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环境带来日渐增长的压力,水资源短缺、植物绿量不足,土地干旱等环境问题急需解决。为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营造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将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设计相结合、打造绿色生态城区、促进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必然成为近几年设计行业重点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环境;城市规划
城市土地具备一定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然而这种生态地块在城市内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所以如何在城市内合理布局具有雨涝调蓄、水源保护、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功能的生态地块、并合理构架出一套完整的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是当前的规划难点。下文将从六方面分析如何在规划设计中合理融合并实现海绵城市的要求。
1.渗
当前大部分城市人行道或小型空间采用的是非透水铺装,此类铺装会增加径流面积,在雨量大的情况下无法分担排水压力。而透水铺装可以实现雨水渗透,并通过沟槽等将雨水引入附近滞留设施中,并一跃成为近几年海绵城市中的热门材料。同时,透水铺装在颜色上也为设计师提供了多种选择,例如透水混凝土,不单在功能上、更在视觉上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便于营造造型自然的铺装样式。
2.滞
滞留系统可以有效减缓雨水的速度及支流的水量,是重要的雨水处理方法之一。滞留系统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即在浅凹绿地区域种植灌木及地被,地面的雨水会通过植物和土壤的过滤作用,达到净化和减小径流污染的效果,最后使雨水渗入土壤,达到生态上的循环利用。雨水花园是长期且有效的雨水净化处理技术,是一种仿大自然的绿化设计,真正达到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蓄
雨水调蓄系统以湖泊、湿地为典型,为雨水利用创造了更丰富的条件。在规划设计中,湖泊周边可以大片观赏水生植物作为区域特色,使原本单一的湖面景观层次更为丰富;而浅流湿地区可以配合塑造为浅滩的地形,种植生长于不同水深的植物,将该区域打造为局部水质净化功能的浅流湿地。大面积的湖泊与湿地除了满足使用者的活动游览功能外,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适宜动物栖息的景观生态环境。水域周边宜选择适应性强、粗放管理的乡土植物,不但降低养护成本,而且利于建立稳定的生态生物群落,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满足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种群的栖息生存需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净
过滤渠是达到雨水净化,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规划设计中,过滤性沟渠可以设计为低浅的、挖空的沟渠,里面填满碎石,经过滤后留下的雨水会渗透到周边的泥土中,而污染物将会停留在过滤沟里。同时,经处理过的沟里的雨水将会输送到管道系统中。另外,当前热門的细胞状汇水池,也可以搭配各类植物将绿地雨水汇集于此并进行净化,“雨水细胞”还兼具科普教育功能,可向人们普及海绵城市的理念。
5.用
水资源紧缺地区可结合雨水罐、蓄水池等收集设施将屋面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洗车用水、冲厕用水、打造景观水景,大大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6.排
“排”即利用城市竖向与人工机械设施、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灌渠相结合的方式排出过量的雨水。在景观设计上,道路两侧可采用卵石收边,隐形的排水渠藏于散铺卵石之下,兼顾了景观与实用性。另外,雨水进入绿地前,应利用沉淀池等对进入绿地内的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造成破坏。有降雪的城市还应采取措施对含融雪剂的融雪水进行沉淀及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设计,不仅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以达到生态目的,还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这种环保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基础设施利用,大大缓解了城市环境压力,减少了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在大力推行海绵城市理念的同时,各相关部门也应采取措施保证理念的真正实施。规划景观相关人员应在方案初期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设计,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等,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容纳径流雨水的绿地,衔接好整体场地竖向与排水设计。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应设置植被缓冲带等预处理设施,同时可采用植草沟传输雨水,降低径流污染负荷。景观水体宜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驳岸,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方案及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施工单位、监理、验收等相关负责人员也应自觉提高理念意识,严格对施工质量进行把关,加强对海绵城市设计细节的监督,切实将低影响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落实在每一个项目里。
【参考文献】
[1]郁颂庆,赖信舟。从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期刊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9)
[2]刘昆。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J]。中国科技投资,2015,(4):5-7
[3]邢薇,赵冬泉,陈吉宁,等。基于低影響开发(LID)的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J]。中国给水排水,2012,27(20):13-16。
