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究其根本是师生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交融的过程。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以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231-01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里强调的就是在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欣赏、情境体验、故事联想、思维拓展等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大人文性的教育,情感生活宣泄,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情动而辞发”,这是对课堂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
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工具感觉,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也就是消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消极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鲜活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故而,加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课程教学必然发展趋势。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
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尊重别人,产生亲情、友情,学会用自己正确、健康的心理去休验社会,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学生能够 调控情绪情感.对自己对别人的喜怒哀乐能作出正确的情绪反应。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视他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对自己,胜不骄,败不馁.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同时又不乏感情,实现人格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
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地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情谱成,用鲜血书就的文章。全文冷竣如铁,热情如火,那悲壮、激昂的感情充满字里行间。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我深沉、悲愤、饱含感情朗读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一个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巨人形象巍然屹立于学生心目中。可见,语文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要进行周密的构思和精心的加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于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语言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并得到美的熏陶。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的方法
1、学习环境的创设
教学环境是指课堂内各种因素的总和。课堂环境是由物质环境、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课堂的气氛等因素构成。课堂物质环境,如室内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柔和而充分的照明、和谐的色彩、师生的位置关系等,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包含情感因素,但在施教者创设这些环境的时候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在里面的,而且这些也总能让人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情感,从而对身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情感环境的营造。如,学生在学习时心理情感的营造、学习气氛的营造等等,对于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对所需要的情感的积累做好一定的铺垫,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必要活动。如,教师在教授朱自清《背影》的时候可以从学生含辛茹苦的父母身上切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一种情绪上的感染,为教师的情感教学奠定基础。
2、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 教师只有深挖教材,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品里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与作品中人物同爱共恨,被情感打动。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如果教师如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最终用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3、发挥语言的传情作用
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教学艺术的运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劳动的特殊手段,其艺术性,感染性,生动性,形象性,特别是情感性,对于语文教学的成功,尤其重要。实践证明:教师妙语连珠,能侃善谈,可使课文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教师语言的规范准确,风趣幽默,抑扬顿挫,亦能使学生顿生倾慕之心,进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因此,情感教学中,教师语言要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才能叩击学生心灵。教学中,充满感情的语言、语调与课文的结合,便创设出一种情感氛围,这种情感氛围会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科学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用愉悦的氛围影响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用多变的情境吸引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启迪学生,使师生间情与情得到交融,从而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231-01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里强调的就是在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欣赏、情境体验、故事联想、思维拓展等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大人文性的教育,情感生活宣泄,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情动而辞发”,这是对课堂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
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工具感觉,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也就是消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消极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鲜活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故而,加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课程教学必然发展趋势。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
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尊重别人,产生亲情、友情,学会用自己正确、健康的心理去休验社会,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学生能够 调控情绪情感.对自己对别人的喜怒哀乐能作出正确的情绪反应。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视他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对自己,胜不骄,败不馁.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同时又不乏感情,实现人格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
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地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情谱成,用鲜血书就的文章。全文冷竣如铁,热情如火,那悲壮、激昂的感情充满字里行间。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我深沉、悲愤、饱含感情朗读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一个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巨人形象巍然屹立于学生心目中。可见,语文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要进行周密的构思和精心的加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于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语言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并得到美的熏陶。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的方法
1、学习环境的创设
教学环境是指课堂内各种因素的总和。课堂环境是由物质环境、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课堂的气氛等因素构成。课堂物质环境,如室内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柔和而充分的照明、和谐的色彩、师生的位置关系等,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包含情感因素,但在施教者创设这些环境的时候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在里面的,而且这些也总能让人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情感,从而对身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情感环境的营造。如,学生在学习时心理情感的营造、学习气氛的营造等等,对于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对所需要的情感的积累做好一定的铺垫,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必要活动。如,教师在教授朱自清《背影》的时候可以从学生含辛茹苦的父母身上切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一种情绪上的感染,为教师的情感教学奠定基础。
2、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 教师只有深挖教材,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品里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与作品中人物同爱共恨,被情感打动。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如果教师如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最终用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3、发挥语言的传情作用
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教学艺术的运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劳动的特殊手段,其艺术性,感染性,生动性,形象性,特别是情感性,对于语文教学的成功,尤其重要。实践证明:教师妙语连珠,能侃善谈,可使课文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教师语言的规范准确,风趣幽默,抑扬顿挫,亦能使学生顿生倾慕之心,进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因此,情感教学中,教师语言要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才能叩击学生心灵。教学中,充满感情的语言、语调与课文的结合,便创设出一种情感氛围,这种情感氛围会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科学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用愉悦的氛围影响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用多变的情境吸引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启迪学生,使师生间情与情得到交融,从而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