绍作者所处的特定环境,评价作品的社会意义,指出其时代和思想上的局限性。
(二)回归生活,张扬生命
回归生活世界,张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之一。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回归到学生的世界。例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可以运用描绘游子思乡之情的图画来再现情境,也可以运用节奏舒缓音调低沉的乐曲来诱发学生对思乡之情的体验。从总体上讲,语文教学应在人们的生活中进行,应与社会生活有机联系起来,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生活化,学习生活语文化的境界[4]。”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能不能体现教育教学的思想,是教育能不能得到真正贯彻的关键[5]。”为此构建一种新型语文和谐课堂才能使使语文发挥其真实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和谐有序、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接班人。和谐课堂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沃土,构建和谐课堂,是教育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朱玲.师生和谐——提高质量的重要原则[J].中国青年政治学学院学报,2006;5:124.
[2]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78.
[3]周宏.教学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235.
[4]钟晓雨.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46,444.
[5]白解红.论大学和谐课堂建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