[4]孙奎永。雨水花园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
[5]魏燕飞,毕佳成。雨水控制利用措施对城市雨洪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01):12-15。015,(10)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环境;城市规划
城市土地具备一定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然而这种生态地块在城市内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所以如何在城市内合理布局具有雨涝调蓄、水源保护、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功能的生态地块、并合理构架出一套完整的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是当前的规划难点。下文将从六方面分析如何在规划设计中合理融合并实现海绵城市的要求。
1.渗
当前大部分城市人行道或小型空间采用的是非透水铺装,此类铺装会增加径流面积,在雨量大的情况下无法分担排水压力。而透水铺装可以实现雨水渗透,并通过沟槽等将雨水引入附近滞留设施中,并一跃成为近几年海绵城市中的热门材料。同时,透水铺装在颜色上也为设计师提供了多种选择,例如透水混凝土,不单在功能上、更在视觉上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便于营造造型自然的铺装样式。
2.滞
滞留系统可以有效减缓雨水的速度及支流的水量,是重要的雨水处理方法之一。滞留系统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即在浅凹绿地区域种植灌木及地被,地面的雨水会通过植物和土壤的过滤作用,达到净化和减小径流污染的效果,最后使雨水渗入土壤,达到生态上的循环利用。雨水花园是长期且有效的雨水净化处理技术,是一种仿大自然的绿化设计,真正达到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蓄
雨水调蓄系统以湖泊、湿地为典型,为雨水利用创造了更丰富的条件。在规划设计中,湖泊周边可以大片观赏水生植物作为区域特色,使原本单一的湖面景观层次更为丰富;而浅流湿地区可以配合塑造为浅滩的地形,种植生长于不同水深的植物,将该区域打造为局部水质净化功能的浅流湿地。大面积的湖泊与湿地除了满足使用者的活动游览功能外,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适宜动物栖息的景观生态环境。水域周边宜选择适应性强、粗放管理的乡土植物,不但降低养护成本,而且利于建立稳定的生态生物群落,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满足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种群的栖息生存需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净
过滤渠是达到雨水净化,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规划设计中,过滤性沟渠可以设计为低浅的、挖空的沟渠,里面填满碎石,经过滤后留下的雨水会渗透到周边的泥土中,而污染物将会停留在过滤沟里。同时,经处理过的沟里的雨水将会输送到管道系统中。另外,当前热門的细胞状汇水池,也可以搭配各类植物将绿地雨水汇集于此并进行净化,“雨水细胞”还兼具科普教育功能,可向人们普及海绵城市的理念。
5.用
水资源紧缺地区可结合雨水罐、蓄水池等收集设施将屋面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洗车用水、冲厕用水、打造景观水景,大大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6.排
“排”即利用城市竖向与人工机械设施、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灌渠相结合的方式排出过量的雨水。在景观设计上,道路两侧可采用卵石收边,隐形的排水渠藏于散铺卵石之下,兼顾了景观与实用性。另外,雨水进入绿地前,应利用沉淀池等对进入绿地内的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造成破坏。有降雪的城市还应采取措施对含融雪剂的融雪水进行沉淀及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设计,不仅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以达到生态目的,还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这种环保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基础设施利用,大大缓解了城市环境压力,减少了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在大力推行海绵城市理念的同时,各相关部门也应采取措施保证理念的真正实施。规划景观相关人员应在方案初期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设计,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等,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容纳径流雨水的绿地,衔接好整体场地竖向与排水设计。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应设置植被缓冲带等预处理设施,同时可采用植草沟传输雨水,降低径流污染负荷。景观水体宜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驳岸,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方案及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施工单位、监理、验收等相关负责人员也应自觉提高理念意识,严格对施工质量进行把关,加强对海绵城市设计细节的监督,切实将低影响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落实在每一个项目里。
【参考文献】
[1]郁颂庆,赖信舟。从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期刊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9)
[2]刘昆。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J]。中国科技投资,2015,(4):5-7
[3]邢薇,赵冬泉,陈吉宁,等。基于低影響开发(LID)的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J]。中国给水排水,2012,27(20):13-16。
[4]孙奎永。雨水花园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
[5]魏燕飞,毕佳成。雨水控制利用措施对城市雨洪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01):12-15。015,(10)